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huzhip9.chinavalue.net,2021年9月12日)
健全的人脑思维路径应包含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直觉逻辑(综合知觉响应)三种。其中,直觉逻辑与生俱来,形式逻辑依赖既有概念定则而演绎推理、分析归纳或提炼抽象。难点在于辩证逻辑,不仅依赖既有概念定则,而且依赖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既有概念或未定概念,通过精准判断来确认其真实的对等对应关系。如果只有一个既有概念而不能确认对等对应的另一概念,那种单一既有概念就只存在于形式逻辑思维中,毫无辩证逻辑应用价值。
在中西方哲学比较中,我们看到《易经》的“阴阳辩”是全人类辩证逻辑思维的最早文本源头。文本源头未必是人脑智慧的源头,也许,中国口口相传的哲理所包含的辩证思维比《易经》之渊源更漫长、更久远。
西方哲学辩证逻辑的文本源头集成于黑格尔。但他却并未认可他的辩证逻辑思维皆因人脑概念思维与客观事实间存在有对应关系,而且,还再三强调自己的思维成果属于人脑的“绝对精神”释放,他用“绝对精神”理念埋葬了辩证逻辑的哲理硬核。西哲史中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大旗,是100多年前的马克思高高举起的,并且开创性地实现了辩证逻辑与科学概念相融合。虽然,其辩证方法论比中国先哲晚了数千年,但与科学融合的创举,令《易经》望尘莫及。
马克思主义哲学容易在中国扎根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郁的辩证思维传统为其扎根备足了肥沃土壤。5000年文明史传承是一种透入骨髓的传承,除非你把孩子打小送往英国和美国。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论在科学阐述社会形态演变中,把辩证思维方法用到了极致。如果没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就没有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涉及的科学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十多种,若不用辩证逻辑,很难实现创新驾驭。
本文重点探讨什么?在中西方哲学中分别或共有几个属于哲学也属于人类文化的“顶级概念”。比如:物质、事物、宇宙、存在。问:这些“顶级概念”是否都拥有辩证逻辑运用价值?或有的概念永远只存在于形式逻辑应用中?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几个顶级概念的辩证分析,或能加深我们对辩证逻辑的理解,同时也会加深对单一形式逻辑局限性和狭隘性的认识。
第一个顶级概念——“物质”。这是一个可以概括大到巨型天体、小到尘埃以及超微粒子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概括一切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低级动物、高级动物以及生命基因的概念。物理学中的“波粒二重性表现”,其实是超微粒子的曲线运动轨迹之表现,因粒子集束放射奔流的运动曲线皆呈极速状态,所以又可以表现为“波”的力度和形态。
通俗比喻:我们横渡长江被上游水波冲至下游登岸,人们一般不会惊叹:水分子的力度真大呀!而是惊叹水波力量冲击着游泳人。其实水波力量与水分子整体倾泻的力量同义。还有霍金发明的“弦论”,我们在《智慧论》中已经阐明宇宙物理场效应中的“弦力”是粒子奔流的时间轨迹效应,与物质空间占有维度并不同义。单个粒子运动的时间轨迹是一维的,宇宙中因不同力向放射的粒子奔流则是多维交叉的立体“弦场”。此时,多维弦力所构成的场效应则可以掩盖无数单个粒子运动各自表现的时间轨迹一维性。
把科学思维局限于“弦”则是探索宇宙的一个深坑,像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一样,既是智慧的动力也是智力的陷阱。“物质”概念,是占有哲学概念体系源头地位的顶级概念。说它占有源头地位,是因为其它所有哲学概念的上游或背后,都能寻找到“物质作用力”乃至“决定性作用力”成因。
那么,“物质”概念本身的上游或背后,能不能也找到其它概念的源头成因或“决定性作用力”?不能。比如“意识”产生于人脑生化物记存被激活,意识的作用力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本身行为亦可产生决定性作用力,但毕竟,意识依赖于人脑生化物记存而产生,所以,马克思坚持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凡相信脑科学的人,都会接受马克思的辩证立场和观点。
接着要问:既然“物质”概念本身并无其它概念成为它的源头作用力成因,那么,万物又是如何形成、如何变化和演变的?这一疑问,早在德谟克里特生平时就曾接受过宗教法庭挑战式诘难。当时的德谟克里特回答: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依靠自身运动发生变化的。因此,德谟克里特触犯了上帝缔造万物的“金科玉律”,被逐出雅典。
如今,尊重科学的现代人对德谟克里特那种敏锐的综合知觉响应应答无不敬佩至深。的确,物质本身的运动特性恰恰是所有物质的共性变化原因。若按照佛学说法,所有单纯物“自性为空”,只有与他物“和合”,其自性才能因有他物因缘而充分表现。这是“缘起性空”的哲理。
但是,在这里,哲学忽略了什么?忽略了物质本身的运动特性正是所有物质可与他物“有缘”、“投缘”的“缘起”之共性。所以,与其万物均有自身运动和兴衰演变的特性相比,“缘”是第二性的,物质自身运动的特性才是第一性的。如果把星系、尘埃、粒子以及所有万物都摁住不动、不变、全部死寂静止,又何来机缘如何投缘?如何缘起性空?
第二个顶级概念——“事物”。属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常用概念,是综合一切物质现象的顶级概念。它针对物质现象的“综合义”相比物质概念本身涵盖性更广泛,包含了事与物的高度融合。
中国哲学何以会发明这一哲学词汇?因为:宇宙间、人世间,人们所能直接产生感悟感念的现象,首先是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某物”是“某事”的源头成因——物物生事,事事有物,所有“事”都是物质所呈现的现象表征。但是多数情况下,“事”的源头成因总在事的背后隐藏。人生病了,是件事。而那个生病的源头——冠状病毒却藏匿不见。我饿了,是件事。而那个生事的源头——是一碗大米饭迟迟端不上桌来……
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很善于综合判断和综合表达。有事件就有事因,事与物(涵盖“事与人”)必须结合起来综合判断综合表达。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崇尚的思想路线。为什么?因为只有因事格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事中寻找到生事之源头,才能面对某件事从一般感念触及到真理真相之理性认知。在西方哲学中,很难找到其综合义可直接触及或涵盖辩证逻辑方法论的哲学单词。
如果“物质”对应“意识”,“事物”与“感念”或“观念”则恰好存在真实的对等对应关系;那么,“事实”一词的准确对应关系是什么?是“是非”。事实就是真相,因同义而可复合词组为“事实真相”。探索事实真相的目的,是求“是”、求真理,真相若不形成理性概念认知就不叫真理。此为“事物”一词的辩证逻辑应用价值。
第三个顶级概念——“宇宙”。这是一个概括物质占有时空广域的顶级概念。这个时空广域包含无数的也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天体诞生和灭失过程,包含地球、月亮、太阳系、银河系、未知星系、宇宙尘埃、宇宙黑洞、光波粒子以及被俗称为“小光子”的量子等。
“宇宙”之称的高大上,可谓表述时空广域的最顶级的哲学概念。“宇宙”一词,辞源最早庄子,还是西方何人?
依后来的古籍词解所称——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有如此经典的词解,看来“宇宙”一词源于古老中国。它也是“空间与时间”两个词组的总括。即是说,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于20世纪初诞生之前,中国古人已经在使用“宇宙”一词综合表述“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与之同义的还有“世界”一词——从古到今万世流转,上下左右为界八方,跟“宇宙”一词差不多吧,一条时间轴线(古通假字用“宙”)加一个八方空间(被后来的数学概括为“三维空间”)——这就是“世界”。你看,中国词的“综合义”多靓!别以为中国古人没有爱因斯坦的头脑?不过,也确实比爱因斯坦有差别,高度综合之后还应该严格解析,其后一种思维方法比西方科学家不擅长。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样一个大到无边的顶级概念究竟有没有辩证逻辑应用价值?
有的。我们所称的“宇宙”之概念,它的哲学概念的源头成因,毫无疑问,仍然是“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时间与空间,就没有大大小小的天体,宇宙的时空广域也随之化为乌有。然,我们所称的“宇宙”之概念,又是一个无意识管控的物质空间和时间,而与“宇宙”之概念间唯一有对等对应条件的是“人类”——只有人类,才可以称之为有科学意识管控的生命物!
有人自惭形秽说:宇宙何其宏威无比!人类何其微弱渺小!哪有对等条件?其实,辩证关系的对等组合不完全是能力能量的对等对应关系。可以问宇宙:你,时间起源何等久远?你,造就的星球可是用亿万单位计量?而你辛辛苦苦成就的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球究竟弄成了几个?你别脸红,答话!地球上诞生人类,是宇宙造就星球在其亿万个可能中成就的一个。所以,人类不仅伟大而且异常珍贵!当探索宇宙奥秘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会变得更伟大。
亿万个可能中成就的一个——是惊世概率!又是在警告人类:阴损虚伪、分裂对抗、相互坑害、自相残杀,是人类最大耻辱。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只有各国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才是人类自尊自重的宝贵品质和光明所向。未来人类,面对浩瀚宇宙的共同责任,不仅在于保护好地球,而且在于科学寻找宇宙早已成就的另一个亿万分之一可能。处在银河系远郊的地球,不可能永远养育人类。但是,绕银河系周边或远周边相同条件的郊区,可能不可能存在类似地球生态条件的星球?
如此宏大的科学猜想,需要全人类从现在、从眼前开始团结一致,戮力同心,逐步积累“命运共同体”的一切科技进步资源去实现。因为人类与宇宙的对等对应关系的核心是:科学意识管控与宇宙奥秘的关系。
第四个顶级概念——“存在”。在哲学概念体系中,“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源头成因,还是“物质”。这一顶级概念的特殊性在于:它很霸气!它以霸凌和霸权主义的勃勃野心囊括了宇宙间和人世间的“既有”,是一个不顾一切“吞没一切既有”的顶级概念。除了过往的、即兴的(即时的)和未来的一切,全都被这个霸道概念收入囊中。
我们先用形式逻辑分析它,你看——
垂直分析——从大到小:宇宙是存在,地球是存在,国家是存在,种族是存在,特区是存在,社区是存在,家庭是存在,成人是存在,幼儿是存在,血肉是存在,细胞是存在,生化基因也是存在……。横向分析——类型并列:社会制度是存在,意识形态是存在,人性善根是存在,人性恶行是存在,人际关系是存在,信息传播是存在,非遗传承是存在,文物馆藏是存在,人脑生化记忆的静态保存也是存在……总之,没有既有不存在,但凡既有皆存在!
这个“霸道概念”把“一切既有”收入囊中后,它在哲学体系中是否就占有了“全面统帅”和“领导一切”的地位?非也。它的霸气特征或能把一部分健全人脑搞成“脑残”。健全人脑有三种基本的思维路径。看看“存在”一词能否与其它概念结成真实的对等对应关系?
已经观察到,一位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知名学者,在其最近演说中似乎也有意于辩证逻辑。他为“存在”精心寻找到的对应关系是“思想”。这就有疑问了!“思想”是不是意识形态?霸权主义思想是不是存在?存在与存在相对应是何逻辑?
有学者说,“存在”可与“思维”相对应。这是以往人民大学哲学教科书的哲学观点。如今,当哲学从宏观物质运动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后,我们才发现:思维运动是包括智人在内的许多动物体和动物脑中的物质运动表现,包括血脉、经脉内的各种生化微粒子常态运动,属于“信息与响应”范畴。人脑中有这种运动的“存在”,其它动物脑中也有思维运动“存在”。
人脑中的思维运动未必都是某一生化概念激活又链接另一生化概念激活反应的“有意识的思维运动表现”。多数情况下脑血脉经脉传递的生化粒子信息并不激活任何概念指义,尤其是动物脑、植物人脑。然而,只要动物或人活着,无意识的情绪表现和精气神作用力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动物脑常态“思维活动”即“信息与响应”所体现的生命运动的基础性“存在”。
这种伴随生命而永不静止的微粒子运动之存在,恰恰是人脑入睡后有梦中思维的原因,也恰恰是人脑激活生化记忆产生“意识指义”的前提条件。无意识的情绪反应所表现的精神力和睡梦中无自控的梦境映像组合,皆源于脑内神经活动推动思维运动的既有之存在。可见,作者在《智慧论》撰述中,主张哲学应放弃“存在”与“思维”的对等对应关系非轻率和妄言。
长期崇拜霸道概念若想免疫“脑残”,只有一种办法——像庖丁解牛一样,剔解“存在”的关节和骨骼。比如把“存在”分解成“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两者可对等对应。遗憾是什么?哲学体系中原本就有“主观与客观”的对应组合,“存在”在此略显赘;把“存在”分解成“主体存在与客体存在”,两者也可对等对应,却也遗憾,“存在”一词在此又显多余……
马克思有句名言:“存在决定意识”。时过100多年的今天,哲学家们才能真正理解此话中的“存在”与“意识”之间并不存在对等对应关系,而是垂直演绎推理的判断结果。显然,这句以“存在”为单一大前提设定的名言,它省略了形式逻辑三段论。“意识”是人脑中的生化概念激活反应,是即时的即兴的,如果不做记忆保存、不传播为社会意识形态,其非物质“指义”即可消失无影。并非所有人脑中的生化概念激活反应——“意识”都能转化为“既有”之存在。
(2022年7月21日加注:过往的、即时的、未来的,从“存在”一词诞生起就不在“存在”考虑之列。如今有无学者单纯依赖形式逻辑思维,把人脑中即时的“意识闪念”也纳入“存在”之列?答案是:若把“即时闪念”牵强附会纳入,逻辑上说得通,但其“存在”价值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可操作性。尤其是人们脑中并无传递出来,使成社会存在的闪念意识,它在多数情况下可自我静默,消失无影,对于社会乃至自我常常等于不存在。)
再看看黑格尔如何面对“存在”,他说“存在即合理”。也是省略形式逻辑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名言。然,由于“存在”一词收入囊中含义太多太霸,逻辑学专家多数人都会想到:同样设定“存在”为单一大前提,如果把三段论中第二前提条件更换一下,会推演出截然不同的判断。你说“存在即合理”,我也可以推断“存在必消亡”。难道不符合形式逻辑判断?你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价值观”,我也可以推断“社会脊梁决定社会存在”……
尤其要提醒:人脑之外传播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一“存在”种类,人脑中通过生化物质形态保存的各种记忆也是另一“存在”种类。它们都在“既有”范围。而且,人脑生化记忆的特殊性在哪里?在于:它既能把现实的“社会存在价值观”保存为生化记忆“既有”,也能把过往的、传统的、优秀的民族血统价值观通过代代遗传、文化产品、国学传授和考古文物宝藏发掘,保存为生化记忆“既有”。这些“既有”皆可能在人脑中产生生化概念激活反应,进而再次重组记忆保存,或口传笔传身教为社会意识形态之“既有”。而且后者恰恰根深蒂固。
显然,美国对他国的价值观渗透战略是以“存在主义”哲学崇拜为大前提设定的。他们在中国忙活了40年,自以为已通过各种途径渲染以金钱、名人、美国福利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价值,对70后80后90后三代人业已完成洗脑改造。却未料,民族血统传承的文化记忆之根从来没有消失。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强大的“社会脊梁”随时可以决定更新社会存在,唤起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意识觉醒。
结论:用“存在主义”改造他国的民族性,你能否保证此一大前提设定下的第二段前提条件不被改变?如今,美国崇拜的“存在主义”大前提未变,但第二前提条件已经不可逆转变了!不停地“刷豪宅”、“刷网红”、“刷名人”、“刷闯入南海的军事存在”……刷出了某种价值观的各种各样的存在感,不知浪费了多少“刷存在”的资金投入。然而,耗费40年人力财力物力,也尚未根除他国的民族传统,而自己却在姑妄受累中提前衰败了。在中国,人们可知那些国之栋梁从不刷存在?而他们作为国之栋梁却无形存在。哲学家主张:“存在”一词可以继续常用,但“存在主义”理应终止。凡大前提概念所设定、所囊括的利己内涵太多太霸,时间一久的诊断结果只有一个:脑残!
的确,中美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哲学层面,是中国的发展眼光与美国坚守“存在主义”之间的较量。奉劝美国政府不要再用“零和博弈”和“殊死较量”手段,能看到“命运共同体”中包含你的利益即可。你对中国40后50后60后的寄托已经放弃了,未来对70后80后90后的梦想也终将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