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邪恶,又那么美好?


 那么邪恶,又那么美好?

2020-9-10

看了一部2010年出品的英国电影,“布克和海尔”。故事起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于爱丁堡的一个真实事件,十六人被害的连环杀人案。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爱丁堡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社会趋于完善,文化走向繁荣。爱丁堡是当时世界医学的中心,全球各地的莘莘学子奔赴这里学习医学,其中最热门的是解剖学。当时爱丁堡有两家著名的医学院,一家是皇家医学院,主持者是门罗医生;另一家是解剖学校,主持者是诺克斯医生。因为学习解剖学的学生众多,对用于解剖的新鲜尸体的需求剧增,市场供不应求。门罗医生利用与政府的关系,发布一项法令,由皇家医学院垄断断头台供应的尸体。正常渠道的货源被切断,诺克斯医生只能提高价格从“黑市”收购。

布克和海尔是一对活宝,原先是街头混混,专事坑蒙拐骗,偶尔也做盗墓的勾当。布克的相好是包租婆,正为一租户没交租金就去世而烦恼。布克和海尔受命去掩埋欠着租金就去世的老头的尸体,他们私下将尸体卖给了诺克斯医生。因为皇家学院垄断了断头台的新鲜尸体,诺克斯医生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解剖盗墓集团提供的腐尸了。诺克斯医生与布克和海尔达成协议,继续高价收购他们提供的新鲜尸体。之后,布克和海尔加速了一位临死的租户的死亡进程,将尸体卖给诺克斯医生。一切都很顺利,布克和海尔后来又杀死过十五人,有流浪汉,乞丐,巫婆。这些人,大致可以归类为社会的边缘人士,没有价值也不太受关注。

布克大开杀戒之际,认识一位叫金妮的女子,一位妓女,舞女,演员。金妮从伦敦来到爱丁堡,她有一个伟大的志向,以全部女子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布克或者是被金妮的美色所打动,或者是被金妮的伟大理想所打动,决定出钱资助她的演出事业。有布克源源不断的金钱支持,金妮的理想实现了。全部女子出演的《麦克白》正式演出,还大获成功。金妮感恩布克的无私奉献,爱上了他。后来布克在断头台上说,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就剧情来讲,讨好金妮确实是布克的杀人动机之一。布克和海尔杀人卖尸的罪恶勾当,就这样被编导们罩上了“爱情”的美好布幔。

布克和海尔杀人卖尸的罪恶勾当,还为科学进步作出了贡献。诺克斯是一位有着科学追求的医生,他高价求购尸体是为了做解剖,是为了研究人体组织结构,这是一项伟大的科学事业。对诺克斯来说,尸体已经不是人,而只是工作的对象,就跟农民用来种植庄稼的土地一样。在他眼里,只有腐烂尸体和新鲜尸体的区别。腐烂尸体是不好的工作对象,而新鲜尸体是好的工作对象。至于新鲜尸体从何而来,是来自自然死亡还是谋杀,一点都不重要。这可能是警察和法官要关注的事情,而与他的科学研究无关。因为有布克和海尔的帮助,他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尸体可供解剖,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他准确描绘了人体组织结构,揭示了人体的诸多秘密。最终,他绘制了当时最完备最先进的人体结构图。

爱情是美好的,科学进步也是美好的。而这些美好的呈现,背后居然有杀人卖尸这样的罪恶勾当。恶之因与善之果?就像粪便肥地而长出茁壮的庄稼一样?如果我们承认爱情和科学都有着巨大的价值,而被谋杀的那些人是边缘的,多余的,没有价值的,则这一切似乎就可以接受了。至少我们可以免除某些心理负担,将这些罪恶理解为美好和进步的必须的代价,可以容忍,可以心安理得。在“启蒙”的“进步”的观念下,这一切都可以是理所当然的。影片中,干着罪恶勾当的布克和海尔,虽然猥琐,肮脏,却又幽默,机智,显得不是那么恶心。相反,那些被谋杀者,尽管是无辜的,却又是丑陋的,多余的,恶心的,不值得同情的。这样的一群人,献身于科学似乎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至于是否自愿,那不重要。当然,我不能说这是编导的主张,这种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也许体现的恰恰是编导的反思和批判。不过,这样的观念,在启蒙的时代,从十七到十八到十九世纪,是西方世界的一种真实存在。

关于恶之花与善之果,英国著名思想家曼德维尔(16701733)医生有过他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分析和阐释。在他看来,人身上存在的那些“恶德”,自私,贪婪,虚荣,背信等等,恰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他说,如果没有恶,就像风车没有风就不会运转一样,社会也将停止发展和进步。不过,曼德维尔所说的恶,实际上是人作为个体的天然的秉性。所谓“恶”的判断,其实是传统社会的标准。自私或者贪婪,都是基于人的存在的自然而必然的行为动机而已,本质上无所谓恶或者善。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将自私,贪婪等界定为恶,有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而到了资本主义正在兴起的曼德维尔的时代,人性需要解放,人的潜力亟待挖掘,自私或者贪婪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在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下,自私和贪婪已经不再是恶德,而成为一种新的值得提倡的道德。不过,曼德维尔为之辩护的作为人的天然秉性的“恶德”,与布克还海尔的邪恶截然不同。曼德维尔的“恶德”虽然与那个时代还居于主流地位的传统道德观有冲突,但毕竟是合法的;而布克和海尔的邪恶,其实已经是罪恶了。

这个电影涉及的关于谋杀边缘人的问题,还与边沁(17481832)的功利主义有关。边沁提倡“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社会评价的标准。按照这一原则,一项政策法律或者社会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既能给某些人带来好处,也能给某些人带来痛苦,只要幸福之和大于痛苦之和,就是值得实施的,有价值的。如此考察布克和海尔的杀人卖尸行为,其促进解剖学的发展,推动人类对人体组织结构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被谋杀的那些边缘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很低,有的甚至是社会的负担,本身没有多少价值,被解剖反而是其价值体现的形式。实际上,在经济学的历史上,边沁的功利主义就被这样理解过。比如,在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那里,就认为贫穷人家的生育的孩子是没有价值的,上帝也没有为他们的存在提供相应的供养品,因此,饥饿和疾病降落在他们头上是理所当然的。马尔萨斯主张政府放弃对穷人的救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也不能说本部影片的编导就持有这样的观念,但这样的观念是十九世纪的欧洲的上流社会或者“精英分子”中是存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版于1866年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就认为,世界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有创造力的,对社会进步有意义的,其存在是有价值的;一类是没有创造力的,对社会进步没有意义的,其存在是没有价值的。他杀死那个放贷的老太婆并不是为了钱,而是认为那种人是没有存在价值的,消灭那种人就是挪开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就是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功利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观念。在这种观念中,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不是从个人出发的成本收益分析,就是从社会出发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这样的观念下,只要打着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旗号,个体的尊严不重要,个体的生命不值得尊重。穷人,边缘人,少数派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存在的合理性的。资本主义旗帜上大书特书的“自由,民主,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对于弱势阶层,对于“劣等阶层”,其生命权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谈资产阶级曾经许诺的美好社会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资本主义“进步”阶梯上一路的污血。

PS:曾经是我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昨日达44444。误触而删除。再次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