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大阶段及其基本修养方法


 人生六大阶段及其基本修养方法

 

人类生命的生、长、衰、亡过程有着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显示出普遍的层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一般人的正常发育成长都能遵循自然成长的节律,使身体与精神同步发展。

每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特征不仅仅只是身体的变化,以及不断从没有显现的先天状态发展到现实表现的心智、性格等精神要素;更重要的生命特征,深藏在每个生命源动力的变化规律之中——这就是在成长期生命能量的自然吸收储备,与成年之后逐步损耗的规律。   《黄帝内经》是道德根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东方生命科学的教科书。其中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就揭示出“女七男八”的生命密码,解读开来对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命意义重大。 

德慧智教育理念根据人体储备和消耗天德能量的规律,结合《周易》卦象,根据《黄帝内经》揭示的生命能量元炁盛衰变化规律,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大时期,即先天无为期、先天向后天的转换期、后天有为期;生命发展的六大阶段,即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和老年养福。明了人生六阶段的含义,以及六阶段修养的基本方法,才可能真实的实现人类期望的健康、智慧和命运遂顺

 

 

胎婴养虚期及修养方法

人生的胎婴养虚时期是在10月怀胎和1-3岁,“胎”,指十月胎胞发育期;“婴”,指出生后至长到3岁的这一时期。这一人生阶段,是生命从虚无到实有、从稚嫩到柔弱的发育阶段。胎婴养虚,这个“养虚”,就是道德根文化生命治理学的起始。养,是根据生命是由性与命双重结构复合而成的观念,分为养其根、养其心、养其神、养其身等。以五德养心性,以五谷养身命,是对性和命的双重营养。虚,指的是无欲无为的境界和生理状态。

胎婴养虚,在德慧智经典诵读之中,是指运用道德经典所蕴藏的五德能量,作为精神的食粮,抚育、培养、滋养、饲养胎儿时期和婴儿时期的生命。

具体方法是运用道德根文化经典的音韵声波和图文共同组成“无为而治”与“不言之教”,实现和完成从怀孕开始至3岁期间的养虚教育过程;这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道治阶段,即真我主持生命内境的无为治理体制,尽可能完整地从DNA基因的“空白”质象区内释放全部基因信息,使无为而治的基因与命体稳定坚固地相结合,伴随生命的成长而延续下去,保持完整的过渡性。

幼儿养性期及修养方法

人生的幼儿养性时期是在4-8岁。这一阶段生命内环境中的治理机制,刚刚度过了道治的胎婴养虚阶段,下滑进入“德一”状态下的无为治理时期。所谓幼儿养性,是指调养生命双重结构中的性体系统,要养护好幼儿体内先天无为而治的性识与慧识,运用道德能量使孩子的精神系统发育完全,能量充足。慧性其实就是蕴藏在生命的性体系统之中。养性即养慧,即培养科学的创造力。

慧识,是人体生命九识系统中的第八识,因人体生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记忆与交流,是通过生命的九识系统来完成的,九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智识、慧识、性识。前五识受第六识——意识的直接指挥调度;后三识的智识、慧识、性识,其相应的大脑功能区域位于大脑质层与核心层,是深层的识,也是生命的决策系统。慧识的奠基培养要在生命起始的早期。

“养性”,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五德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用道德扶生真性,用真性慧识驾驭后天智识的超常提升,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正识、正念、正知、正常的阳性的后天意识系统。

在幼儿期的4-8岁,通过做之于细,落实女七岁、男八岁之前的经典诵读,就是重中之重。将这些教育任务抢在幼儿期全面完成,为培育圣贤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既具备科学创造能力、又具有丰富智识才能的优秀人才做好准备,这就是幼儿养性。

少年养正期及修养方法

少年养正时期是在8岁以后-15岁期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从先天无为期转向后天有为的全面转换期。“养正”,就是要对主持智识的正我心,用“德一”和忠信、明智、光明、仁爱进行强化性的品格、品质、品行教育,预防它蜕变成为阴我心,使其具备正确的有为而治,具备能够服从、辅佐阳我心慧识无为而治的善、正、真的有为而治;避免欲望与不知足无遏制地发展而颠覆阳我心慧识在体内治理的主导地位,破坏真我性识王权的唯一性。

“少年养正”,要强化性地培养孩子建立正念、正识、正觉、正悟地坚持经典诵读,培养孩子的正信,坚信道德,相信道德可以再造自己的性命,增智开慧,使人生保持正确的道路,开创亮丽的人生。同时应当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意识鉴别对与错、善与恶、当行与不当行的鉴别能力和决断能力。

青年养志期及修养方法

青年养志期是在16-24岁期间,是人生的后天有为时期,先天意识的边缘化基本完成,后天意识处于巩固的强化期。

生命的青年时期,一般都是最富有科学创造力的时期。可惜现在已经进入这一阶段的青年们,慧识并没有获得充分的营养,不能自然地绽发出慧性主导下的科学创造力。“养志”就是建立正确的信仰与信念,尊道贵德,树立修身明德求真的目标,树立学做真人的志向和愿力,“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地全面修持品格、品质与品行,对意识进行善正真的教育治理,将意识这匹野马套上笼罩,锁定意马不许狂奔,早日脱离霸治,还权于智识正我心,建立诚心正意的修身观念,为返回体内原生态的王治体制建立基础,系统性的实现修身明德的方法。

 “青年养志”,要志于德、志于道、志于民族、志于社会、志于国家,这样就立下了宏图大志。要充满民族自信心、国家自信心,要相信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道德的民族!我们要感谢祖先创立的优秀民族文化,要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并且要记住这段历史!

成人养德期及修养方法

成人养德时期在25-56岁期间,是人生的后天有为时期。这一时期中,先天阳意识被完全边缘化,后天意识逐步丰富和固化,同时也是后天意识对義德逐步淡漠的阶段。生命的机能与活力由盛而衰,生命既可能危机四伏,也可能危机重重。

成人养德,是因为这一年龄期内品格已经基本定型,而品质却在虚耗之中,许多人到了老年才想起要延年益寿,生命库的先天能量已经消耗过多,精神与肉体两大系统的能量支撑已经入不敷出。由于此时期的人已经历经世事沧桑,容易调整到性定欲平状态,在成人时期能及时觉悟,及时运用经典诵读的无为而治,音韵的调节补充库储能量的消耗,通过传统修身韵动的方法对全身经脉的疏通、穴窍的开启,可以大大的补充体内“德一”能量的不足。正确而具有韵律的形动和音韵之动,不仅不会生害,反而能够改善危治中的窘境,补充能量的需求。那么将比老年养福时期就较为容易事半功倍。而且当生命的慧识能够获得道光德能的及时补充以后,如果能量的吸收大于支出,那么在人生成熟期中绽发出的科学创造力,也将是巨大的。

老年养福期及修养方法

老年养福期是指生命在晚年57岁以后的时期,是人生最后的一个自然阶段,进入此阶段虽然人的智识已经比较完善,经验丰富而且沉稳。但是,这一阶段对于一般人而言,由于体内身中库储的先天能量逐步消耗干净,仅仅依靠后天的五谷能量维持生命的进程,步入生命的亡治阶段,后天有为智识的愚性将明显加重,心慵意懒、心灰意冷、智疏意贫、心狂意躁、心盲意呆、体质下降而疾病丛生等等现象,皆可能出现。亡治期就是人体五德能量油尽灯枯,精神的宅舍房屋破坏颓废崩塌,精神与肉体终将离散的时期。

 老年的“养福”生命治理方略,正是面对人生亡治期的这些必然现象提出的。“养福”, 是依照“道德人家福泽长”的必然规律而制订。“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只有道德,才能从根本上救亡化危,离厄脱苦。

经典诵读可以为老年带来生机与活力,延缓库储的消耗速度,甚至补充库储,从而保持老年时期心身的健康。而且老年时期闲暇时间较多,如果勤诵经典,其能量不仅能够福泽儿孙,也能陶冶自己,甚至能使性体系统得到高质量的升华。故名为老年养福。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以老子的《老子·德道经》思想作为教育基础。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将人的一生,自觉地规范在道德教化的全过程之中。

  参考资料:

1.《东方治理学》,熊春锦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熊春锦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3.《幼儿教育概论》 熊春锦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