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养心 李崇军/著
第三章 辩证解析“养心和养德”
第三节 养心比养德更重要
养心和养德是一个客观矛盾,这个矛盾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而存在。
养德和养心之间谁重谁轻是一个矛盾关系问题,道学的创始人老子比较强调养心,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比较强调养德。
两千多年以来,道学和儒学的势力此起彼伏,时而兴盛、时而衰弱,成为一道美妙的文化奇观。在过去的多数朝代中,统治者及其老百姓信奉孔子及其儒学思想、背弃老子及其道学思想,因此,人们比较重视讲德、养德,轻视讲道、养心。
两千多年前,老子对养心和养德的矛盾关系问题有所认识,一篇署名文章《老子何其多 真经殊难得》(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月19日副刊,作者:王扉),其内容讲:
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司马迁对“子见老子”一事有浓墨重彩的描述。
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说:“年轻人呵,你所急于想恢复的那个‘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连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隐居起来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有高尚道德的君子,那谦虚的容貌像有愚钝的人。抛弃您满身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没有任何好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孔子对他的弟子感叹:“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驾着风而飞腾升天。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该文章讲述了道学创始人老子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对“周礼”问题的一次对话,老子对孔子讲的“周礼”给予了旁敲侧击,让孔子大惑不解、自叹不如,仍把老子比作为“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龙”。
该文章给人启示:讲养德不能教条、虚伪或守旧,不仅要养德更要讲道、养心,按老子的话说:“抛弃您满身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希望孔子学会“抛弃”而要注重讲道、养心,讲道让人明白事理,养心让人心态平稳,养德虽然很重要,但是养心比养德更重要。
老子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哲人,他讲话很有哲理,哲理中蕴含着朴素辩证法,在这个故事中,尤其在《道德经》中,他用朴素辩证法对“道德”、“心智”、“成败”和“名利”等矛盾问题进行了辩证理解,其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及其儒家的“君臣观”、“忠诚观”和“君子观”等伦理观念有利于巩固政权、教化民众,老子及其道家的“自然观”、“不争观”和“无为观”等辩证观念虽然有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巩固政权、教化民众,因此,过去人们爱讲“德”不爱讲“道”,“德”比“道”更突出或更重要成为“千古奇观”。
平心而论,养心和养德都重要,一个人要想搞好人生修养,就要注重修心养性,其中既要注重养心又要注重养德;养心能让人的心理、心态、性格、思维或思想变得更好,养德能让人的态度、礼节、语言或行为变得更好,相比而言,养心比养德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说话做事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到了“养心比养德更重要”,如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和“人心齐、泰山移”等。
虽然孔子比较注重养德,但是他或多或少受到老子的思想影响,因此,他强调既要养德又要养心,在《论语·为政篇》中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的孝子,是能赡养父母。试想一下狗马都有人饲养,若是对父母不敬重,这跟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孔子希望人们要认识到,仅仅赡养父母不是孝的真正含义,只有敬重父母才是孝的真正含义,孝不是表面现象,而是实质内容。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养德,更要养心。
养心和养德都是一种自身修养,一个人只要搞好自身修养,就可能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至此,一篇佚名网络文章《曾国藩四条遗嘱:让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讲: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学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学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精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颔首微笑的。
该文反映了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四点人生教诲,希望后代要搞好养心、养德和养生。
该文给人启发:人们要想教育好后代,就要教育后代搞好自身修养,要知道,搞好养心、养德和养生都重要,然而养心比养德更重要,养德比养生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 “养心比养德更重要”其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有些聪明、懂事的孩子也会懂这个道理。至此,一个美德故事《慈善的不是钱,是心》(选自《读者俱乐部》2007年第6期,佚名),其内容讲: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一个叫露西的小女孩儿捧着她的全部储蓄来到庄园,要求进去参加慈善晚宴的时候,遇到了保安的阻止。小露西说:“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她的话让保安愣住了。这句话打动了正要进去的沃伦·巴菲特先生。他带小露西进了庄园。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而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多么纯真善良的童心!在小露西的心灵里,爱心是不分钱多钱少的。30美元零25美分相对于300万美元来说,不值一提,然而,这却是小露西的全部所有,她捧出了全部的爱心,毫无保留!保安是以地位来看待来客的,而小露西却能在保安面前不卑不亢,那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来奉爱心的。爱心不分贫富,爱心是不以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的。奉献爱心,只要是尽自己所能,就是义举。善良的心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怀有真诚的慈善,你的心灵就是高贵的。
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的全部储蓄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她说“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人感动。
该故事给人启示:做慈善事业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也可以做慈善事业;一个人体现有美德,关键不在于捐钱多少而在于有爱心;一个人让自己有爱心,除了要养德还要养心,养心比养德更重要。
综上所述,养心和养德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且有较深内涵和较广外延,其反映的思想认识具有较高的学说价值,同时对其思想认识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两千多年以来,“德”比“道”更突出或更重要成为“千年奇观”。平心而论,养心和养德都重要,相比而言,养心比养德更重要。如果人们能树立“养心比养德更重要”观念,也许做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就在“养心和养德”矛盾问题上具有较强的理性、辩证性或思想性,解决了“辩证养心”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