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20年经济的下滑之后,今年大概率会是一个缓慢复苏与增长。这意味着投资、消费、出口都会面临着更多的举债和分期支付,我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疫情阴影,在《双循环: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一书中,讲述了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包括:进一步注重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扩大内需、拓展投资空间,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供给侧改革等等。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要性在于,中国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上相比较而言,处于“锯齿型引领”状态——即在某个领域“你有在前的,我有在后的”,但在另一个领域“我有在前的,你有在后的”,彼此各有千秋,各有长短。所以,改革开放、全球化发展协作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还要在提高韧性防范风险的同时,率先完成减碳发展的目标。
突如其来的疫情,民粹主义兴起引发的政治事件,债务危机与国家主权信用崩塌引发的金融海啸等等,都预示着未来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将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挑战。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周园女士的《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一书,从投资方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在未来社会中需要具备的8种能力。包括:提早预警能力、敏捷反应能力、指挥协作能力、动员沟通能力、分散缓冲能力、多元包容能力、融合创新能力、前瞻洞察能力。书中,周园女士提出了打造“高韧性社会”的概念,从社会韧性、城市韧性、组织韧性和个人韧性等层面阐述了应对不确定性危机的解决方案。未来的伟大企业,不仅需要不断创新引领潮流,还需要在危机到来时保持“高韧性”,提高抗击打能力,迅速转型适应变化。
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国家、社会、组织、个人都会遇到不确定危机,如何转危为机,应对未来不确定世界的复杂局面,打造长久的组织免疫力,尤为重要。在《中国企业的韧性:危机下的应对与转型》一书中,讲述了顺丰物流、霸蛮餐饮、跟谁学、度小满金融和康力电梯等为代表的企业,在遭遇黑天鹅事件时的应对、转型与升级举措。一方面,“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无人配送等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加快了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另一方面,则是变压力为动力,利用已有设施找到适应当下需求的契合点,例如,比亚迪电动车将无尘实验室迅速转化为口罩生产线,变成了防疫物资的生产基地,就是成功的案例。
传奇的英国乒乓球国手马修·萨伊德在转战上场之后,推出了《多样性团队》,强调了在不确定世界中保持多样性团队、多维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多样性团队决策时,能避免统一化之后的集体失明,并通过回声室效应会在组织内部形成扭曲的信仰,从而强化决策时的认知盲点。集体智慧决策的优势,就是成员间差异互补的决策思维,多样性能避免思维固化,这样在危机中,企业也能很好保持韧性。
“碳中和”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在《变暖的世界:全球变暖的经济模型》一书中,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提出在稳步应对的情境下,采取碳税等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定价,将其作为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这一工具的最大特点在于,将碳排放作为经济要素纳入经济增长过程,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对其进行定价,并选择最优的定价水平。在他看来,市场的有效性(碳排放的定价的合理性)会帮助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节能减排,出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