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中国经济


  在全球疫情还在持续蔓延的一季度,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6%,全球第一的同时,也给在疫情中挣扎的国家提供了经济复苏的支持和动力。林毅夫教授在《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一书中,展示了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底气,同时将面对的问题转化为经济增长新空间的可能性。从财政和金融政策来看,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已经初见成效,未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政府负债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国家,未来还有货币政策和金融工具调控的空间,各项数据都优于其他国家。其次,中国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高端制造、5G、人工智能、农业现代化等领域的突破还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带的高速发展,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拥有“后来者”和“换道超车”双优势,“十四五”规划期间可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张占斌教授在《强国新征程:“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一书中,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课题。在他看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应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应该说,数字化是中国企业在最近十年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成果。在《价值共生》一书中,陈春花教授通过华为、腾讯、海尔、新希望六和等中国优秀企业在数字化变革中的成就,梳理了数字技术带来变化的场景中的4个关键节点:从管控到赋能、从科层固化到平台利他、从分工到协同共生、从实现组织目标到兼顾人的意义,说明了企业完成数字化过程中的新功能、新结构、新能力、新目标的转变。由此,企业才能激发更多创造力,重新构建发挥个体和组织价值的效能,创造价值共生组织形态的企业,更好适应复杂、不确定的未来。

  在《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一书中,贺耀敏教授通过一系列数据对中国发展涉及的不同领域进行解读,包括人们关心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价、消费、投资、进出口、能源资源、金融、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一带一路”等。在他看来,中国这样一个原本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苦干、实干、巧干,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取得了比西方国家更快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国情和历史原因,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民增收渠道亟待拓宽、农业增长潜力亟待挖掘等问题,人均健康公共年支出和保健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还需要继续加快发力以缩小差距。

  每五年一次经济社会的“中国式规划”,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之一。在《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一书中,尹俊教授通过回顾新中国至今发展所做的十四次“五年规划”,再现了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式规划的重点、完成情况及历史意义。过去的十三个五年规划,成功之处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务实主义”,博采众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同时强调规划的专业性、战略性,使得规划既能得到有效实施,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中国式规划在理念、定位、程序、方法、编制规程、政策保障、大数据等技术使用方面都逐步形成了层层递进、衔接互补的规划体系——政府重视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大型项目建设的同时,兼具主动性和渐进性的调整,不盲目效仿西方制度。

  最后看一看这本《漫画生活中的财经》。著名国际金融专家陈思进教授通过漫画来解读那些不得不知的财经概念、常见的金融工具,以及读懂财经新闻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快速掌握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财经知识,比如利率汇率的调整、股票债券的波动等等,使我们投资理财、买房、创业等等诸多生活中的决策,多一些理智和平常心,避免风险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