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智慧拉动经济新增点


  增长永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矛盾优化结构的前提。在《新增点》一书中,管清友、王小鲁、周小川等经济学家分析了在内有疫情、外有贸易战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如何寻找新增点,从逆境中突围。对于企业来说,粗放式高增长、快速融资形成壁垒、垄断市场份额然后赚取超额利润,几乎是屡试不爽的成功商业模式。但在市场多元化、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今天,依靠资本高增长占领市场将面临反垄断制裁,先有量后提质的无序扩张,将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弹。所以,“小而美”将会逐渐取代“大而不倒”,成为资本和市场都认可的“新增点”。

  在中国人口、企业规模、经济总量都已经逐渐实现世界领先的时候,产品质量、服务模式、创新因素就成为了“慢工出细活”的产品力的关键。在经济大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厚积而薄发就成为了在存量市场中以慢打快、以拙胜巧的最佳路径,这也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产品在不同层级用户中的渗透率,增加品牌的延展性。在智慧消费全国联盟主席李贻亮先生的《智慧消费经济新模式》一书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智慧消费,即以消费者为中心,逆向推动生产与服务的升级,实现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消费。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为消费升级提供全方位支持。这包括,消费结构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内容从有形物质转向无形服务,消费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

  除了商品,服务也是“新增点”。从民营快递到同城闪送,从个性家装设计到哈密瓜定制化栽培,从实地看房到无接触入住……在《新服务时代》一书中,李乐飞老师用“新服务”作为思考的起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顶层需求去思考“新基建”,从网络、资源、需要和文化这四个角度,使得我们的产品能通过后续的服务,让顾客从满意到惊喜。例如小米曾让顾客参与新手机的研发设计,通过互动使顾客获得“参与感”,由此,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创新合二为一,顾客和订单就能源源不断,服务和体验也成为了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发展和服务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智能时代的新金融》一书中,王焕然重点分析了国内各个子行业(包括支付、征信、消费金融等新兴业务,以及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的综合业务)的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同时着重说明了,在资管新规实施后,大资管行业的本质与产品需求以及不同资管机构的优势与发展诉求,并提出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构建资产端到财富端的全价值链能力的系统平台模型,包括既适用于中国情况、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监管方式——金融科技产业沙箱模型。

  在智慧消费、金融科技、服务设计之外,“脱贫助农”也是经济重要的“新增点”。在《数字科技:扶贫兴农新利器》一书中,提到农信互联利用自身核心产品“猪联网”构筑的生猪产业生态优势——贫困户通过猪联网平台的生产管理、交易、服务和供应链金融等,实现养殖、交易、流通全过程的在线化、数据化,最终形成产业链大数据体系,实现全程可追溯、可监控,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效、优质、安全和外向型现代畜牧业,也可以通过产业精准扶贫,帮当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带动当地实现乡村振兴。

  增长还是平衡是在经济增长放缓期间最大的难题之一。在《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再平衡》一书中,邹一南博士分别从质量与速度、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线上与线下、城市与乡村、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10个方面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疫情对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带来的冲击与失衡。这说明,即便在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中国,平衡发展才是最好的灾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