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村镇记1


  第一章

  尧山村共有七个小队,一队人居住在尧山村偏东北的另一个村落叫做郑家村,村里人基本都姓郑,也有姓贺的。四、五队人住在尧山村偏西南的上源村,基本姓张,也有姓陈的。六七队住在南面偏山上的李家村,基本都姓李。生产大队的队委会就设在二队和三队之间的戏楼上,这两队的村民都姓王,王姓人是尧山村的第一大姓,王氏祠堂就修建在村东头的皂角树边上,据说王氏家族祖先在山西运城一带,村里年纪最大的王怀亮老汉说,王氏的老祖宗当年是从山西的一个老槐树下迁徙过来的,具体从哪个地方来的已经无法详考。

  尧山村里,家族势力最大的算王彦邦家,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宝锁,次子叫王金锁。王宝锁属于典型的北方人长相,人高马大,外表也长得气派,穿衣比一般农村的农民讲究一些,一看就像个村干部的模样。王宝锁很早就是尧山大队三小队的队长,他的四个儿子个子都很高,其中有三个都在外面干事,只有老三王万录留在农村。

  在村里务农的老三王万录,穿衣和行事做派有点像他达王宝锁年轻时的样子,虽说王宝锁和樊爱华都要他来抚养,但三个在外面干事的哥哥和弟弟每月都是要定期付给王宝锁和樊爱华赡养费的,所以家里生活光景过的还不错。

  王万录和他媳妇王爱英也生有四个儿子。老大叫王华文,初中毕业后就回尧山村务农了。老二王学文从罕井镇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农村不久之后就参军入伍在部队上了军校,转业后安置到蒲北县石油公司上班。老三王占文小学毕业就不念书了,王万录只要让老三去学校读书,他就喊自己肚子疼,王宝锁心疼孙子说:“占娃我娃跟爷待在家里,今天不去书房了”,如此三番,也只能让他回农村务农了,这王占文虽然长个中等个,小眼睛,瓜子脸,但人长的很精灵,就是不爱读书。王占宏是家里的老小,在东林乡初中读书,虽说念书成绩不行,但好坏还一直在学校上学。

  王万录在村里干农活绝对是一把好手,但他志不在此,这个人头脑比较灵活,整天琢磨着干点其他挣钱的买卖,譬如刚开始他是村里第一家种植烤烟和蓖麻的农户,蓖麻收获了直接卖给油坊去榨油。种了地膜烤烟之后,雇了村里的几个年轻妇女给他家在地里摘烟叶,然后把烟叶架在竹竿上扎成一把一把的,之前已经请泥瓦匠人在自家门前盖好了烤烟炉,这个绿烟叶被放进烤烟炉进行烧烤,烤好的烟叶再卖给收烤烟的。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自从中央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劳动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但大家除了种粮食之外,也只能依靠种植业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卖钱变现,这钱能供娃读书,给老人看病,同时也为家里买一些必须的油盐酱醋。慢慢的,王万录借助他达王宝锁当年在三小队当队长的势力,也开始拉帮结派,顺便在村里也团结了一帮他自己的人,等到大队书记王俊峰下台,贺顺民上台后,他也趁机进入了村委会组织。

  再说老大王春录,人长相斯文,皮肤比较白,读书有出息,是尧山村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一直就在大庆油田工作,王春录的媳妇刘保兰是他大学的同学,结婚后两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叫王广文,女儿叫王慧叶,两个孩子在读书上遗传了父母的基因,成绩都很好。

  王存录排行老二,早年参军入伍,转业后到西京秦南机械厂当工人,存录为人性格温和,做事也比较稳重,对父母很孝顺,娶得媳妇是东林村的刘慧珍,王存录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上塬村的索红卫家儿子太多养活不过来,就让从部队退伍的二儿子索有刚入赘到王存录家,和大女儿结婚当了上门女婿,小女儿王丽亚此时还在东林乡初中读书。

  王宝锁的小儿子王军录初中毕业后就入伍当了汽车兵,王军录在兄弟四个里面个子算最低的,但脑子很聪明,善于和人相处,会来事。转业后在蒲北县自来水公司上班,娶了县城里的姑娘张美宁,两人属于自由恋爱认识,张美宁在县妇产科当护士长,有美貌也有才能,身材苗条。两人婚后育有一个女儿叫王小敏,小姑娘个子高,长的也漂亮,在县城的小学念书。张美宁父母只有她这一个女儿,所以王宝锁的媳妇樊爱华对这一桩婚事一直不满意,老太太很强势,她觉得虽然自己有四个儿子,但军录作为她最小的儿子,却找了一个独生女的儿媳妇,她一直觉得这样的组合是儿子上门去给张美宁家做了上门女婿。后来樊爱华几经折腾,最终让小儿子王宝锁与儿媳妇张美宁通过县法院离了婚,女儿判给了张美宁。王宝锁此后单身很多年,再后来和一个在县城食堂里做帮厨的二婚女人重新组合了新的家庭,婚后两人没有再要小孩。这个二婚的女人随身还带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孩子长大后倒是对王宝锁这个后爸很孝顺,当然王宝锁也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给孩子在县城里买了楼房娶了媳妇,这都是后话。

  王宝锁虽说年龄大了,在三队也当过多年队长,呼风唤雨过。再加上现在三个儿子都在外面干事,他拄着拐杖走在村上胸膛挺的很高,就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一样踱着步,在村道中和皂荚树底下走来走去。王万录种了几年烟叶没赚上什么钱,又买了两台四轮车给大儿子王华文和三儿子王占文跑运输,平时给水泥厂拉石头,给建筑队拉沙子,农忙季节给尧山村村民犁地、碾场、拉化肥、拉麦。后来又花钱添置了播种机和收割机,一年到头来跑去油钱和人工费,虽说很忙活,但其实也没挣什么大钱,挣的钱仅够家里生活开支,比村里普通人家日子过得要好一些。

  再说王彦邦的次子王金锁,王金锁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共产党的部队,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不久,王金锁回乡时间不长就当上了生产大队二小队的队长,娶了东林乡东林村曹如海的大女儿曹慧花为妻,两年之后也就是一九五一年就有了大儿子王发录,王发录初中没上完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他只能回到农村务农,四年后经媒人介绍,娶了兴光大队王国兴的二女子王玉香,这王玉香也上过初中,但她和王发录同级不同班,王玉香和王发录的堂弟王军录在一个班上读书,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大家都纷纷回家闹革命了,王军录去部队当了兵。

  王金锁的大女儿王西梅,后来嫁到了东林村。二女儿王冬梅,长大后嫁到了上源。小儿子王进录初中毕业后就回农村劳动了。

  王金锁在兴光村的亲家王国兴和闫爱川家里有五个娃,家里孩子多,口粮紧,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二年的中国农村社会和城市里,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剧减,粮食短缺在农村犹为严重,各村的人吃完地里的野菜,有的地方出现扒树皮充饥。省城西京市的大街上,骨瘦如柴的小伙子经常正走着路,突然会一头倒地不省人事。王兰香就是在这种境况下被她妈闫爱川嫁到尧山村的王金锁家,给他的大儿子王发录做媳妇,因为王金锁是二小队队长,家里有粮食吃。

  王国兴和闫爱川之前都是在省城西京上班的公家人,王国兴长个中等个,身体强壮,国字脸,面庞通红,一副慈眉善眼的长相。王国兴是西京市纺织厂的工人,闫爱川是西京市制糖厂的职工,她长得身材高挑,年轻时人就长得漂亮,是蟠桃村世家老闫家的大姑子,心灵手巧,为人心底善良。一九六零年国内各地开始闹饥荒,王国兴因为家里几个兄弟要分家,所以就临时回到农村老家兴光村,他看到农村管的比较松,搞“投机倒把”生意就可以赚钱,而且比城里挣钱更容易,回省城西京后他就挑个货郎担子站在王玉香他妈闫爱川的厂门口,要她和自己一起回农村,闫爱川觉得王国兴站在厂门口一直不走很丢人,没办法只好和他回到了兴光村。王玉香就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王国兴挑在货郎担一头的箩筐里,货郎担另一头挑着一口做饭的大铁锅就回到兴光村当农民了。

  王玉香的哥哥王宇行身高赶他妈闫爱川,长的人高马大,脸也方正,浓眉大眼,皮肤白皙,当兵复员后招工进城工作。虽然王宇行的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耐劳,而且工作比较努力,在华县金堆城钼业公司做技术工作,年轻的王宇行会经常到国内很多城市出公差。王玉香的姐姐王兰香虽然人也长得不错,个子也挺高,但不爱读书,小学没毕业就回农村干活了。弟弟王宇国是家里四个孩子当中上学时间最长,读书最聪明的一个娃,也是蒲北县农村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

  王宇国身材魁伟,脸庞棱角分明。高中毕业后他入伍在河南的部队上当了海军军医,但在部队上工作时不认真,整天把精力放在盯梢自己领导的个人私生活问题上,被部队降职之后,一气之下退伍回农村务农了。妹妹王梅香和姐姐王兰香一样不爱读书,农村人家里都比较穷,大部分女孩子都是小学没读完书就回家帮大人干活了。

  王玉香是家里除了弟弟王宇国之外,读书最多的一个孩子,王玉香出嫁的时候,同村的小学老师王法常问她妈闫爱川说:“玉香妈,你给玉香出嫁陪了多少嫁妆?”闫爱川说:“我让玉香多读的这三年书就是给她最大的嫁妆!”王玉香一辈子都喜欢读书好的人,后来年纪大了,王玉香也常常唠叨,说自己经常梦见年轻时在学校读书的情景。

  王国兴把二女儿王玉香嫁给尧山村的王发录,也是图着王发录他达王金锁在队里当队长,家里有粮吃。一九七零年的冬天,王金锁请人吆着一辆马拉的胶轮轱辘车,赶了五里路把王玉香从兴光村给大儿子娶回来做媳妇了。

  一年后,王发录有了自己的大儿子王昭文,这昭文生的眉清目秀,小小年纪就显得聪明伶俐,六岁上学后这王昭文在村办小学里每次考试都是门门一百分,每学期都拿几张奖状回来,娃娃得的奖状把王发录房子炕上一面墙都贴满了。村里的老汉王润德和王金锁关系对向(方言,关系好的意思),在村道中碰到王金锁牵着孙子王昭文的手闲逛,迎面就大声说:“伙计,人说一辈媳妇几辈世事,我看你屋里从这识事明理的儿媳妇进门后,往后的日子里,你这一支支(zizi)是要改门换户哩”

  王金锁听了这话乐的合不拢嘴,但嘴上还是打个哈哈谦虚道:“撒么,你这是纯粹嚷(方言,吹捧的意思)人呢么。”王昭文在学校里读书成绩一直比较好,小学毕业时语文数学都考了一百分去东林乡初中继续上学,初中毕业后直接考上了蒲北县的尧山中学准备考大学。这尧山中学在整个陕西省非常有名气,学校是由蒲北籍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所建,基本上尧山中学的学生都是整个蒲北县生源最好的学校,能考到这个学校的学生成绩都不会太差,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全蒲北县的“尖子生”集中地。王昭文出生两年后,一九七三年王发录和王玉香又有了一个女娃王昭芳,这王昭芳虽然也长得眉清目秀,模样俊美,但读书成绩却很一般,不如她哥哥王昭文学习好。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底,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一九七九年农历正月初一零时,王发录和王玉香家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这次是个男孩。这第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天庭饱满,双耳很大。接生婆李竹梅是大年三十晚上,半夜里从距离尧山村十里地的“西南凹(音wa)”村请来的,渭北关中地区大年三十晚讲究不出门,而且这一年还是李竹梅的本命年。王玉香的二姨闫花玲和李竹梅住在一个村,两人关系比较相好,王玉香的舅舅闫邦川是“西南凹”村蟠桃大队的赤脚医生。大年三十晚上,闫花玲站在李竹梅家的窑背上叫:“竹梅哎……竹梅哎……!快赶紧和我哥到尧山大队新庄村去一哈,我外甥女今晚要生娃了。”晚上十点多王玉香她舅闫邦川骑着自行车,带着李竹梅摸黑从西“南凹村”赶了十里路骑到尧山村,还好娃终于顺利生下来了,王发录这第三个娃就顺着“昭”字下来取名叫王昭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