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六:物质与意识概念解析及辩证关系


           (代序六——2021年8月22日)

此前说过,哲学家对哲学基本概念既要解析之要,更要综合判断其“个性”与“共性”相互组合对应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中的“个性”一词在境外哲学中被称为“自性”。境外哲学没有用到“共性”一词或与之同义词,这是境外哲学的残缺。

“物质与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其中,针对“意识”的解析之要,作者在《智慧论》中根据马克思的一段原话,已经完成了比较充分的解析,而“物质”的概念在《智慧论》中也有分散解析。

考虑《智慧论》是一部从宏观走进物质世界微观领域的哲学著作,因此,对“物质”的要点解析,还需要系统化地联系起来解析。

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意识。根据《智慧论》给予“意识”所下的30字定义,问:人的意识,它应该系统而完整对应着哪些物质形态?或问:人的意识与哪些物质形态或物化形态有密切对应关系?按照这一思路解析概念之要,然后才能充分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有关“人性之根”的判断。

第一,意识对应着单纯的事与物。“我的眼前有一片果林”——这里表达的是人脑意识所对应的单纯物质概念。“我饿了!”——这是在说事。人们所说的单纯事,其实都对应着单纯物质,说事的本意,是不是想吃“一碗饭”?中国哲学体系中所以会频繁用到“事物”一词,缘由正是这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很善于综合判断和综合表达。本文可以请教我国著名国学家郭继承,考证在西方哲学中有没有与中国哲学“事物”之义相等词组?若没有则是西方哲学的残缺。

但凡西方哲学中具有的词汇,中国译著中都有;中国哲学中许多具备综合义判断的词汇,在西方哲学中没有。中华民族是一个综合思维能力很强的民族,从综合知觉的灵敏响应到综合概括的理性思维,你会看到那些杰出人物如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都有这种顶级智慧。综合思维的简单定义,恰恰就是基于两组或多组对应关系的有主有次、有相互作用力的动态判断和把握。早在数千年前,老祖宗就给这个民族种下了辩证思维的种子。再看看只有不到300年历史的美国政府,他们的单边主义思维方式不是脑残又是什么?中华民族本应该高度重视优势脑功能的培育,只是近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某些“偏执”削弱了许多人的优势。按照上面的解析,哲学家很容易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之一:“实事求是”——它所遵循的思想源头恰恰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意识对应着社会制度体系。“社会制度体系”是物质吗?简单说“是”诚然不妥。但社会制度体系所呈现的则是一件件一桩桩“事态”,而且都不是“单纯事态”。因此,人脑的意识对应的社会制度体系,实际是这个制度体系所造成所创造的“物质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产出过程、物质文明成果、物质占有份额、物的流通方式、物的分配结果等等。简称为:意识对应着制度物化环境。它仍然体现的是马克思哲学之思想源头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意识对应着社会意识形态。《智慧论》61章中重点解析了“社会意识形态不是意识,而是物质存在”。人脑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仔细辨析“社会意识形态”一词,其全称应该是“社会意识物化形态”。它依赖于人脑而生,却是不依赖人脑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比如碳素纸墨的文字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存在方式有五种:一是被静态保存在个体或群体脑内记忆中的生化物,它是能随时产生激活反应的一种脑功能。二是以声像文字等媒介静态保存在文化产品中的、是人脑可随时应受并可增进或改造记忆积累的物质形态。三是以光电子介质等人工信息流传播在网络信息通道中、是可为受众近距离响应的视觉声觉信息等物化形态(人工信息流的物质形态都是有序组合,最简单的如发送明码电报,电子节奏就是数码)。四是以对话、讲解、诈骗套路教唆等人工推送信息传递在人际之间的声波流物化形态。五是以肢体比划、感官示意、艺术表演等、以体表为媒介的发生在人际间的物化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不论是生化形态记存还是声光电等介质流,因其提前包含了信息流人工组合区隔含义,所以它们也像自然物与另一物有区隔内涵一样可激活人脑不同意识。

猜想马克思在其所处时代,之所以没有详细阐述“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区隔界定,主因是那个年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确认社会意识进入脑记忆积累后皆属于生化粒子形态存储,还不能确认意识形态的社会化传播是依赖看不见的声波、光波、电磁波等微粒子信息流以及各种物化的“人工信息流”承载的,它可刺激链接转换成人脑中的自觉“概念反应”而成为意识的。

可见马克思对待科学十分谨慎,当时说不清就不予细说。上述五种“存在方式”可囊括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存在方式。而且,人工意识形态的物化刺激人脑,是造就人脑功能的最直接有效手段。这样看来,意识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仍然体现的是马克思哲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四,意识对应着环境氛围熏陶。有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潜移默化之熏陶,你脑中已经有了这种被熏染或被熏陶过的生化记忆积累,但你从一开始直到完成熏染或熏陶过程并无自觉概念积存,也就是在无意识中具备了一种潜在的习以为常的脑功能。这种脑功能会成为你自发言行取向的脑动力,成为你一种下意识的养成性的举止言行。你可能会把它称为一种“生活习惯”,但你并不知道这种由潜意识推动的举止言行是在幼小的环境氛围中或在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的结果。这就是人脑意识所对应的第四种物质形态——环境氛围。环境氛围,主要是由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家庭景观分别或综合构造的。比如:各自成长在苏州园林中和西北广袤黄土地上的人,其潜意识对应的言行举止截然不同。军营里被褥方方正正、牙刷杯耳向右、一分钟着装下床、三分钟列队集合、同时出操、同时开饭、同时熄灯的整齐划一生活,这种人文氛围中的养成与普通人散漫意识截然不同。家庭景观中父母默默举动,长期看在眼里不用传递任何概念说教,久而久之,也会潜移默化成孩子容易倾向的善良意识或低俗恶念。说到底还是“物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

第五,意识对应着脑生化物记存。意识,是人脑中生化概念记忆的被激活反应。因此,人脑中记存的某生化概念在激活状态下的“对应指向义”就是人脑意识的核心功能。人脑中最初记存的“概念内涵”并非自觉概念内涵,而是有模糊印象的映像,这种模糊映像一旦被重复入脑,便具备了有与外界发生“对应指向义”的功能——被《智慧论》称之为“映像概念”。人类意识起源之初(包括现代婴幼儿)在并无他人教学情况下,其意识的觉醒正是依靠重复入脑的“映像概念”记存,促成了人脑记一物可对应一物的“意识唤醒”。此后才有了被传教的音符概念输入人脑:比如“这,是苹果”;“这,是树木”……。

不论是映像概念记存还是自觉概念记存,被输入脑中的概念记忆一旦被唤醒了有对应关系的指义,也就意味着意识产生。比如:识别纸上“树木”二字,立刻想到庭院里的树木花草,这就是人的意识,即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比如:远古人结绳记事,第一个绳结记录的是一个月牙之夜;第二个绳结记录的是满月当空之夜,这就是有对应指义的人的意识,即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

人脑中的概念形态是生化物微粒子结构,人脑中的概念反应(即人的意识)是对应物指向义反应。脑中生化概念,是否包含对应物内涵、是否有所含义?是哲学式理解“概念记忆”的关键一环。人的意识,能否体现为人脑激活概念的生化物质记忆,并且响应了对应物指义?是哲学式理解“意识”的关键一环。因此确认: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类个体或整体、自觉或不自觉赋予了对应物指义内涵的各种物质及物质形态的区隔保存。解析为:概念形态是物化形态,概念内容是对应物指义。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应实体的映像概念或其他概念的生化记忆在人脑中的激活反应。解析为:概念内容所含对应物指义只能在概念被激活反应中表现,纸上的概念只能入脑反应。因此人脑中的意识是生化概念的激活反应,其反应功能属于“非物质形态的指向义”。

人脑中生化概念同时具备“物质的”和“意识的”双重性表现。这一理论发现从源头上揭示了人脑中的“概念”作为物质形态作用力发生的真相,也揭示出意识确实属于“非物质形态”的原因:它拥有对应物指向“义”和排他“义”。接下来,也就方便学界学者可完成一系列逻辑推导了。

人脑生化介质记忆被激活的对应指义反应,可延伸使用为“认知区隔”或“认知指向”来理解。那么,人的意识,也就包括了以映像概念或符号概念反应为基点的“识别”、“选择”、“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非物质形态”表现;也包括认知动机的概念指义反应,即思维步骤、学习方法、研究过程等复杂的“非物质形态”表现;还包括行为动机的概念指义反应,即肢体力向、操作步骤、制作方法、表演技巧等更复杂的“非物质指义”等表现。

请问:“物质与意识”两个基本概念在人脑中的解析,是否很清楚了?如果还有疑点,请您参阅《智慧论》最新修订版58章。

那么要问:现代人脑中,其意识对应的脑生化物记存,都是怎样积累的?答案: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其社会意识形态输入到人脑中的。现代人早就远远离开了太古、远古期人类祖先意识起源的那种缓慢积累之源头方式。脑内生化物记存有了无需代代遗传而增进的“速成方式”,也就意味着人的脑功能将会出现被好的教育加速增强,或被偏执教育加速损毁的两种可能。

经过以上解析,相信学界多数能够认可人性之根恰恰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不论人脑生化物是后天积累还是先天遗传,其所成就的都是人的脑功能。一个民族的整体脑功能是否更强大,成也教育败也教育。

在未完成全面分析的条件下,我只能大致确认一个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指导着“中国道路”在宏观领域中的纠错和正确坚守的指引;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要决定着在微观领域中人脑善与恶、真与假的人性构成。虽然两者在宏观和微观领域有交叉融合表现,但总的原则即如此。哲学这种无用的东西恰恰拥有最真实的威力!当一个社会痴迷崇拜萨特的“社会存在价值观”时,也是这个社会破环自然生态的顶峰时期;当一个社会失守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也是这个社会人性之根全面溃烂的高峰时期。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晚年说:“我愿倾其所有获得一次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共进晚餐的交谈机会”。商人为什么直到晚年才醒悟自己的最高梦想?很遗憾,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他不可能醒悟哲学家的至圣并非苏格拉底而是马克思。希望高端学者把本文多读一遍,此祝愿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大贡献。

智慧论是在作者被无辜除名、医保账户违规注销4年、病患无钱医治直到再就业因疾患拖久只能动刀割除——此一最难岁月中成就主体章目的。

中国发展道路的决胜标志,既取决于经济成果,也取决于政体坚固,更取决于医治人性之根溃烂。后者才是决胜。

完成了“物质与意识”两个概念的解析之要,接续要做的,是重点和综合判断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希望学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