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北洋大学堂(《我的叔曾袓父严复》之三十八)
严孝潜
(一)严复在1898年1月曾任北洋大学堂年终大考主考官。
1894年9月中日爆发甲午海战,
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在甲午战争炮声震荡之下,怀着激愤的心情,从1895年2月到 5 月间,在天津《直报》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封建制度,批判传统观念,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呼唤救国维新,改造社会,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起着积极的启蒙作用。系列议论的问世,俗世为之震惊,严复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知,他的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就在这种社会情况下,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总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呑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並聘吞纳学院原院长、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丁家立, 是美国公理会教士,光绪八年(1882年)来华,在山西省太谷传教,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辞去教会职务,到天津就任李鸿章的家庭英文教师。同时,在天津设立吞纳书院,自任院长。在津已有近十年时间,对天津情况十分熟悉,对严复的北洋水师学堂、对严复本年在《直报》上连续发表的政论性文章,都有所暸解。这次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将中西学堂设在吞纳书院原址,並聘丁家立为天津中西学堂总教习。1894至1896年间,丁家立还一度兼任美国驻天津副领事。
育才馆创办于1895年,在馆学生60名,学习英语、理学诸科,总办为孙宝琦。
(二)1899年严复倡议与北洋大学堂联合举办一次校际运动比赛
严复在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由於严复学习认真坚苦,“考课屡列优等”。但有一天上课,教师让几十个学生全部穿短衣练习挖土筑垒。只见数十把锄锹一字排开,教师、学生各拿一把,进入场地挖壕沟。规定在一小时内挖成一个深三尺左右的掩体,时间一到,教师之垒早已完成,其余学生完成一半,唯有中国学生工程最少,而且已累得筋疲力尽。
这次经历让严复认识到中国人与西洋人在体质上的差异,这与西洋人从小注重体育锻炼、在学校中受有良好的体育教育密不可分。所以严复在1889年当上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后,最早在学堂中开设有体育课程,把一些近代西方体育项目引入学堂。如将击剑、拳击、哑铃、足球、跳拦、跳远、跳高等项,此外还有游泳、滑冰、木马、单双杆及爬山运动等,使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遂成为我国最早开设体育课的学校。
1894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王恩溥先生,时年17岁,王恩溥在北洋水师学堂念了五年半的书,直到庚子(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学校被法国军队佔领后就解散了。当时水师学堂的总办是严复,严复是在1893年12月升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王恩溥先生在1958年5月,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活动》,回忆起他在水师学堂的体育活动情况,他写道:“我在水师学堂读书那时候,已经开始有了外来的体育活动,当时我还是一个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者。那时的体育活动内容,作为校内正式体育课程的,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拦比赛、算术比赛、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爬桅等项,此外还有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杆及爬山运动等,只是还没有兰球、网球等活动。上体育课时一班大约有30人左右,一般全是头三班全体出操。我们那时所学的体操最初为德国操,主要演习方城操及军事操,后来到了戉戍年间(1898年)就改为英国操了。那时由海军调到一个船长叫曹嘉群的和两个炮手来当我们的教练,另外还有一个英国人教我们体育课。”
他在文章中又写道“那时除了校内经常有一些同学自由組织的小型比赛活动外,校与校间的比赛活动却很少,只记得在庚子前一年(1899年),由一个新成立的大学堂(可能是北洋大学堂)总办王少泉和一个美国人总教习(教务长)丁嘉立二人倡议举办一次校际运动比赛,曾约我校和当时武备、电报等校同学参加,我校参加了二十多人,并且还得了第三名。”
需要指出的是,王恩博在文中所提到王少泉,他当时并不是北洋大学堂的
总办。他当时是北洋水师学堂的教习王劭廉(字少泉),天津人,是严复的得意弟子。
而实际上倡议举办这次校际运动比赛的是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和时任北洋大学堂总教习的丁家立。严复在1898年担任北洋大学堂学生大考主考官期间,就向丁家立总教习提议联合举办校际运动比赛,得到丁家立的积极回应,1899年严复委派王劭廉代表北洋水师学堂,跟北洋大学堂的丁嘉立,具体组识举办了校际运动比赛。
正是由於这次王劭廉和丁家立的共事经历,1906年,丁家立辞去北洋大学堂总教习之职时,向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荐了王劭廉。
(三)严复创办的俄文馆1903年併入北洋大学堂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在1895年4月签订了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引起在华争夺权益的西方列强不满,尤其是想在我国东北扩张势力的沙皇俄国,更不能容忍,于是俄国联合德国、法国照会日本政府,要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由于三国出面干涉日本侵占中国辽东半岛,最后日本以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银子的“赎辽”费为条件,退还辽东半岛。
這本是收回中国主权,竟要付出重大代价,这是弱国无外交典型事例,近代史上称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这种形势引起清朝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大官员鼓吹“联俄制日”的幻想,提出“结俄为援,以保中国”的主张。
1896年5月,借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之机,慈禧太后派李鸿章率团首访俄国。6月,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其中一条即允许俄国在我国东北修建铁路。
就是在这一亲俄形势下,1896年7月间,由俄国驻华领事馆葛拉司建议,经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明,命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筹办天津俄文馆。
俄文馆暂设在北洋水师学堂内,“以水师学堂空房为俄文生肄业之所”。严复亲自拟订课程,聘请教师及管理一切教务。这是晚清最早成立的一个官办俄文学校。
俄文馆招收学生30名,分两班,主要学习俄文。头班学生还学习矿物学、化学、地理学、史学等;二班学生兼习算学。
天津俄文馆的设立,以培养俄语外交人材,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俄、中日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都企图争夺中国的东北地区。
沙俄对清政府一系列亲俄措施感到满意。1897年5月派遣特使、俄国公爵乌赫托木斯基率团来华回访。18日,乌赫托木斯基特地来到天津,抵达海军公所下榻时,直隶总督王文韶特命鸣放礼炮表示隆重欢迎。当时住在宫北大街大狮胡同“严公馆”寓所的严复,正在伏案修改《天演论》,这时也听到炮声,遂在《卮言十八》的最后段,署以“丁酉四月十七日删节 复识”其后面,又附识了一段文字“是日俄罗斯使人胡王至紫竹林,以海军公所为邸,吾于案上闻炮声,知其至也。”
在天津近代史上,鸣礼炮欢迎外国使臣,这是第一次。正如严复在《中俄交谊论》文中所说,“俄使吴王答聘来华,礼仪之丰,情文之备,为向来外国使臣所未有。”乌赫托木斯基受到如此隆重接待颇受感动,特为俄文馆捐赠1200元(洋元)作为学生生活补贴费用。
严复对俄文馆教学认真负责,据《国闻报》记载,1898年5月26日至27日,严复还亲自主持了俄文馆学生的“季考”。 时隔不久,天津俄文馆迁移至梁园门外(今河西区大营门一带)新馆。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而停办,1903年併入北洋大学堂俄文专科班。
(四)严复得意弟子王劭廉曾任北洋大学堂教务提调
王劭廉(1866--1936),字少荃(少泉),天津人,是严复的得意弟
子。王劭廉在1881年,时年16岁,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成为第一届驾驶班
学员。按学堂章程规定“学生入堂试习三个月分别去留后,即行第其资质进境分作一、二、三班。第一班归洋文正教习课督,第二、三班归副教习二员分课。”王邵廉和伍光建等30名学生被分到一班,每月给赡银四两,由严复亲自课督。在学期间,一班的30名学生,不仅学完10余项规定堂课,还提前完成多项舰课,多数成织超过总分一半,成效显著。
1884年10月,李鸿章饬派水师营务处道员罗丰禄会同英、俄两国海军官兵,到北洋水师学堂对第一届驾驶班学员进行会考。
1884年10月30日至
英国驻天津助理领事霍伍德在参加本次考试后,撰写了一个观察报告。在该观察报告中,霍伍德写道:“这场考试给我的印象是,老师颇具耐心,学生无疑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校方告诉我,(学堂章程)第三条规定本校为五年学制,参加考试的学生已经学了三年半。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英语,足以用原版教材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学、地理、几何、三角、静力学和动力学、航海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霍伍德还说:“最好的前三十名海军学生被逐一叫来,由严先生和罗丰禄先生面试。顺便指出,这二位似乎对航海的理论和实际知识驾轻就熟,无所不知。前十二名学生的回答很有才智。”王邵廉和伍光建就是前十二名的学生
“伏思水师为海防急务,人材为水师根本,而学生又为人材之所自出。臣于天津创设水师学堂,将以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本。兹际成效初收,……在堂各员,尽心教导,洵属异常出力,学生亦攻苦逾恒。现已届满三年,著有成效。据总办道员吴仲翔详请授案奏奖前来。臣查泰西各国水师强盛,皆以学堂为根基,中土创办之初,不得不多方诱掖,冀收拔十得五之效,理合酌拟奖叙。”
在请奖奏折中对严复还提到:“参将衔留闽尽先补用都司严宗光(严复在1889年升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后,始由宗光攺名复),参酌闽厂及英国格林书院课程,教导诸生,造诣精进,询属异常出力,拟请以游击补用,并赏加副将衔”。
1886年4月,王劭廉等30名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员结束在练船的实习。隨后学堂选派了王邵廉、郑汝成、陈杜衡、沈寿方和伍光建五名优秀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王劭廉被奉派到英国格林海军士官学校深造。在英国,王劭廉先学习造船工程,后又学习法律政治。
学成归国后王邵廉受李鸿章重用,任威海水师学堂教习、后调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讲授英文、数学等课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教授得法,深受学生爱戴。
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北洋水师学堂停办,受北京五城御史陈璧邀请,王邵廉任五城学堂(北师大附中前身)洋文总教习,后陈璧升任顺天府尹,创办顺天学堂,又任王劭廉为顺天学堂洋文总教习。王劭廉身兼二任,总领“五城”、“顺天”两校英文、算法、格致、体操诸学科教席,是当时北京城有名的“西学”教师。
1906年,美国教育家丁家立辞去北洋大学堂总教习之职,向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荐了王劭廉,于是,王劭廉离开顺天学堂,赴天津接任北洋大学堂新职。当时,总教习改称教务提调,在这一职位上,王劭廉工作了九年时间,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中国人管理近代新式大学的先河。
1908年8月,严复到天津被直隶总督杨士骧(字莲甫)聘为“新政顾问官”。
稍后,严复给王邵廉侄儿王荷舫书写了行书八言对联一副及行书条幅一副相赠。现为天津市博物馆所收存。
师生三人同时被赐进士,严复作有《见十二月初七日邸钞作》七律一首:
“自笑衰容异壮夫,岁寒日暮且踟蹰。
平生献玉常遭刖,此日闻韶本不图
岂有文章资黼黻?敢从前后论王卢。
一流将尽犹容汝,清眼高歌见两徒。”
此诗后两句之“两徒”,即指伍光建和王劭廉两人。
辛亥革命后,王劭廉还先后担任天津县议事会副议长、直隶咨议局局长、教育部教育会议议长等职,为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提出过不少的议案。
1914年,王劭廉辞去北洋大学之职,应周学熙之邀担任开滦矿务局协理十年,
(五)“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纪念馆”被天津大学确定为“天津大学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位于东局子的原北洋水师学堂旧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2010年军事交通学院在教学区中心位置修建了一个占地1万平米的“严复园”,园中建有十二面大型铜板浮雕墙,介绍了严复一生的经历和贡献, 12面大型铜浮雕,分别是:马江求学、留学英伦、奉调津门、执教北洋、甲午谠论、译述天演、创办报馆、开俄文馆、皇帝召见、庚子劫难、社科奠基、执掌北大。“严复园”还把军事交通学院在2005年所塑立的严复铜象搬移到“严复园”中,并迠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建筑小品,园中遍植树木花草,形同小型花园,别开生面。
2011年军事交通学院在图书馆的三楼,又建立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紀念馆”,88岁高龄严复的三孙女、已故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遗孀、台湾中华妇联总会主任委員严倬雲女士,亲笔为其题记了馆名。纪念馆展出内容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为“生于忧患,忠心爱国-----一生心系国家命运”:主要有“少年英才,大孝从戎”、“留学英伦,潜心西学”、“奉调津门,思想先锋”、“著书立说,教育救国”等内容。第二部份为“海防急务,东局办学----水师学堂育栋梁”:主要有“恃才北上,会办学堂”、“富强之基,本诸西法”、“有用为宗,军体强能”、“桃李天下,人才辈出”等内客。第三部份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天演惊醒国人”:主要有“甲午国殇,与天争胜”、“天演巨响,振聘世人”、“上书变法,光绪亲询”、“梦断戉戍,影响深远”等内容。整个展览内容以图片、绘画、实物、模型、视频等各种形式给参观者以一个完美,丰富、新颖的感觉。
该紀念馆被天津大学确定为“天津大学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和“天津大学国防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