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理解“养心”


 辩证养心 

李崇军  著

 

第三章  辩证解析“养心和养德”

 

“辩证养心”是“六大养心”之一,也是本文著的主题内容。人们要想搞好“辩证养心”,还要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辩证养心”,不是让人“清心寡欲”,而是让人“辩证思维”,辩证理解、把握或解决各种矛盾问题,获得有较多智慧、较强智力或较高智商,通过“养智”而达到“辩证养心”目的。

“辩证养心”,不是就养心而养心,而是辩证解析“养心和养德”、“暴政和仁政”、“王道和霸道”、“正道和邪道”、“君子和小人”、“求人和求己”、“强者和弱者”、“人治和治人”、“治本和治标”、“利人和利己”、“方圆”和“奖惩”等矛盾问题而让人“辩证养心”。

至此,我们来辩证解析“养心和养德”矛盾问题。

 

第一节  辩证理解“养心”

 

什么是养心?有人解释说:“养心是涵养心志;养性。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出处:《孟子·尽心下》)。通过养心,就是要经常保持心理平衡,人的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的核心,就是平静心神,清心寡欲,减少各种欲望。杂念重生,心神动荡,就会消耗大量能量,气血动荡不安,心神外驰;而静心就是让气血按正常的规律运行,自然养生中的心灵释放法,放松法,就是减少各种欲望,达到内养精神、平心静气。养心即是培充人体能量。”

在此,我们了解到中医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对养心的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代表人物孟子对养心的认识,养心问题涉及“心神”、“欲望”、“气血”、“养生”和“健康长寿”等方面问题,中国古人提出“平静心神、清心寡欲”“自然养生中心灵释放法,放松法”等养心方法。

中国古人黄帝、老子、庄子是研究养心问题的先驱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各自对养心问题有些精辟论述:

黄帝在《黄帝内经》中讲:“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意思是:不能让纵欲劳损眼睛不能让邪念迷惑心灵。希望人们不要“嗜欲”和“淫邪”,而要注意“养神”或“养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意思是:清心寡欲,平心静气。老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不要有太多欲望,要保持心态平静,用这样的方法来养心。

庄子在《庄子·刻意》中讲:“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其意思是:水纯洁而无杂质,水静止而无变化,水清淡而无作为,水一旦运动起来而像老天爷在行走,如此变化情形正是人们养神要遵守的自然法则。庄子所言,运用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道出了“养神”或“养心”所要遵守的自然法则,希望人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澈见底、风平浪静、无声无息,又要像水一样奔流而下、汹涌澎湃、无可阻挡!

中国古人对养心问题不但观点真知灼见,而且故事栩栩如生。我们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讲的一个故事:

云将到东边游历,经过扶摇神木之枝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个人,名叫鸿蒙。鸿蒙是自然元气凝聚、混沌未开的老头儿,此刻他正用手拍着大腿,像鸟一样跳来跳去地玩儿,“雀跃而游”,很开心的样子。云将问道:“老头儿,你是谁啊?你在干什么呢?”鸿蒙不停地用手拍着大腿,像鸟一样跳着玩儿,只回答了一个字:“游!”。云将说:“我有问题想要来问问您。”老头儿天真得像个小孩,仰面看着云将,又回答了一个字:“啊!”云将说:“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这样的一个天地万象,没有一样事情是和谐顺利的。我愿意合天地所有精华之气来养育芸芸众生,使百姓的生活风调雨顺。我这样一个理想,怎么才能做到呢?”没想到这个鸿蒙继续拍着大腿蹦来蹦去,嘴里回答说:“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云将什么答案也没问出来。

又过了三年,云将又东游,在有宋这个地方恰好又一次碰到了鸿蒙。这一次云将非常认真,快步上前,把鸿蒙等称为“天”说:“您还认识我吗?我终于又遇到你了。你这一次一定要回答我的问题。”

鸿蒙对他说:“我在天地之间浮游,从不知道追求是什么;我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纵游在纷繁的世间,观察天地万物。我哪里知道什么道理啊?”

最后在云将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之下,鸿蒙终于脱去了一副老顽童的外表,把心里最朴素的真理说了出来。他说了两个字:“心养。”

“心养”,其实也就是养心,修养心灵。

该故事讲,鸿蒙虽然是个老头儿,但像个小孩子喜欢“游”玩。玩法的目的,云将对鸿蒙追问了几次,鸿蒙最终回答是为了“心养”。

该故事看似一般,却有较深刻的内涵,其中提出了“心养”概念;反映了庄子的一个认识:人们只要注重“心养”就能改变“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的不良世道;表达了庄子的一个心愿:我愿意合天地所有精华之气来养育芸芸众生,使百姓的生活风调雨顺。

庄子所说“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虽然说的是当时的不良世道,但是好像说的是当今社会:世界不和平、民众结着怨气、社会秩序不协调、是非观念不清楚。

该故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等邪恶势力比较猖獗,导致了国际秩序比较混乱;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比较盛行,导致了社会风气比较粗俗。究其根源,从表面看是因人们争名争利,从实质看是因人们缺乏“心养”,由此导致了人心变坏、变恶或变丑,进而导致了人类社会变得“粗俗”、“不良”或“混乱”。因此,人们只有搞好“养心”、解决好人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矛盾问题。

“养心”与“道家”而言,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道家强调养生更强调养心,强调养心更强调“静”,“静”是道家养生和养心的首要基本功。道家认为“静心的至高境界是无为。”、“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这里“虚”是指心境空明,也就要无欲,“静”则是指内心沉静,心灵不受外物干扰,也就要无为。老子十分重视养心,他认为养心的关键和根本就是遵从于,其特性便是“法自然”,养心就是要使人回归到本真,回归到没有人为的、过多物欲追求的纯朴状态。庄子对人的精神、情操、养性、养心颇有研究,提出了“四少”养心及其养生之道,他主张“少私、少欲、少燥、少忧”,认为“少私多寿”、“寡欲多寿”、“清净多寿”、“豁达多寿”。返璞归真、道德追求是道家的养生思想,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

“养心”与“儒家”而言,儒家以“仁智、诚正”养心。“仁者寿”(《论语·雍也》)是孔子论养心养生的总纲。何谓“仁”? 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庸》) 这里的“人”不是指纯粹自然的人,而是置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合乎伦理道德的人。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无论得意或失意,都是乐观的,不骄不躁,“不怨天,不尤人。”一个仁慈善良、正直坦荡、品格高尚的人,当是符合养心第一要义的人。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不同年龄段人的欲望不同,节欲(心理调节)的要求当然也有侧重。孟子认为,对一般人而言,“养心”要重视其生存的基本要求,使其“养生丧死无憾”。《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一个君子,面貌悦泽、形体宽和,从他形貌上就可以看出其内心充满着仁义与智慧,何须言说。人若能发挥仁心,道义自充,其气自盈。这就是“浩然正气”,孟子养心功夫论。养心的功夫,在于守住自己的“仁心”,这就是“诚”。荀子从治气养生谈到治气养心,在《修身篇》中讲:“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这和孔子说少年戒之在色”一样。在《不苟篇》里荀子详细说明了“治心养心”的法则,荀子称为“礼”,故用“礼”来治气养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儒家强调“修心养性”,“养性”亦可称作“养心”。

“养心”与“佛家”而言,佛家以“定慧”养心,是指禅定,指人内心的专注力,而则是指般若智慧。佛家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和烦恼,根本源头在于,我们的只不过是人们心灵的反应与投射。人们所患有的各种病痛,大多数都是由于心灵的蒙昧,因为心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与欲望,形成了心病,才会投射到我们的身体,从而形成身体上的各种不适与疾病。因此,佛家在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人们如何用心、找心、安心,并最终达到无心。佛家中还提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排除烦恼、舒缓身心的重要方法。佛家则认为,物随心转,一切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正确的观念可能远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佛家养生重在养心,主张“万法皆空”,认为人生无常,只有努力修行,追求至高无上的生命智慧,才能彻底摆脱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境界。佛家将“地、水、风、火”并称为四大,认为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而“贪、嗔、痴”三毒是影响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就必须践行正确的修整方法,使我们的心力更加强大;佛家的禅定,重在思维的修炼;瑜伽,重在形体的塑造;静坐,意在排除烦恼、六念皆空;修行,即修习佛家的道理并不断得到证悟。无论是思维、形体、意念还是智慧的修整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法门。

“养心”与“中医”而言,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中医养生,修身养性从养心开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心脏是人体中最有权力的一个器官,如果这个器官出了问题,就会使人体中的许多器官陷入危险之中。《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脏若能保持安康,就能养生而使人长寿。中医讲:“心藏神”、“只要心脏不出问题,其他的脏腑一般也会安守本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神’也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养心修心是养生之本。”、“喜悦是养心的最好‘心药’”、“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

“养心”与“当今”而言,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心或心理健康,把养心或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说话做事总是与养心或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爱看有助于养心或心理健康的一些网络句子、网络文章或古今中外书籍,以及通过静坐、冥思、反思、练字、唱歌、跳舞、旅游、打牌、下棋、劳动或锻炼身体等活动来达到养心或心理健康的目的;当今有些人为了养心或心理健康,爱上了“心灵鸡汤”,这很好!然而,少数人把“毒鸡汤”(主要成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等)当作了“心灵鸡汤”;当今多数人未有养心观念、养心追求或养心活动,甚至贬低、诋毁或抵制养心,把名利、钱财、盈亏、得失或成败等矛盾问题看得太重,从而显现自己的心灵、心理、心态或心情较差,做人做事的思想、品质、语言或行为较劣,致使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工作、事业或人生等有了种种不幸。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要认识到静态养心观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指导性。中国古人比较强调养心要“静”,如有:“静心” 守静虚静“平静”“沉静”等,除此之外,还比较强调养心要“寡欲”、“无为”和“皆空”等,这可谓是一种静态养心观。如果一个人未有“静心”、“守静”或“寡欲”的心理、心态或做人做事态度,就很可能有过多的欲望、过分的追求或过度的行为,从而很可能会扰乱人的神志、迷惑人的心灵、引起人的烦恼或导致人的悲哀等,因此,一个人要学会养心,其中有必要树立静态养心观,因此静态养心观具有必要性。人们养心保持“静”,能使人心理平衡、心态平和、心神安定、神志清醒或养精蓄锐等,因此静态养心观具有重要性。中国古人通过长期对养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静态养心观,其有较深的内涵、较高的理论价值或较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静态养心观具有指导性。然而,我们又要认识到静态养心观具有片面性、消极性和被动性,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的,既有“静”又有“动”,养心只讲“静”而不讲“动”,因此静态养心观具有片面性。“静”是少作为、不作为或不积极作为的一种行为活动,因此静态养心观具有消极性。“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视、回避或不解现实矛盾问题的一种做人做事方式方法,因此静态养心观具有被动性。

为了趋利避害,我们要辩证养心,养心要“静”“动”结合,以“动”为主、“静”为次。养心要“动”,是指一个人或人们在做人做事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动态过程中要注重、增强或搞好养心,如在军事作战之前,指挥官进行战斗动员,这是做人做事之前的一种动态养心行为。在军事作战之中,官兵高喊杀敌口号,这是做人做事之中的一种动态养心行为。在军事作战之后,给予奖惩,这是做人做事之后的一种动态养心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或人们总是处于“静”和“动”矛盾之中,要想通过搞好养心而能积极、主动或有效地认识、把握或解决现实矛盾问题,就要“静”“动”结合,以“动”为主、“静”为次,或者说要静态养心和动态养心相结合,以动态养心为主、静态养心为次。

“养心”属于心理范畴、精神范畴,外国人比较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因此说,外国人也比较重视“养心”。有一篇时事报道《德国人向自杀说“不”》( 摘自《海外星云》2009年第9期,作者:朱扑)。 

德国的自杀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德国政府很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即使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偶然发现一处幽静宽广的花园楼群,围墙上也许就挂着一块“精神病院”的牌子。在德国的城镇,“精神病院”不会比大型超市少。这不必大惊小怪,德国人不忌讳“精神病”,国家大额投资国民的心理健康工程。在德国就诊“精神病”优先,一路畅通无阻,且不收分文。

人多找生活乐趣,也许自杀念头无从浮起。在德国,自杀者确实少见。

该报道说明了德国政府很重视国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跟上了,从而德国的自杀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养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熟悉的概念,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其实不然,“养心”属于心理范畴、精神范畴,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对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作了比较深刻而广泛的理论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具有科普性、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心理书籍和精神书籍,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等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从而起到了异曲同工的“养心”作用。

外国人虽然不讲“养心”,但是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其中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卫生教育、学校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的诊断与评价、心理行为异常的矫正、学习方法的指导、职业指导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如今的学校教育比较轻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而是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成绩优劣、名次排列或入校等级,如此“轻视”和“重视”矛盾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觉醒和改正。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改革”、“教育工作”、“教育发展”更加具有实质性、科学性或先进性。

为了以人为镜,鲁先圣老师在《今晚报》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日本学校关注什么》。

日本学校最关注什么呢?我们认为,在高科技时代的社会里,日本人关注的,肯定是学生的学业成绩。

其实,日本人最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里能否健康成长,学生的安全能否保障,学生是否有一个健全的心灵,学业知识如何倒在其次。

日本学校是严禁当众宣布学生成绩的,他们认为,那样做,会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心灵的损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中国籍的教师在日本中学执教,教的是汉语。她本人懂日语不多,跟校方也没沟通好,结果到了宣布成绩的时候,她按照在我们国内学校教学的习惯当众点名,按照分数的高低,让学生一个个洗耳恭听,教室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事情弄到最后,变成了一个轰动日本的重要教育事件。日本学校禁止采用这种歧视落后生的做法,不好的成绩要悄悄地通知学生本人,而且还安慰几句才行。

该文章反映了如今的日本学校最关注“是学生在学校里能否健康成长,学生的安全能否保障,学生是否有一个健全的心灵,学业知识如何倒在其次。”

日本与中国是一水相隔,日本学校有如此“关注”,然而我们中国学校为什么没有如此“关注”呢?这也许是由于我们缺乏“养心”意识、“心理健康”思想,“思想解放”还不彻底、“改革开放”还不到位。教育好坏是一种软实力强弱的表现,目前中国的许多硬实力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中国的一些软实力,尤其是教育软实力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有些不匹配、与世界教育先进水平有些差距,由此有一定的危险、危机或危害。目前的中国学校教育让人堪忧,一篇文章《华为海外4万员工不愿回国,谈及原因,任正非表示感到很心痛》(2019529快资讯),其内容讲:“那些在外面的员工大多不愿意回来发展。对此,任正非给出了解答。自己手下的人之所以不想在这边安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本土的教育方式就有些不会变通,而且各地区的教育水平都不一样。作为孩子的父母当然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老外在这一方面就做的更有优势。他们会更看重学生的多方面进步。相较之下,本土确实比较呆板了。”

如今,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一大根源是我们的思维问题,学校教育不要片面思维,而要辩证思维,要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情教育”和“无情教育”、“常规教育”和“超常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基础性教育”和“创造性教育”等结合,教育既要施压又要减压、既要严格又要放松、既要灌输又要引导,但绝不能压力太大、管理太严或灌输太多,否则,学生有可能是“饲料鸭”、“笼子鸡”或“瘦肉猪”。学生只有在比较宽松、宽容或宽心的教育氛围中学习,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从上到下,都是用“分数”、“成绩”或“名次”对地方教育、学校教育或教师教育进行“政绩”考核,并给予“奖惩”,由此给地方、学校和教师施加了较大的压力,压力可以分解成正压力和负压力,正压力能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做教育工作中有动力、活力、责任心、事业感或荣辱感等,负压力能使地方、学校和老师在做教育工作中有吃力、暴力、功利心、恐惧感或压迫感等,负压力转移给学生,少数学生承受不起其压力,就有了让人痛心疾首的恶性事件。

只要发生恶性事件,就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根本问题,要想解决其根本问题,不但要进行教育改革,更要进行教育革命——发扬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精神,把腐朽的、落后的或不良的教育思维、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打翻在地、永不翻身!

2018年,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此,我们的教育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落实。至此,我认为,要遵循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秉持以“因时施教”、“因施教”和“因人施教”为教育天道,以“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和“快乐学习”为教育大道,以“宽严适度”、“德才兼备”和“学以致用”为教育正道。树立以“顺其自然”、“以人为本”和“适应社会”为教育理念让学生“身心健康”、“科学思维”和“优秀品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丰富知识”、“增加理论”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二要处理好“素质和能力”、“严格和宽松”、“增和减”、“强化和弱化”、“无声和有声”、“灌输和引导”、“深度和广度”、“考评和自评”公开和隐秘”和“传统和现代”等矛盾问题;三要对学生适当弱化、减少或隐秘考试(成绩),同时要对学生更多关爱、激励或引导;四要对学生要进行“情商”、“智商”和“德商”的测评(师生互动,搞好“评学”),同时对教师要进行师德、师能或师绩的测评(师生互动,搞好“评教”);五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比较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制度、机制。另外,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现在公办幼儿园较少(尤其在大中城市),出现了幼儿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这看似是一般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教育问题,甚至是一个社会繁衍问题。

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人的一个大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此,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意志不坚强的人》。 

有一次,松下电器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

计划招聘10人,报考的却有几百人。经过了笔试与面试之后,选出了10位佼佼者。

松下幸之助发现有一位成绩特别出色,面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没有在10人之列。

这位青年叫神田三郎。于是,松下幸之助当即叫人复查考试情况。结果发现福田三郎的综合成绩列第二,只因电脑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神田三郎落选,于是立即补了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公司派人转告松下先生一个惊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录取通知书送到时,他已经死了。

听到这一消息,松下沉默了好久。一位助手在旁自言自语道:“多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华的青年,我们没有录取他。”

“不”,松下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人才观、用人观,一个人即使有才华而意志不坚强“是干不成大事的”,作为企业不需要这样的人才。 

意志不坚强是心理素质较低、心理有缺陷或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也叫心理脆弱、精神虚弱或思想薄弱,凡是有这种表现的人都经受不起挫折,在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语言上或行为上总会产生一些不良反映,其中有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较低、心理有缺陷或心理不健康,犹如“魔鬼”隐藏于人的心中,一旦受到金钱、权力、美色、利益、挫折或矛盾问题等外界条件的影响或作用,就会扰乱人的心理、心态、心情、思维或思想,随时让人做出愚蠢的、有害的或反常的行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较高、心理健全或心理健康,犹如“上帝”隐藏于人的心中,无论受到任何外界条件的影响或作用,都会保持良好的心理、心态、心情、思维或思想,总会让人做出聪明的、有利的或正常的行为。一个人只要注重了“养心”或“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赶走“魔鬼”、请来“上帝”。

在用人中,我们要把心理因素列入进来,作为用人的一个根本要素,凡是有心理问题或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才都视为有根本问题的人才,对这样的人才都要慎用、不用或坚决不用。

目前,我们的人才观、用人观或选人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而没有把人的心理因素列入进来,因此,我们的人才观、用人观或选人用人原则有待提高;我们的人才观、用人观或选人用人原则要辩证思维和采用比较科学的方式方法:一要辩证理解、把握和解决“心智”、“道德”、“才能”、“绩效”和“奖惩”等矛盾问题。二要“以心为质、以知为量,以道为本、以德为末,以才为贵、以能为重,以绩为果、以效为实,严格程序、优胜劣汰,爱才敬才、用才育才,强化监管、主奖次惩。”的人才观、用人观或选人用人原则。三要注重运用心理技术、人才测评技术、电子科学技术或其它比较科学的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各种学派都比较重视对养心理论的研究,对养心的内涵外延、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和作用意义等都有一些思想认识,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学说,为当今人们搞好养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养心问题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或精神卫生问题,外国人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或精神卫生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