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36》剧本大纲


历史复演片

《香港1936》剧本大纲

 

作者钮海津,传媒职业经理人,执业律师,客座教授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各地的中共组织转入到地下,且大都停止了活动。而位于革命发源地广东广西的进步青年们则为寻找和加入中国共产党,顶着被国民党杀头的风险,纷纷建立了各种社团,以期引起党组织发现并取得联络。

电影故事的开头,就是以1935年底的两广学生在“12·9”抗日救亡学潮中被国民党镇压而流亡香港做引子,重现了1936年香港的“纷杂”和“机遇”。

——港英当局虽然在之前配合国民党将中共设在香港的广东省委机关摧毁了七次,但在日军继中国东北后节节逼入华北的趋势中,预料香港也终有一天要迎战日军。因此,对坚决抗日的中共以及国民党左派在香港建立的抗日宣传、培训、组社等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默许和有限度的空间。港英当局寄希望于中共动员青年返回内地参加抗战,以减轻“大英帝国保卫香港”的压力。

——失去了中央领导的中共香港地下党员并未全部消失,多位资深同志继续执行上级数年前的指示,加入国民党左派领袖建立的反蒋社团,在内建立临时党支部,团结和扶助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李章达等人,将他们在香港建立的合法社团主导成为以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为纲的华南抗日同盟。

——1936年的香港,集合了一大批寻找CP(共产党的英文简称)的进步青年,当他们看到国民党左派领袖建立的反蒋社团公开支持中共的《八一宣言》、发现里面藏有很浓的“CP味道”,就纷纷加入进去,而这正是在其中秘密操作这些香港社团的资深中共党员的意图。

——尽管港英当局连年摧毁在香港的广东省委,白色恐怖令在港党员被捕、牺牲,数量骤减且数年失去与中央的联络,但中共中央北方局再次于1936年初派出代表到香港联络旧部、调查两广、重新建立起华南核心组织,使香港与内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大批在港的进步青年通过加入合法注册的国民党左派领袖组建的会所和学院,或自己抱团组建社团和学校,并与香港群运主力的海员、印刷工、教职员工团结在一起,形成了新锐工学团队,在资深党员和中央代表的领导下,成长为中共第二代有生力量,旋即北上投入到抗战前线和大后方。

这个故事里没有主角——

它陈述的是香港历史中一个年度的关联情节;

它由华洋各色人等与两代共产党人共同演绎;

它用镜头掀开了1936年香港的一面——从未有被完整展现过的一面。

我们期待这部历史回顾电影能够启发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启发今天的香港青年:

革命是要有爱国情怀的

 

若您已看了《香港1936》整个剧本,您可能会说这个剧本缺乏故事性、戏剧性和人事冲突。

然而,这正是我从策划之初到写作过程中一再提点自己所要避免的重点。

我的这个剧本,实质上是一个由演员去复制和展示香港1936年里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落脚点是国共联合抗日之前的香港抗日人事。这段历史从未被完整地告诉世界。

本剧作者我之所以不愿意虚构故事,不刻意制造冲突,不凭空链接无关,不营造“紧张气氛”,就是想保持非虚构的历史题材片,说坦白话,本剧不愿与文艺历史片《1921》为伍。

补充一句,《香港1936》是拍给有文化有历练有研究的人看的,当然,也包括是拍给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当中想了解中共前辈何以深具爱国情怀而成为志士的后生们看的。

充满创造想象力的红色文艺确系有影响力,但我不想当代的年轻人说那都是编出来的、“系骗细路哥的”。我之观点,目下的香港社情很特殊,演绎中共的香港历史事件谨须真实。当然,小的细节可以在有限度的前提下做恰当的艺术创作这个电影的特意,旨在六点:

——以黑白片贯穿全剧。用民俗民生饮食衣着建筑风格等原始镜像来保持1936年的香港历史年代感,让观众对1936年有进入感,用眼睛和耳朵进入到1936年的革命故事里。

——复诉一句老话。白色恐怖时期的两广进步青年流亡香港,是在资深中共党员引领下融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倡导的抗日统一战线里去的,实现了他们只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旧中国的夙愿。

——展现一个史实。国民党左派是联共助共的抗日联盟中坚力量,是中共的朋友、战友。这个事实,以往所有讲香港的故事都从略和去势。不在此重墨,则难以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为什么多个中国进步党派至今仍然和中国共产党不分你我地捆在一起的现象。

——要感谢香港。英国殖民地香港曾是一块中国政治飞地,其首领在日军节节南侵之际为维护英帝国属地利益时,对坚决抗日的中共组织及民主党派予以了一定的活动空间。由此,1936年的香港成为中国进步党派联盟的革命孵化地、抗日出征地。香港殖民统治者的一些彼情彼况的考量及作为,也曾为中共地下党提供了一些彼时彼期的生存及发展,否定其事等同不尊重史实。

——填补了一个空白。在中共党史里,单独发生在香港区域内曾有过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极少被拍成电影,而特地提出1936年出来,则是强调1936年是中共香港(广东省委)一个承前继后的大节点,其年度内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在被本剧《香港1936》的复演还原时,能起到一定的历史知识普及作用。有一个现象,2014年和2019年在香港的连体动乱事件发生后,内地至今还未有文艺作品介入,本剧率先抛砖,是为有所作为。

——想请今天的香港青年认识一个道理。我为这部历史回顾电影定下一个学术形式:“历史复演片”。即,本剧力图使演职人员以非虚无化、非说教化、非主角化、更非明星化的近原生态演绎,避免如以往那样让他们把中共党史题材片仅作为文艺片来“睇睇下”(粤语:只观赏一下),这对当下的香港青年观众的心里时态有着非常针对性的导向(大家懂的),且有助于观众特别是香港青年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和分辨及判定——什么才是革命(对比“光复香港-时代革命”)。我想平和地告诉今天的香港青年:革命是要有爱国情怀的。

您可能还会说,如果按现在的本子拍故事片,没有商业价值。

而我以为,正是这一连串回望香港这一年的各华洋态势、各关联环节,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年度专题报告——没有人曾这样写、没有人曾这样拍、没有人曾这样导的历史复演片《香港1936》。这不也是一种商业价值吗。

事实上,仅以这部电影剧本去回望香港历史当然是还不够的。于三十年代在香港参加革命的中共前辈中,有几位后代在《香港1936》剧本研讨会上提出,希望接下来有香港1937、香港1938、香港1939……及至香港1945的整个抗战救亡历史复演的连续剧问世。抛砖者我,很期待这个接力团队在粤港闪亮登场。

回望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香港历史,以什么样的角度书写香港历史,以什么样的历史观解读香港历史,决定着我们会建设一个怎样的新香港、走向一个怎样的未来香港。

SO,这个剧本的理念须由深明其中意向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阐透,才能拍出由一群华洋演员演绎具有时代感的历史(记录)片。

 

 

 

历史复演片

钮海津电影剧本《香港1936》全案

Hong Kong 1936

(总长120分钟)

2021-08-15-第一稿

2021-10-20-第二稿

2021-11-22-第三稿

总216页-56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