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四——2021年4月15日)
哲学与科学融合是科技知识爆炸的核聚变原因。
过去20多年,我们知道“知识爆炸”时代来临,却并未深究知识爆炸的原因。本文所要回答的就是20多年前曾经留给知识界并未深究的疑问。
人类自发悟知觉醒或自觉探索知识的顶级思维公式是:“物质⇆意识”即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但要指出,这个公式只是人类最简单的悟知觉醒或者认知结果的获取源泉,而它,并不是所有知识理论被获取被掌握的唯一源泉。如今,像发现“美洲新大陆”、观察“凸棱镜七色光谱”一样获取简单地球知识、积累简单科学知识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大量的宏观探索和微观探秘并非你通过射电望远镜或冷冻电镜一眼看到的物质状况,那就是科学结论。
谁可称为当代学界观察宏观和微观科学奥秘的杰出代表,可以请他来说说,依靠简单的“物质⇆意识”的关系,还能否轻易得到世界前沿领域里的探索发现?这就是本书强调的——人类思维方法必须从单一直觉逻辑迈向形式逻辑、从单一形式逻辑迈向辩证逻辑,再从简单认知的辩证逻辑——即同组互动的“物质⇆意识”的关系,迈向多组互动、全系统互动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尽管人的思维逻辑基本原则(即简单公式)不会被淘汰,但演变式样则多变。
自然奥秘的对应性和系统性,使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脑思维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要求未来科学家必须懂一点辩证唯物论或唯物辩证法。但是很遗憾,曾经有过上述公共课教育传统的中国,因辩证思维与马克思关联而被人为“政治化”、被人为丢弃了其中思维法宝。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等教育是单纯依赖知识点积累的高学历,逐步淘汰了精通马克思哲学基本思维才干的人,高学历就像极左年代一样成为僵化标准——认定1975年那位徒手打死老虎的鄂西北农妇皆因文凭是“贫农成分”——那个年代只有贫下中农属英雄。
高等院校自学而精通辩证思维的教授难得一见。不自觉而拥有天赋之辩证思维才能的人,只能通过出国有了杰出表现,然后引进。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充实辩证逻辑师资力量?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崛起之初的路,是破除“唯成分论”,到民间寻找人才。没有大学文凭就招纳初中生,知识层找不到就到杂货铺里找思维天才,他们在杂货铺找到了初中毕业的店小二华罗庚。华罗庚不通外语,学校出资送入剑桥进修。结果,清华数学系很快名扬天下。华罗庚的“优选法”深含辩证逻辑天赋。对此,国家教育部是否应该拷问华罗庚:学者获“贫下中农”资格(博士文凭)才能在权威期刊发论文,你做店小二的论文谁允的?
有思维天赋的人,是童年少年玩耍时已被天赋,非高学历所赋予。没有思维天赋的人接受一点哲学方法论教育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下面,介绍一下哲学与科学融合引发科技知识爆炸的历史事件,20多年来只有《智慧论》提到这个。也许其中人物确有辩证思维天赋却并无在校接受过辩证逻辑教育。
维纳,一位电器工程师并非哲学家。他首创“信息”概念,不过,直到另有人撰写《信息论》之后,人们才能理解到“信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从此,“信息”才有资格成为“哲学本体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智慧论》之前,信息究竟是什么?写《信息论》的美国作家也不清楚。此时,有哲学家挑战式地询问维纳“信息究竟是什么?”工程师回答:“信息就是信息!它不是物质也不是能!”发明“信息”概念的维纳回答不了,因为他是工程师不是哲学家。然而,维纳有天赋的辩证思维才能,他所创立的《控制论》恰恰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全社会联成了整体。
再复杂的科学发现都绕不过从最简单的哲学公式中起步。能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联成一个整体的《控制论》,其最初令直觉醒悟的道理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维纳对自我成就所回忆的故事不仅简单而且粗放,他说:我最初想到的,是当你快速伸出手和胳膊抓东西,如果没抓准,你的大脑会指挥手和胳膊瞬间调整左右上下距离,直到抓住为止。这就是中枢神经信息指挥手和胳膊的道理,它也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当今人不会想到,因这一基本原理制造的最原始的人工飞弹是有线制导。导弹只能近距离发射,飞速很慢,射弹体有一根细细放出的银丝连接操纵杆,士兵的脑意识就是通过操纵杆和迅速放长的丝线传递信息并控制导弹准确度的。原理很简单也很粗放。
维纳的《控制论》(书名很长,简称“控制论”)是科学著作。它是通过哲学《信息论》为桥梁把“信息”概念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即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融为一体的。再加上哲学《系统论》也同时加入科学专著《控制论》原理中一起凑热闹——好了!在美国诞生的这“三论”使全世界成就了一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威力无比的原子核巨变效应,由此而来的科技知识和工业革命爆发、爆炸、迅速扩张。人们看到:“三论”之后的激光精确制导、工业机器人、无人侦察机、电子硬件软件、返回式宇宙飞船、遥感信息技术……以及今天的物联网、量子通讯、5G架构芯片,哪一个与《控制论》无关?而《控制论》如果脱离了信息论、系统论或脱离了“物质⇆意识”的关系,维纳又与这一切何干?
回顾人类思想史,你会看到:因为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针对“理念”、“概念”、“假设”、“抽象”的阐释,人类思想发展史才能有效地推动人脑的认知实现逻辑延伸,有把握地从“具象”感知领域跨越到“抽象”思维领域,这样的哲学进步,无疑是为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思维工具,也为“乌托邦假设”和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奠定了逻辑基础;因为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三代师生共同推动人脑思维的进步,才能促使亚里斯多德成为形式逻辑的集大成者,形式逻辑思维框架恰恰是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前奏。
近代以来,每一次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的融合,都会给人类科技文明带来巨大飞跃。牛顿物理学时代是直观物理学时代,一切力学原理和物理知识都主要是依靠直接观察生疑进而计算获取,那时,有机械唯物论陪伴牛顿物理学。到了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年代,牛顿物理学因发展到顶峰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停滞不前。爱因斯坦像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优秀的专业知识学生,两人都是贪读哲学著作有失专业功底的求知者。马克思的成功建树在1848年,他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创立了历史唯物论。这一融合,引起全世界波澜壮阔的社科知识爆炸和社会革命的爆发。列宁等大批社科专家几乎是日以万言扩张社科理论。
爱因斯坦的成功建树在二十世纪初,他的哲学思维与宇宙空间学说融合,创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引发了现代物理学知识爆炸和核聚变、核原料的工业革命的爆发。你想想,爱因斯坦时代没有射电望远镜,他怎么能“看到”遥远深空的时空互变关系?不就是日常加速度引起的“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架飞机停在机坪,小鸟飞去轻轻落在飞机上。一架飞机高速飞行若与飞鸟相撞可致机毁人亡鸟化尘烟。速度变质量变!速度变时间变!速度变引力变!引力变空间变!爱因斯坦有哲学思维不用射电望远也能“看到”宇宙深空物质运动互变奇观,相对论的三大猜想已被现代科技逐一验证。
哲学中的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种追求概念逻辑严谨严格的学问,但它也很容易把科学和思维越搞越复杂;哲学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是一种强调对等对应关系的学问,它极善于把复杂的科学理论演化为至简。如果你看不懂霍金的“黑洞理论”究竟在说什么,那就用辩证思维——你记住两组对应关系:“引力和释放”、“收缩和膨胀”,也就知道了宇宙黑洞究竟在干什么。黑洞的高速自旋效应可产生巨大引力,包括光子都能吸入并旋于无形。然其辩证逻辑是:它不可能只有聚能功效,它旋呀旋呀,旋成了一个所谓的宇宙“奇点”,它终究憋不住要膨胀和释放!这就是星系的创生,也是霍金所称的时间简史的“起点”。至简吗?说到宇宙黑洞巨大引力效应,你想想人!不可能只受气不出气,憋不住了也要炸!
还有系统论,美国人创立的,需要用辩证思维研读。原著并非像维纳的《控制论》一样单薄,但深奥则是同样的。过去30多年的大学课堂不讲马克思哲学,但来自美国的系统论哲学思想,则一定有教授兴致勃勃地开设至少20课时来讲解。同学,你记住:如果你听烦了,那就启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把系统论化为至简。从系统论中提炼出两组对应关系:基点与目标、项目与层级。其余,你只需要知道有“系统性”这一概念即可。拿着两组对应关系仔细思考自己的专业学问,比如新闻采访学、铸造工艺学、专业统计学等,按两组对应关系寻找本专业工程设计节点,很快你就成了可设计本专业系统工程的伟大工程师了!这是负责任的传授。1986年,我这样运用系统论撰写了《新闻采访模型设计初探》,刊登在中国新闻学会主办的《新闻学刊》(增刊)和解放军报社的学刊上。
我不敢断言是按照应付考试方法积累知识点好,还是按照唯物辩证法提炼对等对应关系的方法积累知识点更好?在大学,我讨厌僵硬的知识点灌输教育,那时断言:未来的科学发现所面对的对应性、系统性问题越来越复杂,相信不学外语可以,因未来多数国家要学汉语,但是,如果你既没有辩证思维天赋也没有接受过唯物辩证法教育,那么,你就没有为科学发现而拨冗化简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