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和多向思维以及发散思维
喻建国
惯性思维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趋势,构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它具有强大的惯性和坚固性。一个人的思维定势在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物面相俊秀、书生气十足,另一张照片上的人面相丑陋而且粗俗,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是通缉犯,你认为是谁,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肯定指向那位面相丑陋且粗俗的。
人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习惯,为人们的思维定势构成了牢固的架构。有一个实验:让50名志愿者参加,他们全部聚集在一间房间内,主持人请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关注这间房间内颜色为蓝色的物体。而后主持人要求他们说出这间房间内具有红色的物体有哪些,结果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答出来。
当人们接受有认知的固定倾向的指令,思维就被指定了方向,它对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也就是有了“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已经熟练掌握了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
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久应而成习惯。久,持续不断的。“会、合、应”运用操作的时机,内在根源。“会”者,同步相观;“合”者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应”者,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前两者为观察、学习阶段,后者为分析运用阶段。习惯,按惯而习,“惯”者,引起本能的兴趣,内在规律,“习”者,反复操作或运用,即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经常按这种行为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就会逐渐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势,深入到潜意识中并反过来支配自己的言行。
惯性思维有一定的良好作用,但是人们不能被惯性思维一直拖着,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应该解放思想,也就是端掉惯性思维,而追求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当今这个进步神速发展无边的时代,没有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不堪设想的。
在人们一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可以让惯性思维有效地发生作用,可是在高瞻远瞩中,人们一定要绝对发挥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