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唱过歌、举过手、穿上群服的人就一定是“内群“之人。事实上有些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总是无意识地处在“内群”的边缘位置,由此,他们在“群内“的生活总是伴随有忧惧和怨恨等不愉快的情绪、经历和后果。
从表面上看,他们拥有内群成员身份和利益,但他们是否对这一成员身份心怀感恩和褒奖,以及是否追求将自已紧紧地关联于“群内”而拒斥另一群体的诱惑,确是一个很严肃而严重的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因素的:
1、群内身份的取得过于简单与方便。人是不会过于珍惜垂手可得的东西的。
2、个体对取得“群内”身份缺乏感恩之情,甚者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群内”之上,是“群”的定义没有被明确划分和层层收紧的原因,“群”本身缺乏了应有的内涵,而外延过于泛化。过于泛化就是无特殊意义化。而人们常感恩的总是在“日常“之上的东西。
3、“内群”的拒斥性过于虚弱,未能公开地把大众不喜欢和非认同的通行的价值标准作为“内在标准”,让“内群”成员缺少了身份的荣耀感。
“内群”的构成决定因素首要是共同价值观,是群成员的自我身份的个体性自我认同,其次才是习惯与生活行为的关联度之类的。 我们现在出现的某部份冲突本质上是个体对“内群成员”的身份的不够认同,故,事事的冲突都是利益对立的“外群”之间的冲突的性质。不认识到这一个点,所有的“疏通”中,都是“输”而非通的,所以,“疏通”也是个文艺词汇。
202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