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谱讲读:15 应对挑衅,知行合一(三十七岁、三十八岁)


  但王阳明的讲学也招来了当地思州知府的不满。因为在知府的眼里,王阳明是戴罪之人,应该低调生存,现在却开始在自己管辖区域内大肆讲学,而且是与朱熹理学不同的学说,成何体统?思州知府决定派人到龙场砸场子。

  但非常不幸,砸场子的人在龙场遭到了当地人的痛打,因为他们看不惯有人欺负敬爱的“王老师”。知府大人勃然大怒,立即向上级告状。贵州按察司副使毛科(字应奎)就致书王阳明,让他向知府行跪拜之礼,并向其道歉。

  这是王阳明到龙场后遇到的一件棘手事,他思考后,给毛科写了一封很有水平的回信。这封信以义自守,刚柔并济,信中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本地居民殴打差人这件事,是因为差人自己仗势欺人,差人行为不是知府大人指使的,本地居民打人也不是我的意思,既然事情本身与我和知府大人无关,那么又何来“谢罪”之说呢?

  第二,跪拜对小官而言虽然也是常理,但君子要讲忠信礼义,不符合道义的事情绝不能做,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三,我在龙场这种地方,条件恶劣,随时都可能毙命,但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君子重在坚守内心的道义,所以对死从来不曾动心,如果知府非揪住这件事不放,那我不会因此违背道义。

  这封信大义凛然,柔中带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摆出一副“光脚不怕有鞋的”架势,很能代表王阳明处理问题的智慧。据说毛科看后内心大为惭服,最终不了了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这件事,毛科对王阳明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心中多了几分敬佩。

  开始,提督学政的席书(字元山)问朱熹和陆九渊学问的差别和共同点。先生不谈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只是把自己的体悟告诉他,席书心存疑虑地离开了;第二天又来,提出知行本体,用《五经》及诸子之学证实,席书渐渐有所领悟,这样往复四次,豁然大悟;说:“圣人的学问又从今天看到了,朱熹、陆九渊异同,各有得失,没有必要互相辩问攻诘。向我的本性里寻求,它的根本就自己明白起来。”

  席书先后与王阳明进行了四次畅谈,对他的学说大为赞叹,决定请王阳明到贵阳给当地学子讲学。

  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被邀请到贵阳书院任教,席书亲自带着当地的一批学生行拜师礼。在贵阳期间,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掀开了阳明心学发展的第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