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67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百川归海的现象,阐述“善下”和“不争”的好处,强调治理者要做到天下乐推而不厌,对人民也要有善下、不争的品质。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说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容纳百川,是因为水往低处流,蓄积在低洼处;大江大海居于百川之下的地方,所以山谷河溪归江,百川江河归海,江海是百川的统领。老子善于把自然现象中蕴含的哲理提炼出来让人们领悟,对善下、不争的道理也是反复论述。在第四章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在第八章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要“居善地,心善渊”,在第三十二章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王,统领、领导者、治理者、领头人的意思。老子在这里是以自然现象引出“善下”“不争”的观点,用来启示人间的王者。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说治理者要做人民的统领,必须尊重人民、对人民谦下、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先。言,是表达意愿;身,指的是具体行为。在这里,老子把治理者与江海类比,表达了社会治理必须无为而治的一贯思想,指出了治理者必须要具备的品德,是把人民放在优先的位置。老子在第七章讲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在第十二章讲过,面对五色五音五味,“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第三十二章还讲过侯王要“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在其它章节里也多次论述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上德若谷”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说有道的治理者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觉得有压力、没有沉重负担,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不会受到利益伤害,对这样的治理者,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厌弃。因为这样的治理者不与人民争利,所以天下的人也都不和他相争,天下就安平泰了。

  静观世间,许多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子说“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本来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在社会治理中要实际做到却不容易。一方面,“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另一方面,特别社会基层,在利益私欲的驱使下,总有些基层为吏者不那么尊重群众,官不大僚不小,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形式主义,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拿着俸禄不想干事,甚至连当传话筒也哑着嗓子传不到位。而最基层的百姓,平日难得见到更大的治理者,而把身边的为吏者视为治理者的化身。吏正,百姓言自肺腑赞誉治理者优;吏邪,百姓言不由衷责备治理者劣。因此,正如老子所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无为而治也要夯实基础,基础牢固才能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