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建筑学者曾祥裕漫谈赣南与虎相关的地名和建筑
曾祥裕
(温馨提示:好消息!曾祥裕将在2月18日在赣州古城举办新春第一期杨公古法风水和择日班, 咨询电话以及微信号13766307454)
随着虎年悄然而至,忆起往事,均与虎的地名和建筑有关。
一、水东虎岗地名溯源
我成长在赣州古城赣江路,住在二层楼房,是南方常见的骑楼,一层是店面,二楼住人, 楼上开后门就是古城墙。城墙脚下是滔滔的贡江,站在城墙垛上眺望河对岸就是水东虎岗。
昔日虎岗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承载着两座大桥的桥头
虎岗原叫长岗,赣县古城遗址,赣县县治(公元289年——349年)。
我读小学时放假常与儿时伙伴一起从浮桥过河对岸,沿着河边黄土路走上一个多小时到虎岗。那时的虎岗是国企盘踞的地方,如江齿、电机厂、农药厂以及木材二厂。我们找到儿童新村旧址,已物是人非。
等我步入社会而立之年结婚后,岳父家在虎岗木材二厂宿舍住,儿子亮亮3岁前在虎岗岳父家带养。我那时在赣州市中医院、后在赣州晚报工作,常骑单车去虎岗看儿子。
对于地名,我出于研究风水习惯,不免对虎岗的出处感兴趣。
虎岗原叫长杠岭,后来谐音为长岗岭 。
大量古地名和有着丰富风水文化内涵。
崛起的和谐钟塔,镇住了虎岗的虎威
在赣州水东民间传说,古有大仙,在高山上察看赣州城四周的山川形胜,慨然叹道:“赣州山脉来势虽好,唯北面江水泄口太大,风水都随滔滔江水北流而去。”这位大仙为保住赣州风水,一天夜里,偷偷跑去南海观音紫竹林,选好一根长竹竿,挑起两座大山就走,准备天亮前把山放在赣州北二十里的储潭水口上,堵小储潭的泄水口。这事被土地公公发现,不解其意,以为是什么恶魔移山堵水淹赣州,细看一会,果见大仙挑着二座山已到赣州城北通天岩,正往储潭方向走去。土地公公急中生智,立即仿效公鸡啼鸣。大仙正埋头赶路,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亮了,慌忙撂下两座大山,丢掉竹杠跑了,其挑着的两座山,被撂在通天岩。至今通天岩的东岩和西岩有两个山洞。据说就是大仙挑山时用长竹杠穿透的。而那挑山的竹杠被大仙一扔,扔到了赣江的东岸,成了一长长的岗岭,于是人们将现在的虎岗一带称为长杠岭 。
从字面来分析,长杠岭,就是一条长长的龙脉在此延伸,界水则止处就是赣江。山岗上曾有名门望族,唐代的著名诗人李渤的后裔一支脉落户在此,认为这是“山环水远天排万象之观,虎踞龙蟠地钟千古之灵”的“牛眠形”风水地,定居以来人丁兴旺, 其所在地取名李老三。可见李家人丁兴旺,势力非同一般,够威够力。
昔日的儿童新村和正气中学已不复存在 黄粱美梦更是一场空
至于,长岗岭后来改为虎岗。据说是1942年蒋经国在此地创办中华儿童新村和正气中学时,将长岗岭改为虎岗。
后人推测蒋经国将长岗岭改为虎岗也是基于风水和办学之意、
长岗岭地势突出,形似虎头;加之赣州城西北有龙岭,将长岗岭改为虎岗有龙蟠虎踞之势,寄托兴办儿童新村和正气中学 ,培养生龙活虎的学子。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的确,人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峦头形势,呈现不同的山景。
从马祖岩方向虎岗看,虎岗就是一座虎头虎脑的山墩,
后世从唐代佛教高僧马祖道一在赣州弘法历程来看,最初住锡的地方不在龚公山,而是在章贡区水东的马祖岩。
马祖岩座落在离火焰山坳二里许的山上。马祖道一离开此地去龚公山的原因,唯一见于史籍的说法是:马祖道一开始居住在马祖岩,一天晚上,马祖道一发现有鬼为他筑垣。马祖道一非常气愤,说:“学道不至,为邪鬼所测”,于是,就弃之而去,居赣县龚公山(唐为南康管辖)。
也有民间一说,说马祖道一修行处往右看是虎岗,虎视眈眈朝着马祖岩,认为马祖岩不胜其煞气之扰,便迁至赣县龚公山,认为龚公山山峰高耸,层峦叠嶂,天上众星拱月,山水毓秀锺灵,此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佛教旺地。
二、定南虎形围:客家建筑风水喝形的经典案例
曾祥裕曾率弟子到赣州定南采风,在县城住宿时,喝茶聊天中,朋友向我们介绍定南客家围屋中,最为出名的是位于方屋排村中的虎形围,不仅地理环境与建筑式样独特,其文化蕴含量也特别丰富。这激发了我们的考察兴趣,便第二天移步到虎形围进行考察。
虎形围座落在定南神仙岭北历市镇(原车步乡)一个叫方屋排的地方。这座围屋建在一个典型的山间小盆地之中,四周砂山屏立,现青龙昂首之态,呈藏风聚水之格局。围屋取坐西北朝东南之向,后靠虎形山。面朝天际轮廓秀美的笔架山,门前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加上周围百亩良田的映衬,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层次丰富的山水田园画卷。
据说,这座围屋是由当地著名风水大师赖布衣第十三世孙赖名山设计的。他从“风水”的角度,观察地形,认为此地现青龙昂首之势,虎形山宛如卧虎,从而把这个方家围屋设计成一所虎形围屋。
围屋的大门是虎嘴,边上加两个圆形窗户,表示虎眼,正立面两侧的炮楼是虎爪,围屋的后面只设一座炮楼,是虎的尾巴。
房屋主人相信赖名山的设计,但寻不到称心的建筑工匠,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找到一家工匠,按设计施工,将虎形山与虎形围建造形成一个整体。虎形围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围屋的朝向只能依就后龙山布局。但如此一来,围屋中轴线朝向的远山景观并不十分完美,为此,围屋的设计师在建造大门时将大门的轴线与外墙的重线正对笔架山的主峰,再加上“日灿庭辉”的门楣予以点缀,形成完美的景观效果。
也许是肖像虎形过于雄威,有重武轻文之嫌,围屋的主人在若干年后,按照风水“文风”的理念,又加建了一座院门,将院门朝向东方。一则取门楣上自铭的“常临光耀”之意,二则使院门的轴线朝向了远方视野中的最高峰,期望人文昌盛。
当年的主人选择这样的一个造型,至今仍然是客家建筑一个惟一造型。
方氏家族于明代洪武年间迁入此地,繁衍丁口千余。
虎形围屋的设计,完全肖形于出山猛虎,赫赫虎威,视之令人生畏,也是赣南客家建筑的一个极具风水文化意蕴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