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 的 山


  前言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此人为尧。尧的祖籍在今山西汾河流域,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尧从山西来到陕西治水,顺便就在附近找了一座山送给他的女儿作为定居之地,后人就把尧帝女儿修炼的圣地,称为“尧山”。

  尧山又称“浮山”,据蒲北县县志记载:“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意思是此山很有灵气。古时候,关中平原发洪水,周围一片汪洋大海,人们无处可逃。全部聚集到尧山上避难,水越来越大,把避难的人们逼到尧山顶上,眼看就要埋没山顶,即将把人们葬身水中。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但见那水涨一米,山也随之长一米,洪水始终淹没不了山顶,等洪水慢慢地退了,人们也得救了,所以尧山又叫“浮山”。

  尧山山脉西南东北走向,总长18公里,主峰海拔1080多米,尧山居中偏东。山上有柏林大约170亩,据考证属唐代所植,总数多达17.76万棵,最粗的直径为48公分。这些柏树有的长在半山腰,有的长在石缝中,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上。形状各异,姿态万干。有的似大伞、有的似老妪拄杖望儿归,还有的似少妇倚门盼夫回。整个山势属一个山谷,形似圈椅,三面侧柏环绕,南与华山相望,椅掌小平坝中建有“灵应夫人”祠,祠内就供奉着尧王之女,即“尧山圣母”,相传圣母能呼风唤雨、祛病助产,从善扶正,解忧排险。

  对于“灵应夫人”敕封号的来源,据说在唐穆宗李恒登基后,开始修葺殿阁宫宛,时天旱无雨,因供水困难,施工受到严重影响。在朝中有臣等荐言说:“皇陵奉先县附近有一尧山,周围百姓在天旱时上此山求女神祈雨,非常灵应,三天之内必降甘霖,这一女神,人们称之为灵应夫人。皇上是否派人焚香求雨,解决施工缺水燃眉之急。”穆宗皇帝听后便差官员前往尧山,求灵应夫人祈雨,促进工程如期完工。差人骑马来到尧山脚下,为了对女神的尊重,徒步登山祭拜灵应夫人。并将来意用文字书写呈于灵应夫人塑像前,祈求女神为京城工程施工祈雨解困。然后,便骑马回京城回应皇上。此后,果然在每天黄昏时候,便有一片彤云自尧山方向飘然来到长安京城上空,即刻甘露沛降,直到满足施工用水即至。这样的降雨连续数日,待到工程竣工,不再復雨。

  穆宗皇帝就此件事情,觉得尧山女神祈雨的确灵应,为百姓降雨能够使庄稼丰收,就下令敕封尧山女神为“灵应夫人”。并铸一块敕封灵应夫人银劵,长庆二年敕封于尧山庙中。银劵放于庙中,得到广大百姓的共同敬仰,不料被庙中主持偷回山西老家,想死后埋入他的墓中。谁知,他死后子侄们按照他的意愿,将银劵与他一起埋入墓中,可是埋入时间不久,棺木和银劵就自然浮出地面,再埋入土中,而又浮出地面,如此再三。子侄们感到非常奇怪,忽然想起是否银劵在此作怪,后来将银劵取出,再将棺木埋下便不浮出。此事很快传到朝廷,穆宗皇帝听到后非常生气,让臣官收回此银劵,另铸一块铁劵,永存尧山。从此再没有发生过铁劵被盗事件。

  星转斗移,日月似梭,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在这座山下,开始形成一个叫尧山村的小村落,这里的人们世代繁衍生息,开拓耕耘,历百世演变,终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