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五——2021年6月27日)
本文所说的“科学”,是指一切解释事物运动规律和物质存在真相的知识理论,与燕山大学某教授论文所指的科学范畴同义,但某教授推翻“相对论”的理论认知还只停留在“学术范畴”,并未达到“科学范畴”。
本文所说的“哲学”主要指辩证唯物论,与某教授所指的物理学来自“哲学”可是“相对论”恰恰与哲学存在矛盾的那种“哲学”并非同一种哲学。唯物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机械唯物主义,另一种是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衍生的辩证科学思维。看得出某教授大学期间学过外语,没有学过或者没有接受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他所感知到的“相对论”与哲学有矛盾,应该指的是与机械唯物论有矛盾。恰好,牛顿物理学与机械唯物论很吻合,希望颠覆相对论属于哲学立场主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紧接辩证唯物论之后诞生的,两者并无矛盾。
机械唯物论又被称之为“直观唯物论”,是无需接受高等教育很容易为人脑亲近和接受的哲学立场。如今中国知识界,上至河北教育厅下至市县教育局、上至官办清华大学下至民办燕山大学,精通和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人是极少数。所以,这个时代想在知识界、科学界、教育界掀起一场“毁三观”“倒三观”的全国范围大争论是不用精心策划再容易不过的事。
本文不屑于参与这场争论,因为某论文并无纯粹的科学质疑精神和学术讨论立场。你既然是科学研究者,研究科学就研究科学,无端把哲学立场扯进来是何意?毁三观吗?上世纪90年代,美国宇宙学家泰格马克·马克思也闹出过同样的笑话:那时“超弦理论”还是假设,就声称要用这个理论去颠覆哲学的物质定义,结果发现是自己并未搞懂辩证唯物论基本概念。幸好被在网上指出宇宙学家没弄懂哲学基本概念问题后,这位“马克思”才会消失。
这里,只想提醒河北科技厅、教育厅一句话:科学和哲学面对物质世界有不同的观察焦点,即便是有人已经发现科学真理,也不要轻率拉扯到哲学立场上。尤其是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的思想境界很鄙视这种胡扯!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哲学与科学不能并行而论。
人类的起源是意识的起源。若没有意识的起源就没有人类起源,只有高级生化物的起源。意识的起源不仅是能人或智人诞生的起点,而且是人类文明史科学史的起源点。有意识的起源才有人类,才有科学与文明的起点。今天,我们寻找人类意识最早、最直接的起源点证据,显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意识的起源在现代婴幼儿身上的表现还在继续,差别仅在于现代遗传人脑基础生化平台的灵性大大缩短了人类祖先意识萌芽的那种代代增进的缓慢过程。
这种缓慢进程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是感官感知或人脑感悟物质世界的关系。所以,又可以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之根,哲学又是人类文明之根也是科学之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但是马克思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非是机械唯物论的关系——任由物质支配一切;也并非是主观唯心论的关系——任由意识支配一切;它是基于对物质世界已知的认识,同时运用逻辑思维把握和预见真相,它立足物质第一性同时承认人脑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力。这是相对论诞生的哲学方法论。
上述这段话表述了哲学与科学命运与共的人性交汇点。什么是人性之根?感官感知和人脑感悟物质世界而产生意识,这就是人性之根。人性其它特征都根源于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起点也是人性起点。人类科学史依赖哲学诞生而诞生。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但科学诞生之后则有充分条件脱离哲学独立发展。此时哲学的使命是拉紧科技成果的手臂与人类命运与共。换句话说,作为科学研究不要去设想颠覆哲学命运,哲学才有相匹配的能力和责任在新科学新技术诞生前后帮助它准确定位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什么哲学与科学不能平行而论?因为两者认识客观的焦点不同。
哲学面对客观世界的感悟条件和感知方式,就是哲学的根基。人以外其它动物如何感知世界?它们感知客体的方式方法是怎样的?这便属于科学问题。同样是面对人,哲学家看到的是人性人格人的思维方法和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看到的是人的血脉骨骼和基因组织等物化组合关系。
人的感知能力观察客观世界与其它动物相比会不会有错觉和遗漏?会有的。比如:草原上的田鼠奔跑时,它是一路撒尿,人眼是看不见的。而那田鼠洒下的尿水在千米高空的雄鹰眼里则呈现“耀眼的荧光绿”,雄鹰可迅速扑向猎物。原来,雄鹰的“千里眼”与人的视觉原理不一样。许多动物能看到的物质形状、颜色、光波,人看不到,或者会产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的“错觉”。
但是,作为人类,绝不因为在感知物质世界方面有与其它动物相比较的“错觉”关系,而放弃哲学“以人为本”认识世界的基本立足点。科学发现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会纳入人类认识客观的视野中和范围内,这就是哲学“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可以伴随科学发展,使哲学立足点更高更坚实的发展眼光。
哲学“以人为本”认识世界,科学“以物为本”探索包括人的物化构成在内的一切奥秘。“以人为本”认识世界首先是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方法,其次是人性人格、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离开“人”的思维方法和人性之立足点,要哲学无用,哲学也不可能产生。如果你是科学家又想思考哲学问题,就一定要摆脱单纯聚焦“物”的眼光,聚焦人性才能产生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理念。
比如:杂交水稻这项科技成果让14亿人端稳了饭碗也让数亿他国人民摆脱了饥饿。但凡正确哲学思维能否因这一物质成果而崇拜“杂交水稻技术”?不能。你崇拜物化科技是为何因?单亲交配现象本来就是自然存在,始于袁隆平发现而已。应该崇敬的是什么?是科学家探索和感知物质世界的崇高追求即崇敬袁隆平的“两个梦想”——有这才有科技成果;应该崇敬的是执政集团致力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坚强领导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有此才有民族复兴。
高校对学子们的科学教育,如果抛弃了上述两个“崇敬”,就会酿成科学教育等同于物化科技崇拜;就会酿成清华式的价值观堕落,使物化科技崇拜转为科技实力崇拜——只有科技强国美国,才是清华学子的追求和梦想。
没有哲学,“科学技术”将失去人性之根,人类既没有文明史也没有科学史。反过来,没有科学家聚焦“物”的眼光,宇宙和万物运动之奥秘的发现将会止步于“直观唯物主义”思想境界。人类将只有牛顿物理学,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没有超越牛顿、爱因斯坦的“未来物理学论”。所以,科学就是科学,哲学就是哲学。哲学与科学融合是指人性之根的融合,是指方法论的融合,并非旨在研究科学的要致力于颠覆某种哲学立场和方法。科学对哲学的敬重首先表现在不轻率拿科学与哲学平视而论。我非权威却希望教育界珍视这忠告。
因科学“以物为本”,所以它既不能与哲学相提并论也不能不依靠“以人为本”的哲学防止美国政府主导的价值观把人类引向物化科技崇拜。
请每一位科学家牢记:“以物为本”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发现,是需要继续提升思想境界才能到达哲学层面的。
哲学对科学的敬重体现在紧随科技进步调整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对哲学的敬重则是:绝不可把科学发现成果用来与哲学并驾齐驱。
当世界霸权物种没有消除时,人们不能忘记《智慧论》阐述的哲理:地球上最初的物种演变都是物种间无意识被动响应各种信息刺激的结果,其时,所有物种进化和物种退化都是被动的、缓慢的,其利害程度并不明显。
然,一旦高级生命物种进入有意识趋利避害而响应的发达进程时,人与动物之间、不同民族和人种之间的进化差别或将日益呈现两极分化。期间某些物种未免于退化和绝代命运的深层原因正是霸权物种独占进化前途所致。
为人类和平与民族复兴图科技之强,才是崇高的科学精神。希望某教授潜心于科学研究,别横生出那些想用科研“毁三观”的痴心和妄念。我们相信你懂科学,但也确信你对哲学的认知近乎白痴。没关系,当你在物理学上取得诺奖成果后,告诉我,我能为你的物理学新发现找到准确的哲学方法定位。
目前,美国政府很推崇和赞赏“直观的唯物主义”。知道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司法技术层面的用途——拿不到直接或直观证据,法律就奈何不了那些掩盖“特征”的对抗行为。美国在为他国制造麻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尝到了“你拿不到证据,却可以感受到我用我的舆论理直气壮抹黑你”的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甜头”。这个世界因为没有针对权力阴损令强权被告方须“自证清白”的完善司法制度,人们还得继续面对国际社会的不公正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