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读后感(一)
——段义孚
浪漫主义的性情是在伟岸与卑微,强大与悲苦之间挣扎,与之相比,当代地理学者的工作鲜
少呈现出这种属于浪漫主义的痛楚。
——巴赞
古有徐霞客徒步跋涉,历经30余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系统观察自然的新方向;今有获得地理学界最高奖项瓦特琳•路德国际地理学奖的当代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提出了地理学需与浪漫且先验性为伴。《浪漫地理学》一书中,段义孚先生以人文地理学的思想,运用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先生认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
关于段义孚先生的生平,本人在《恋地情结》已经做了简要的介绍,这里就不过多的赘述了。段义孚先生的书,说实话,只读一遍是很难理解透彻的,本文的很多观后感也只是片面的,不及先生所要表达的万分之一,《浪漫地理学》主要分为4个部分:1.两极化价值(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从无形到有形,从混乱到和谐的过程);2.地球及其自然环境(文明鼓励个体展现才华,思想和行为会被认可和记载);3.城市(一个城市的尊严,通过尽可能地脱离土地的束缚而获得);4.人类(出类拔萃之人都有倾向于超越或逾越社会一般准则的行为或追求)。在读《浪漫地理》学时,我对其中两个章节感触较深,本文主要阐述前半部分<两极化价值>的读后感。
何谓两极化价值?段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两极化价值包括黑暗与光明,混乱与秩序,身体与头脑,物质与精神,自然于文化等”,“浪漫主义倾向于表达感受、想象、思考的极端性,它对混合了妩媚与恐惧、高度与深度的”崇高”的追求远甚于对优美或古典美的欣赏”。“好的社会度不可能是完美而和谐的——它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无序,需要由社会的压力和矛盾所不断促生的新思想的滋养,换句话说,好的社会制度就像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必须包含失调的部分,可以容纳混乱与开放机制的好的社会制度,其浪漫气息胜过古典范围”,世界的形成过程本就是一个从混乱无形到秩序有形的过程,过程本身就是浪漫的,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浪漫的世界之中,还有什么理由不足够浪漫呢?
以前的社会认知中认为,世界是浪漫的,但家不是;男人是浪漫,但女人不是,现如今,这种想法有失偏颇。我是一个十分恋家的人,在我的认知里,家、亲人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每次离家都泪流满面,我也曾一度认为恋家是怯弱的表现,总想去改变,但是,段义孚先生对恋家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我们如此恋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晚那仅有的几小时里,我们可以纵享那奢侈的湮没之境”。是啊,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连恋家的情绪都是奢侈的,因为来自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不会给你奢侈的机会,既然做不了天选之子,便只能努力奔跑。
最后,用段先生的话来共勉吧——“求索,是浪漫的核心所在,探险家在没有任何世俗补偿的情况下,为探之尼罗河源头,到达地球两极抑或以登抵最高山峰的愿望所指引;天文学家彻夜坐在高山上或沙漠中的望远镜前,时时的盯着那些看似闪耀但在百万年前就消失了的繁星,若有人问,为何如此?我想答案大概是,有些人会在广贸易无垠面前感到无比满足。他们虽然追逐精确的事实,但却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探索永无止境,浪漫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