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先生把血緣結構構建的傳統中國社會的特點概括為三點:第一、養兒無盡頭(血緣沾粘度過高),第二、往來無契約(血緣抵押信用),笫三、認人不認理(私德重於公德)。
我認為,很精闢。
國內做諮詢服務業的機構常問這個問題:中國現代私企為什麼平均年齡只有三歲左右?答案不都在這裏,很明確的。
一些做企業諮詢的機構多把西方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組織結構及股全結構薦介引入企業管理培訓,賣觀念、賣框架,作為一種商業活動我是理解的,同時,為什麼會大尺度的出現培訓效果與企業實效大相徑庭呢?
我認為,問題出現在培訓機構企圖要在一位穿長衫的老人身上套一件時尚的西裝。在培訓場的氛圍中,人家可能受到“場”的牽引而點頭微笑,甚至點贊不已,但只要離場返身,他會發現培訓的那一套在生活的實場中根本行不通,即使他要把培訓的新觀點(也許只是他自以為是的新觀點)強推,但經不起三二回合,也便回到從前那個舒適的場中去了,還是老子天下第一,哥們兄弟,五服為重,江湖義氣了。
用諮詢師的用語來描述,就是客戶的痛點沒找准,這一下麻煩了,接下來的事只有一件:棺山賣布~鬼扯。
我看到的多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