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思想界理论界在经济理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当代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裹足不前。高等院校哲学教材是积累了两个世纪中许多伟人思想的教科书,如今,它的框架体系能不能适应新时代?哲学怎样在继承中创新才能面向今天和未来?
(2006年加注:本书撰写始于2001年1月元旦春节期间,当年3月完成除综合知觉理论和三种逻辑学以外之初稿。本书大数据采用时间除已注明的增补段落之年份外,均保留初稿当年数据及背景不变。)
本书作者基于首段考虑,首先选用“认知动机”这一新概念来寻找它在哲学中的定位。“认知动机”能否被认定为一个既科学也符合哲学高度的概念?暂不予匆匆结论。时间将是可靠的导师,本书容许读者自己下结论。
认知动机是笔者为研究新闻传播受传条件想到的一个新概念。最初只发现它是人脑“动机”中一个单独门类,可能涉及到很深的理论问题。
“认知”一词对智人来说,应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从低级到高级的神经功能反应,包括人体人脑对所有信息的感应、接收、醒悟和记忆。推动认知过程完成的动力机制简称为“动机”。
中西方很多心理学家都阐述过人的“心理动机”,但是,不管他们怎样分类,所指的都是行为目的之动机。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行为动机理论推到一个高峰,为行为动机划定了著名的“五层次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类行为需求层次理论。其实,行为动机只是人的“动机”中不同于认知动机的一个门类。人的动机在总体层面上应该分为两大类:一是认知动机,二是行为动机。两者各自有需求层次。
行为动机是“言行”的先导,认知动机是“注意力”的先导。
智人的大脑就是一个“动机中心”。这个中心经常控制和指挥着人的两大对内、对外“职能部门”。一是控制和指挥认知职能部门,操纵感官器、记忆器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定向定位工作,即你想知道什么,你该思考什么?你的认知需求指向了什么?再就是控制和指挥行为“职能部门”,驱动人体各部位包括发音器官、肢体躯体定时定向活动起来,并与客体有效对应接触或联络,即你想干(表达)什么?,你该干(表达)什么?
(2017年7月7日加注:在哲学思想层面,人的对外言语或对外传播行为应属于人的“行为”范畴。因为对外言语可产生支配客体或支配他人的作用力。在哲学领域,凡对客体拥有作用力的动机指向,都应界定为行为动机指向。与之对应的是:凡服从自我认知指向目的、产生于脑内作用力的感知、思维、判断,概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认知目的范畴。)
(2017年7月23日加注:鉴于上述理论分析,确认人的行为动机应分为驱动自我作为达成行为目的的行为动机和把自我行为意图移向他人期望达到支配他人作为的行为动机。后者主要通过发出言论来实现。而人的认知动机则可分为认知指向不对外表现仅限于默默感知或静静思维的认知动机,和伴有明确表现的认知指向以及与行为动机融合的局部试验、小范围试探的认知动机。两种认知动机的共性是均以达成认知指向为目的。)
没有行为动机就不会有主体改造客体的相应言行,不会有某种行为取向或支配他人的行为目的,也不会有知足或不满。同样,没有认知动机就不会形成某种定向注意力,也不会有凝视、聚神、沉思等包含认知指向和指向范围的思维运动,更不会因有无知晓和顿悟而兴奋而困惑。
“认知动机”概念不应该直到今天才被提出,但确实直到今天才被提出。它迟迟未被科学界提出的原因是否包含如下四种?
首先,是人体人脑的认知系统拥有自发响应体内外信息这种“自性”功能所造成的。比如:在许多情况下,你本来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那个外界的声音发出了,你的耳朵照样听;那个外界的物像出现了,你的眼睛照样看;那个外界的香味传过来,你的嗅觉照样闻……外界刺激条件一旦达到“绝对感觉阈限”可强迫感官感受,而人的感官感觉神经对体内体外达到感觉阈限的刺激条件,它又有着自动接收信息的能动性,即自性功能。
似乎上述那一切,根本用不着什么人脑或人的中枢神经——“动机中心”来指挥和控制,大脑只管接收、接受、存储、处理人体各路神经传来的信息就是了,也似乎人脑控制人体的脑动力,只需要控制和指挥人的言行便就足够了。一句话,有马斯洛的行为动机,就已经“妥妥了”。
然在这里,科学界是否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的感官器、记忆器、体内神经传输系统以及脑内根系互链的神经元——这些认知职能部门在常规的和习惯的功能作用下,它们能否使人的感官感觉有既定的敏感方向和范围?使人的记忆存储有既定的存储指向和范围?使人的脑神经介质传递有既定路径和链接通路?这一切又终将演变成人们各有差异的认知能力——有的长于体验,有的善于思维,有的精于计算,有的富于想象……
人群之中,那些各不相同的“认知力”很顽强地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他想听的,不论你如何干扰他,他照样能听见(成语:耳不旁听);他不想听的,即便是讲过的事,也很快给忘掉(成语:充耳不闻)。他想看到的,别人没注意他却洞察细微(成语:明察秋毫);他不想看到的,即使能看见,他也没兴趣收入眼底(成语:熟视无睹)。
上述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科学实验”结果,是否充分证明了各种人的“认知动机”是有是无、是敏是钝的表现?以往社会心理学并非没有研究认知过程的有效性,而是用“兴趣”、“信念”、“意图”、“注意力”等非根源性因,来粗略解释认知过程的表现与认知结果的关系。
其实,上述各种“性因”或称各种根源都有一个总根源,就是认知动机指向是否产生。若能把总的根源揭示出来,并且从生理上心理上、信息刺激条件以及输入输出的功能表现上予以解释清楚,那么,“兴趣”、“信念”、“意图”、“注意力”等均可获得有脑科学根源的系统解说。
认知动机概念迟迟未被单独提出的第二个原因,是缘于它的产生过程和作用力过程常常是无形的。行为动机伴随着言行,科学家很容易发现“人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说怎么做”,那是采用“倒推法”从言行表现和行为方式构成关系上即可判断之前的动机和想法是有是无。
而认知动机——不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强迫认知系统受传的那种“被接收被传感状态”,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因体内体外刺激条件和自身机能的作用力把信息传递到脑内而酝酿激活的“动机”。它的原始表现形态常是一种自发的凝视方向或注意力警醒,对他人来说,其产生过程是无形的;对自我来说,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所形成所凝聚的认知欲望。
它的初始运行周期,与自觉的行为动机并不直接联系,其认知过程在人体范围内或大脑中完成。人们不能轻易或直接看到人脑的“机能”如何产生了哪怕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认知动机;不能直接看到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人体认知职能部门的表现过程;不能轻易确认人的感官器、记忆器以及脑神经系统的敏感方向、敏感范围的初步形成或改变,究竟起于何时、终于何时?显然,把分析行为动机的“倒推法”用在这里缺少倒推依据。
认知动机作为人类认识自我体内脑内信息传递和酝酿机制的一个盲点,也是认识人脑的不同敏感方向、记忆才能和思维指向何以高效的一个盲点。它不仅使新闻传播学对受众受传条件的深入研究难觅脑科学支撑点,更使脑科学研究对那些有天才素质的人其特殊感知力、创新力、想象力等,目前只能在“天才”、“敏锐”、“灵感”、“顿悟”、“兴趣”和“意志力”等表象范围研究探索,还不能做到更接近系统根源的科学认识和解释。
显然,认知动机是揭示人脑怎样主动接收而非被动接收信息、怎样高效记忆存储、怎样定向创新思维、怎样高效积累知识、怎样激活大脑思维运动、怎样确认传播方向、怎样选择意识形态传播内容、怎样制作意识形态“介质”、怎样适应受众受传条件、怎样达到信息传播目的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也是“相对感觉阈限理论”所以成立的根据之一。为确证认知动机相对于行为动机的客观分立和区隔关系,笔者设计并尝试了一次实验。
实验课题(NO:01)男孩优秀,还是女孩优秀?
实验过程:在纸上随意写上“b r e a d o v e p”九个字母,找来两个邻居小学生。先明白无误单独告诉其中的小女孩:“听班主任说,你的英语字母读音准,而他(暗指在场小男孩)的读音在全班最差,始终读不准。现在你把几个字母慢读一遍,让他听听。”
然后,清清楚楚地单独告诉男孩:“她(指小女孩)刚从老师那里知道明天早上第一堂课要听写考试,她提前知道老师将要测试的英语字母。她只给你读一遍,你一定要记下。”准备工作完成后,把写有九个字母的纸条交给女孩读一遍,让男孩一旁看和听。
过程完毕,立即收起纸条,向两位小学生提出相同要求:把刚刚你看到或听到或读到的字母,各自凭记忆全部写在纸上。结果男孩全部默写下来,女孩只记得其中的四个字母。
本次实验意外收获的上述两种结果,可以证实的判断是什么?认知动机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职能系统,完全不同于行为动机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职能系统所产生的结果和功效。
因为在本场实验设计方案中,事先告诉女孩的“悄悄话”实际上是促成她行为动机形成的一种暗示,要她在“行为”上表现自己的口语才能,当一回合格的“老师”,实现“行”的目的,即传教的目的。事先告诉男孩的“悄悄话”,则是促成其认知动机形成的一种暗示,要他在此过程中做到注意力集中以迎接明天的考试,实现“知”的目的。
由于女孩的大脑知觉神经所激活的思维兴奋点,没有向其认知职能系统发出特别“警告”,所以,她的凝神聚力只拥有调动发音器官等行为动机的警觉性,在“行”的方面努力做到了当一回“合格老师”,却并没有表现出男孩的那种较突出的感官感知能力和默记才能。
(2017年7月31日加注:从这里可看到学校老师的职业行为主要以对外传播言语为主。换一句话说,老师的职业行为主要是通过对外言语来改造学生的脑功能,进而达到支配学生在成长中有所作为、有所行为之目的。所以,如何用言语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行为动机。)
由于男孩通过他人的暗示,促成了认知动机指向专注,被聚精会神而调动起来的是那种高度警醒的注意力和感知功能,他耳听、眼看、脑记三管齐下,虽没有女孩外形表现的那种朗朗口才张扬外露,却取得了超过女孩认知方面的实效。类似的实验结果任何学者均可再试。
上述实验方法是按照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来设计的,即把人脑“动机”的形成和脑内神经传感当作一个看不见运作过程的“黑箱”,从外部输入信息,以考察其输出的信息及其功效所得出的判断和结论,然其客观性无可否认。不过,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必须分立的理论猜想,其体现在脑科学技术领域的更详尽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发现。
认知动机概念迟迟不能被单独提出的第三种原因,是中西方的“动机”心理学家们没有研究和确认过人的“动机原始态”——其外在表现是“知行合并”的。每个人诞生之后,都有一段知行目的不分的“动机史”。人脑意识萌芽、产生和形成之初只有原始动机。
人的“动机原始态”其表面并没有为了“知”或为了“行”的专属性,也是说,人的幼年期的原始动机不论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外界信息刺激产生的,既不易区分需求层次性也不易辨析“知”与“行”目的之明显分界。“动机原始态”大都表现为知行目的合并。
认知动机概念迟迟不能被提出的第四种原因,是人的幼年期即动机原始态高发期不易被成人所理解、所容忍、所重视。幼年动机史也是人类认识自我的盲区。动机原始态是一切走过襁褓的人,在其认知功能成熟和发达之前,均所表现过的一种知行合并的“愚蠢”。
它的初始的认知“需要”或者包含了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为人体机能需要而“闪念”,于是像动物一样出现身体运动的延伸,有知行不分的模糊性和双重性特征。二是为外界信息吸引产生新鲜好奇欲望,为新奇而“动”出现身体运动的延伸也有知行不分的双重性。
西方行为科学家在研究人的动机理论时,首先忽略了人脑发育阶段的动机原始态存在知行合并特征。因此,很容易把人的动机都理解成属于行为目的之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为动机理论。笔者是在研究新闻传播受传条件时,才初识人脑动机成长成熟之过程曾有过或未断过动机原始态表现。实际上,每个人的一生都难以把“动机原始态”摆脱干净,人人在其一生中都可体会自己的动机原始态,人人都是这一理论的实验条件。
尤其在某种欲望强烈时抑或是危及自身安全的那“一霎那”,究竟是先作出一种正确判断——认知目的,还是先逃避、先抢抓时机——行为目的,很多人概不多想,只一闪念即出现低能“冲动”。类似的“闪念式”冲动表现就是一种“动机原始态”即“知行合并”状态。
动机原始态属于非理性表现。常说的一句话:“冲动是魔鬼”,其科学解释恰恰就是动机原始态所致。本来应该先考虑考虑,但没法考虑,只能冲动。而此时,认知动机和行为动机一并融合在“冲动”中,它实际包含的急切认知目的终于被其溢出在外的言行所掩盖。认知动机作为哲学领域和脑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难产儿”,它确实存在难产的客观原因。
不过,智人的高级性在于:他伴随着自己成长成熟将使自己的“动机”越来越多地跳出婴幼期唯一的原始态。当然,每个人的动机不可能做到净脱原始态,偶然的“低能”现象,到了大脑成熟期之后仍时有发生。如今,西方各派“动机理论”专家们的海量撰述,其给后人留下的疑问是:人的“动机”只有纵向层次分类吗?横向对应关系究竟是什么?
很久以来,学界只知道人的“言行”是如何发生的,却并未深究人脑创新意识产生前的创新知觉根系和幼芽萌生于脑内何处?还有,人脑中为什么总是存在那么多难解的神奇现象?国外学者找到了灵感、信念、理想、意图、需求、价值观、兴趣、想象力……这些专属于人脑圈里的词汇,但至今并未从“动机”基本系统层面研究认知动机蕴藏的脑功能。
成人的各种动机,之所以能在较大程度上摆脱婴幼期和童年期那种“知行合并”原始态,恰恰是因为已长大成熟的人,对大脑认知与思考的依赖性伴随着岁月增长与日俱增,脑功能也发达起来。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种不分东西南北,国家不分强弱大小,各民族几乎都有类似的通俗语言:“我们想好了再做不晚,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句谁都不陌生的话,过去竟没有体味出它的深邃哲理。这句俗语,应所揭示的含义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在区别认知动机的不同功能。
是的,他“想好了”的“想法”将促成他酝酿必定“要做”的行为动机。那么,他为什么要“想好”?促成他深思熟虑的“动机”是何动机?看起来他是为求得一个好的行为方案先要“想好”,如果他一时想不好拿不准怎么办?是冲动起来还是知行互动抑或在探索中再“知”点什么?
人为什么要给自己的认知圈定一个思考过程?此过程究竟有没有如行为动机控制言行的不同方式和微观奥秘?且又怎样实现让不成熟的行为动机变为成熟动机呢?还有,人们为何总是批评一些人“你怎么做事不动脑子”?
难道不仅“做事”需要一种内在的“动机”做动力,“动脑子”也还需要另一种内在的脑动力?何以有人勤于思考,另一些人却敏于行动?是否因两种功能截然不同的“动机”才使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别?接着,会否导致不同的人在其一生中将取得截然不同的成果呢?
此外,人们除了为自己的某一行为动机酝酿成熟而必须产生某种认知需求外,他会不会还为了自我某种知觉享受或者精神寄托,产生一种认知指向?会不会为了新的认知指向而自觉驱动大脑产生思维运动?那么,人脑思维运动算不算“行为”?它能否脱离认知需求?认知动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它究竟在控制些什么?指挥些什么?决定些什么?劳顿些什么?
等等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不能相提并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教育界、新闻舆论界流行的新潮思想是什么?笼统倡导“知行合一”。想问:是囿于暂时落后的科技知识必须引进照搬、必须拿来就用而做出的必然选择,还是一种有远见可持续的哲学思想?如果不是,其不分良莠笼统的“知行合一”其动机指向的错误根源又在哪里?在传承古人“知行合一”思想时,现代人能否避免回到“动机原始态”?
(2014年5月加注:中国古代思想家针对两个互动概念省略过程指定“合一”的哲学名言有两句,一是“天人合一”,二是“知行合一”。前一句最早由庄子提出,老子、孔子、董仲舒等历代哲学家对其内涵均有关联阐述。老子所说的“天”指大自然,“天道”即自然法则;“天人合一”强调和赞美的是人与自然法则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由于人类顺应自然是在认识自然中渐知、渐行、渐近的,“天人合一”其实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崇高追求,它并非能严格规范人的某一具体的认知追求和行为追求,其哲理意蕴深远。)
(2014年5月加注:而后者,即“知行合一”的哲理,则应予另解。它是由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首提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的进步意义在于:突出强调知对行、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力,学以致用是其核心意蕴,但它并无明确包含“行对知”的再创力。“知行合一”是专门用于规范行为动机的,像哲学家习近平一样为先进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和先进技术规范而推崇“知行合一”十分恰当。若为知识体系、舶来思想而“合一”,则与“知行互动”的创新过程构成悖论。与“知行互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相比,笼统的“知行合一”更适合改革开放初期必经的“拿来就用”那个时代。但要指出:历史上“拿来”而未消化、照搬而未创新的“知行合一”曾有无数惨痛教训。)
(2017年7月1日加注:美国行为心理学界长期把认知动机混合在行为动机中,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先天性缺陷雷同。行为动机包含顺应客观而改造客观的正确指向,也包含肆意占有客体、支配客体的单边意志。如果没有认知动机与之构成区隔互动关系,在异国接受了“民主”认知积累,能否回国知行合一?这好比封建中国恶霸,一发现邻村某女符合他审美认知,即刻强娶独占。所以,知行合一必须约定在法律纪律和先进知识思想范围。)
(2022年1月15日加注:王阳明对后世有影响力的学说是他的“心学”,也是儒释道文化融合之后结出的思想结晶。用辩证唯物论分析,“心学”对人的意识和主观意志的能动性给予了前人未有的肯定和厚望。若把“心学”的优秀观点置于中华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作整体考察,可以看到王阳明思想的亮点、进步意义以及可汲取的丰富营养。倘若割裂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和它的演进关系,孤立崇拜“心学”,那将无异于把王阳明推到了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始祖地位。比较古今中外哲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更周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需要学界高度重视在演进关系中予以整体提炼,使其中最优秀思想合并为历史性的哲学体系,如此传承更好。)
应该说,认知动机比行为动机的内涵更深刻更复杂。
研究认知动机,不仅仅是脑科学在社会科学层面可推进综合研究的深化,反过来,它也是思维科学、传播科学和信息科学分别介入人脑微观领域中的认识深化。人的创新意识的扩展和丰富,既要依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宏观认识论大循环所孕育的社会实践的决定性推力,也要依靠人脑认知欲望和思维运动所产生的微循环之活力。
就像我们生存的太阳系一样,除了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还要围着我们转,我们还要伴随地球转。地球“公转”的动力有太阳的引力,认识论“大循环”的决定性动力是社会实践的推力;地球“自转”的动力有自己的作用力,那么,认知“微循环”之动力究竟是何力?
凡是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不论指国家企业小组而言还是针对人体人脑而言,都需要模仿宇宙运行体制机制,有“公转”有“私转”,全动起来。人类的认知过程不会是只围绕着宏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公转模式大循环,它在自己体内脑内还必须小循环和微循环。
中国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缺少活力,主因是只尊重“公转”很漠视“自转”。之前,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总是说不清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只尊重私利优先和一国独大之“自转”,很漠视“公转”。
(2021年1月15日加注:“天下为公”曾是许多先哲的倡导。美国政界把公与私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有共产就没有私有,有他国利益就没有美国利益。其实,大公不泯小我,极端利己则损毁他人;公与私顺序不同,包容性也不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为公”所包容的私将使每个人的利益永存。)
认知动机理论是脑科学的深化,更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大循环的深化。它能不能从深处揭开人脑创新思维的动力之源?能不能从根处揭开社会意识形态在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受传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