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道学产生后的特殊传承方法
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历史上尚无文字的时代,如此,没有文字这种传承与传播思想理论的载体,思想理论的传承与传播,就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因为,靠人们的口耳相传,是很难保证这种思想理论体系的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的。这个难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思想理论也难以在社会历史上广为流传,因而,也就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哲学思想理论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应当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的先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非凡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奇迹:他们成功地创造出了一套具有严密法则的图案性挂画,解决了此种博大精深哲学理论在教、学传承与历史性流传上的重大难题。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认识到了一种科学思想理论的重要性,就会特别注重对它的学习。如此,也自然就会将学习、传承此种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大事。于是,在有了文字开始创造和使用之后的历史中,为了帮助记忆和正确地理解这一套图案画所承载的思想理论,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这一套图案画的各个图案中,分别注以卦画名称、卦画意义等方面的文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以图案画为主、以文注释为辅的《易》经的出现。
文字对于图案画的注、解、阐、释,伴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一些社会生存、发展观念的重大改变,以及教、学者一代复一代的转手,其文字就会越来越杂乱。对此,自然也就会有人进行整理,以作到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的历史传承与传播。这,就是神农氏历史时期形成《连山》、黄帝时期又整理出不同“版本”《归藏》的历史原因。历史越是久远的“版本”其注释性的文字就越多,这也是很自然的事,“《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①《连山》注释性文字几乎是《归藏》的十九倍,就是这种历史情况的证明。
但是,自周代以来,由于《易》经被长期用于占卜,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历史传承,人们由于产生了历史隔膜,便会由日久积习,以简单化的主观唯心思想来研究历史问题,对于八卦的卦画的起源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由于猜想不是科学性的研究,因而也就难以符合历史实际。而在既无证据又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历史性的谜题以也就难以揭开。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对《易》经中阴阳符号的产生、卦画的编制、象术的应用等原理及其法则的制定,进行一点介绍。
一、阴阳符号的创造
关于《易》经八卦中的阴阳符号,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问题,当代的专家、学者们,讨论得非常热闹:
甲,以屈万里、冯友兰先生,以及日本学者本田成之为代表的说法是:八卦符号的形成,是由商代占卜兆纹演变而来。占卜是用龟甲钻孔、烧烤,使之产生裂纹,以此纹络为“兆” 示吉凶之依据。八卦也是“用作占卜的”,所以,八卦的图形肯定是对兆纹的一种摹仿。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是很有影响的,因而,它亦算是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
乙,张政烺先生认为:古代占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龟甲和牛骨,先钻后烧,使其裂纹,用之以占吉凶;而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蓍草,照一定的方法左数右数,以奇数、偶数画出符号而行卜筮。八卦阴阳符号就是将卜筮与数学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
丙,范文澜先生认为:八卦可能是由古代结绳纪事而引出来的中国文字之初型。还有人认为: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善于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文化,八卦是由巴比伦进口的楔形文字加工改造而来。由是,“中国文化西来说”
——————————
① 桓谭:《新论》,见《太平御览》卷第六百八引。
又多了一条“证据”;
丁,钱玄同、郭沫若先生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符号是根据男根、女阴画出来的,是生殖器崇拜的孑遗。这种说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于是,就有人大谈中国的什么“性文化”。并有人说,儒家文化就是性文化。由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主要地位,所以,还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本质就是“性文化”的……
这些猜测之所以不符合历史实际,没有说到点子上,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对《易》经本质的一个认识问题。因为,探讨八卦中阴阳符号是依据什么创造出来的问题,是不能脱离了《易》经的本质思想去猜谜的,更不能抛开《易》经的记载和公开的声明去研究,不然,就是错误的研究方法。如果依错误的认识和主观唯心的研究方法讨论历史问题,就会流于一种历史猜谜,依照由此而做出的结论去阐述中华文化,闹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差错,也就是必然的了。
我们翻开《周易》,除去那些专谈卜筮的部分,所读到的文字处处都是论述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我们再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经》,发现其所有观点,不仅在总体上与《易》经的观点一致,而且有些方面比《周易》中说得更直接,更明白。而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的言论,则有不少地方直接引用黄帝语,且多与《黄帝经》相同或相近。就连吕望的《六韬》,也同样是如此。这种周初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理论上的一致性,就早已说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起源很早。
阴阳异性相引、同性相斥规律,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其核心性的理论。这个最基本的理论,从太极图所画,从阴阳符号所示和组卦原则,以及六十四卦卦画、卦名、卦辞、爻辞、象辞之中的阐述,都无一例外地将阴阳爻看作是事物阴阳既相比较而存在、表现为相异的对立性,又互为感应、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为依存、互为己根、保持其阴阳相对的平衡性,是其客观存在着的明显规律。一言以蔽之,《易》经中的“阴”、“阳”,是唯其相反而能相成、唯其相异而能相同的一种哲学语言符号。假如,抽去了事物的这种“阴、阳”之论,所谓的“道家”学说,便成了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
以阴阳为术语,对事物普遍存在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引诸规律进行表述,这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认真的研究,冷静的思考,高度集中性的综合、概括,而提出的既形象、生动,又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种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抽象化、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此,《周易·系辞》中是这么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个保存下来的古代记载,是极其重要的。它十分肯定、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观察、研究和理论上的总结。
长久从事农耕生产历史的民族,进行天文、地理、气象、物产等多方面科学研究,乃属历史之必然。一部《黄帝经》,处处都讲的是治国者要敬天、爱地、亲民的道理,强调“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顺时而树”等科学观点。
当代一些学者,依“近取诸身”之语,而言阴阳符号是取男根、女阴之像而创立,这是没有错误的。因为,《黄帝经》在这方面,说得比《周易》要更直接一些:“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①。
至于依此而去论证中国古代存在不存在“生殖器崇拜”的问题,甚至由此而又生发开去,说中华文化是什么“性文化”,则属于无聊。这是因为,阴阳符号之创,虽然“近取”于“男女”之“身”,但其符号创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倡甚么“生殖器崇拜”,而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尚无文字记载语言以表达哲理的特殊历史情况下,创造代表阴阳的符号,用以组成八卦,传播和传承哲学理论的。引用表述事物阴阳对立统一哲理而创作的“阴爻”、“阳爻”符号,不是去研究中国的古典哲学,而是去谈甚么“性崇拜”、“性文化”,岂不是无聊?《周易·系辞》中说得极其明白:包牺氏
—————————
① 《黄帝经·十六经·果童》。
“始作八卦”的目的,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若将《系辞》与《说卦传》联系起来,对其意义就说得更加明确无误:“爻”也者,效也;“神”也者,妙万物变化之轨迹而为言者也;“明”也者,日月丽天而明生焉。至于“德”字,则是专为与“得”字相区别,而创造出的中国古典哲学专用字:画十字街口手持货贝之形为“”①字,表示为有形物的获得;而以十字街中用专注的“目”光观察事物“”② 则为“德”字。稍后,又在表示目光直线上加了一焦点“”,到了金文中又加一个“心”字而成“”形③,表示得到哲理不仅要目光专注地观察,而且要用“心”思索、进行研究与分析。学哲学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做事,就表现为“道德”。因为,心得虽也有获得之义,但这种获得的是“道理”,是无形、无实际物体的一种智慧悟得。
二、象术的应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直将哲学称之为“道”,“道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哲学理论”。“道理”虽然极其重要,但是,道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性常理,它是“形而上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抽象性的深奥理论。《易》经的产生,就是在中国尚无文字使用的遥远历史上,古人借助于编创挂画,以法象、物象、意象为手段,用比拟、形容、来达到喻示和传授“道理”这一最重要目的的。象者,事物形状、物性、现象之所称;术者,方法、技能之所谓。故《易·系辞》曰:“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道学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故象术的最基本要素,便是阴阳符号的创造,并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所——————————
① 《京人》三期二一一三。
② 《人》一期八七六、《人》一期五一反。
③ 见叔向父敦。
包涵的“天道”、“地道”、“人道”这三大方面组画,因而有了最基本的“八经卦”卦画出现,并依象术原理命称以“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个卦名,以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不同的事物,用以表达“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这样一个自然界大化流行的最基本自然变化法则为纲领。
为着丰富图案画表达思想理论的功能,也为了更加准确、科学地传承与传播道理,就再依天道、地道、人道各分阴阳之数“六”,以这最初的八个卦画为经纬而作八八错综之重,得到六十四个不同的别卦卦画。这六十四个不同卦画,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取象喻理”的范围,而且最后依初爻向最上爻叙述事物变化的条件与过程,就将中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时变”理论体现了出来,这就使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大要素在每一个卦画中都能忠实表达:
天道阴、阳
人道阴、阳
地道阴、阳
中国古典哲学产生后,在无文字的历史上,为着准确地传承与传播哲学理论,所创造出的一套图案画及象术运用,是极其科学的。例如“太极图”所画,是一个黑白相对的圆形图,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状态;白的一边,其中心有一个黑点;黑的一边,其中心又有一个白点。白的一边大到极限,而开始生黑;黑的生长壮大到极限,便又转而生白。这个“太极图”所画,其要表达的哲理就是:一元事物,一分为二,分阴分阳;阴阳异性互引、互动、互渗、互为消长,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但阴阳互为已根、互为依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唯其相反,方能相成。只有相异,才能相同。阴阳合而为一,才构成一元事物;阴与阳,因为是相比较而存在,所以阴与阳不仅始终保持平衡,而且是阴无纯阴,阳无纯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这种图案画上的表示,也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纯而又纯的事物。就连太极八卦图的旋转运动,也是体现物质运动规律的一种科学体现:太极图中“乾”为阳,表示南方,代表夏季;“坤”为阴,代表北方,表示冬季。这是符合中国地处北半球季节变化实际情况的。如此,夏至阳极而生阴,冬至阴极而阳生,此在八卦图中的体现,就是八经卦中之阳爻依季节之变而渐次消长,顺时针方向旋转变化。这种图式是依天文学观察研究,按太阳依黄道带经过四象二十八宿所在天区的先后而画出的。并且同太极图的旋转方向相一致。这便是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方位,而成“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立卦原则语序、方位、季节变化理论表述完全一致的图形。
我们已经说到,从阴、阳符号的创立,八经卦卦画的组成,乃至六十四别卦卦画的出现,都是有着严格的哲理规则的,这些规则也明确无误地记载于《易》经之中。只是,我们的学者在三千年“神道设教”的误导之下,“忘记”了真实的历史,而依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人民进行欺骗的说法为真理,为标准,将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当作“卜筮书”研究。所以,尽管天天读《周易》,写论文谈《周易》,也还是发现不了这些重要的文字记载之本义,不能够引起研究者的思路转变,因而不能够在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上取得突破。
现在,我依中国古典哲学取象、立卦、喻理规则,画出两个图表,以供研究者参考。我相信这样会产生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入研究有益。
六十四卦产生法则表
上卦
下卦
乾
巽
离
兑
艮
坎
震
坤
乾
乾
小畜
大有
夬
大畜
需
大壮
泰
巽
姤
巽
鼎
大过
蛊
井
恒
升
离
同人
家人
离
革
贲
既济
丰
明夷
兑
履
中孚
睽
兑
损
节
归妹
临
艮
遯
渐
旅
咸
艮
蹇
小过
谦
坎
讼
涣
未济
困
蒙
坎
解
师
震
无妄
益
噬嗑
随
颐
屯
震
复
坤
否
观
晋
萃
剥
比
豫
坤
中国道学图案画载体编制原理示意图
符号名称
图案编制法则
图案所表示的事物与道理
太极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代表天道
代表人道
代表地道
阴阳相交
父长中少 少中长母
亲女女女 男男男亲
天风火泽 山水雷地
阴交阳顺序序顺阴交阳
每一卦中所包含的哲学义理
外因
内因时变过程
事物演变有机联系的一元整体
阴阳
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三才
道学理论中的天道、地道、人道
乾坤
乾坤定位、父母持家
乾
巽
离
兑
艮
坎
震
坤
天地相交为泰,天地不交为否。因为,事物只有阴阳相交才会产生新生事物及其复杂的变化
象征家庭、伦理、以及社会秩序
体现阴阳相交引起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
卦序排列法则:天地定位,风
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
以八经卦作八八相重之后,天道、地道、人道三方面都各具阴阳,并以上卦为外因,下卦为内因,从下卦初爻向上卦最上一爻的发展作为事物变化的时间过程,以体现“与时偕行”的道学理论。
同样,卦画只有各按其所象征的事物,命以不同名称,严格界定其卦所包涵的意义与哲理,才能用其传授和传承哲学理论。因此,卦名就不能够作随心所欲的乱起,它须与卦画的实际体现相符合,而且必需有一个科学的法度相依从,这同样是象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哲学在其原始载体卦画的称谓上,象术之用有三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依“法象”、“物象”、“意象”三个方面,各举卦例,以说明按象术命称卦名的问题:
⑴ 法象
法象者,自然法则之所像。中国古代先贤作《易》的主旨,就是讲述自然法则,要人们效法自然规律以言、以行、以做事业而减少失误,多获成功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故《易》经象术之用,以法象为主体,物象、意象只是其辅助性的部分。如此,法象不仅从阴阳爻及八经卦为始而为纲,而其象术之用,就具有严格必须遵从的法则性。如此“”卦既代表“天”,又代表“父”,具有双重的象征义意,就既不能命之为“天”,也不能称之为“父”而须有一个两者兼顾到的名称。所以,就命曰:《乾》;“”卦由于同样的原因,就称之为《坤》。如此,不论是自然界的“风”“雷”“水”“火”“山”“泽”,还是人类社会中的“男”、“女”,都包涵在这“乾坤”之中了。这样,按照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相感、相交推动事物变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将“乾”“坤”相交之卦“”命之曰《泰》,而将阴阳各安其上下之位的不交之卦“”称之为《否》;代表水的阳卦“”与代表火的阴卦“”相重,则离火在下位,坎水居上位构成阴阳相交之卦“”,犹如下边灶中之火以煮锅上之水,就命之曰《既济》。以此表达哲理上阴阳相交、水火相济之道理。反之,离火居上、坎水在下者,便称之以《未济》;
阴阳异性相感、相交显而易见者,莫如青年男女,故代表少女的阴卦《兑》居上位,而代表少男的阳卦《艮》居下位“”就命曰《咸》,咸者,感也;反之,代表青年男女的两个经卦,其阳卦《艮》“”处上位,而阴卦《兑》“”居其本位在下,构成少男少女阴阳未交之像“”,则命之曰《损》卦,以表阴近阳,必然由阴阳异性相感相交法则而达其友,若增一阳、或添一阴,就会由同性相斥、异性相引规律共同作用,出现减损其或阴或阳的对偶之外多余的第三者……
⑵ 物象
物象,即以其相重卦画直观所像之物形。以其法而命称卦名为补充手段,就会使《易》经的卦名更加喻理丰富。如《离》上《巽》下所重构成的卦画“”就不是依法像而命称卦名,而是依物象命称为《鼎》的。在“”这幅卦画中,最下面的阴爻中两画,好象鼎足,二、三、四的一连三个阳爻,像鼎之腹,第五个爻位上的阴爻之对称性两短画,像鼎之双耳,最上一爻中是阳爻的一长画,正像鼎之铉。因整个卦画在物象上象鼎的形状,故命此卦卦名曰《鼎》卦;再比如《离》上、《震》下所重构成的卦画“”,好像口中上下两排牙齿在咬食物的形状:初爻阳画像下颌;二、三爻之阴爻四短画正像一排下牙齿;第五爻的阴爻两短画,正像黄色人种所特有的两个铲型上门牙;最上一阳爻像上颚;而中间第四爻的阳爻一长画,则恰如上下两排牙齿中所咬定的一块食物。正因为如此,就命此卦卦名曰《噬嗑》。“噬”义为咬,嗑为嗑牙……
⑶ 意象
意象者,是介乎于法象与物象之间的一种象术运用,即以事物的自然法则为依据,以卦画所重中的八经卦代表物构成的卦画“会意”为象征,用以命称卦名之法。如“”卦的卦画中,其上卦为《坤》,代表大地;其下卦《巽》既代表风,又代表木,此卦便依“地”和“木”而作说,木生于地中,自然是长而逐渐升高,因此以会意之法命此卦名曰《升》卦,以此表述事物积累渐进,量变引起质变之道——“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哲理;再如“”卦,其上卦为八经卦中的《坤》卦,代表大地。下卦《震》,代表“雷”。其所构成的自然法则之意象,便是“雷在地中”。从阴阳爻位的排列上看,五阴爻居上位,而只有一阳爻在最下面,这正是阴极而阳生,物至极而复反的一种哲理意义表达之画面,因而命称其为《复》卦,复者,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极而反,盛而衰,循环反复,作周期性变化而永无止境之意。
综上法象、物象、意象卦名所命举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易》经卦名之命,是有其一定的法则所遵从的。但是,为了六十四卦道理表达上不重复,依丰富内容为主旨,在象术运用上,就并不死搬硬套,而是从六十四卦所要表述道理全面性为原则,对象术运用持灵活的态度。
三、《易》名三义的哲理蕴含
在有了文字注释卦画之后,它就是“书”而非单纯的图案性卦画了。此书名之所以定名曰《易》,是因为其所包涵有三方面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易》名三义,就是对中国古典哲学本质、特点上的一个很好说明:
其一,书名之所以称《易》,是因为此书是专门谈宇宙、地球、人类社会三个层面的万事万物“变易”之规律及其道理的,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总结、创立、为克服无文字为载体而编创出一套图案画来传授与传播,其宗旨就是专谈万物变化规律及其道理,好教人掌握自然规律以做事业而尽利。即便是后来改造成作为占卜用书的《周易》,这类文字亦并未完全删除掉而赫然在目:“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效)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①“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②
《易》之为书,是谈事物变化规律而教人按客观规律做事以尽其利的,但却是教人以科学理论、因时、因事、因地、因具体条件而为用的,不是教人死抠书本之辞句而搞教条的。所以又告诫人们:“《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拘,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
—————————
① 《周易·系辞下传》。
② 《周易·系辞上传》
要,唯变所适!”①
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是纷纭复杂的。古往今来,有多少哲学家们对此
进行研究、写出洋洋洒洒的巨著,恐怕也没能够说清楚。何况在七八千年以前还没有文字的历史上,要说清这些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道理,确实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经过以其基本理论创作符号而组成图案性的挂画,再运用象术命称挂画之名,采取比拟、形容等方法,就将深奥的理论变得简明易懂了。
“简易”,是《易》经书名中所蕴含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②唯其如此,孔子就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③
《易》之为书名的第三个意义,就是《易》理“不易”。这是因为,中国古典哲学是讲述天万物各依其规律变化的道理的,而只要有物质存在,物性不变,事物的客观规律就不会改变。因此,《易》经又告诉我们:“《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④。“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⑤ 因而,“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⑥ 这也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理。因为,只要宇宙间有物质存在,物质的变化规律就不会改变。
总之,《易》经运用“象术”命称不同的卦名,以象征不同事物及事物
—————————
① 《周易·系辞下传》。
② 《周易·系辞上传》。
③ 《周易·系辞上传》引。
④ ⑤ ⑥ 《周易·系辞上传》。
变化规律而表达哲理,是中国古典哲学产生极久的历史原因所致。并不是古人故弄玄虚,要自己的后代花几千年的时间、精力去猜谜。在后世有记载语言的文字使用之后,人们为了帮助记忆而才撰写出了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的。其卦辞,是依卦象为依;其爻辞是按一卦所象事物、六爻时变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具体条件所作的解说;其彖辞亦称《彖传》,重在总揽一事物变化全局所要表达的义理而作解说;而其象辞,也称《象传》者,则是侧重于比拟性的解释。其分工虽然不同,各有自己的侧重,但目的则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象术”这一方法,使人明白中国古典哲学所要表述的道理。所以,“象术”是学习《易》经哲学理论的“桥”和“船”,因而,学《易》“得意忘象”的方法是正确的。
这里必须强调,我们所谈的是象术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象数”。“象数”是周以来将用中国古典哲学的图案性卦画加进卜筮用的东西,也就是被塞入《系辞》中的“天一,地二”的那一套“四营十八变”计算方法以求卦名的所谓“大衍之数”,它是用蓍草根数算卦的方法,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研究《易》经,透过其特殊的道理传承方法,而知道了它产生于中国历史上尚无文字使用之前的时代,这,也就使我们能够砸碎商周以来扭曲其真像的假面具,还原其为哲学经典著作成为了可能,这种可能,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复兴的需要,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