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傅勇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
email&msn:fuy214 AT msn.com

从求学到治学: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的书出来了。这里是后记。

 

从求学到治学:一起走过的日子

——新书《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后记

 

 

与三年前成稿的论文相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看上去更加简洁、可读性应该也更强了。写作博士论文时,我心中的“读者”是导师、明审和盲审专家团队,以及答辩委员会,总共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二十人,他们都是专业背景雄厚的经济学教授。而现在,推动我出版这本书的动力之一,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并继续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甚至希望一些不是专注这一领域的人也能感兴趣。从大的方面讲,这本书从中央-地方的财政和政治联系来...

Read more

《巴塞尔III》与中国银行业发展


《巴塞尔III》与中国银行业发展

 

傅勇/文

 

 

 

巴塞尔委员会日前就旨在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了一致,预计该协议将在11月的20国集团峰会上通过。这将是金融危机留下的重大遗产之一,代表了全球反思和管理危机所达到的新高度。

 

《巴塞尔协议III》是近几十年来针对银行监管领域的最大规模改革。新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大幅提升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促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业务,并让银行自身为今后处置危机做了更多的准备。二是巴塞尔委员...

Read more

地方政府为何对民生缺乏积极性?


文见《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首篇 

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

——来自基础教育和城市公用设施的证据

 

傅 勇

 

摘要:本文研究了分权背景下的财政体制和政府治理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显著且可观地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减少了城市公用设施的供给。本文还发现,分权下的地方政府未能发挥规模灵活调整的优势;反腐败力度的增强,改善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却减少城市公用设施的供给,显示出公共部门存在明显的寻租空间。此外,中央政府的向下转移支付促进了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并且基础教育存在明显的规模...

Read more

汇率改革不会抑制中国工资上升


  汇率改革不会抑制中国工资上升

  ——对麦金农教授观点的一个讨论  

  斯坦福大学的罗纳德·麦金农教授最近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在长期,涨工资和人民币升值有替代作用,都能够促进经济平衡,但是由于升值会受到“热钱”干扰,涨工资是更好的选择,而升值则不利于中国工资增长。这一建议只有在工资能够灵活调整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保持相对稳定,但工资只以相当缓慢的速度增长,未能发挥平衡国民经济的中坚作用。

  经济学家通常一致反对价格干预,因为任何对市场价格的偏离都会造成福利...

Read more

经济学家忽视收入差距了吗?


  经济学家似乎较少地把公平分配本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如果说经济学(家)不关心收入差距甚至反对收入公平化,也是有失偏颇的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望加快,但能有多快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不仅实践中阻力很大,在认识上也有分歧。其中,经济学(家)的观点似乎可以概括为:收入分配状况如何不影响社会福利最大化,强调公平会影响积极性和经济效率。这个概括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过于简单化了,容易引起误解。

  先来看收入分配对社会福利不重要的结论。何为收入公正?如何实现收入公正?大家的看法可能差别很大。收入公正可以是起点公正,可以是过程公正,也可以是结...

Read more

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意性


分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意性:

新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什么?

 

傅 勇/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2010年第4期

“新政治经济”专栏约稿

 

 

 

摘要:第一代分权理论论证了分权竞争改善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而伴随新政治经济学兴起的第二代分权理论则认为,分权为地方政府注入了“为增长而竞争”的动力。正是在分权体制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有着罕见的热情,这印证了第二代分权理论。然而,重温第一代分权理论,可以发现,中国的政府治理体系没有提供地方政府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的激励,而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分权...

Read more

利率改革的调结构威力


利率改革的调结构威力

 

傅勇/文

 

 

 

 

当前,对经济下行的担忧超过了对通胀的担忧,各方有关加息的预测和呼吁偃旗息鼓。下半年看上去不是加息的好时机。相比之下,上半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一季度,一方面经济高涨,另一方物价走高。从短期调控的角度,负利率无关大碍,但从调结构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中国应利用未来的温和通胀周期,推进利率市场化,将利率上调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低利率或负利率损害了储户财富积累的能力,降低了过度投资的成本,压抑了金融创新,却鼓励着资产部门的膨胀和投机的盛行。从这个角度说,利率对于调结构的作用还有待深入发掘。

...

Read more

灰色收入支撑超前繁荣景象


   
  近日,统计局官员连续发文批驳我国灰色收入5万多亿的说法,而得出这一结论的学者王小鲁博士也旋即回应统计局质疑。这些讨论主要限于调查和推算的技术和方法,但由于问题的敏感性,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统计局的数据频受质疑似乎成了中国的一个特殊国情。这类质疑其实早就在国内外学界出现了。最初是对GDP的是否高估的争论。出于对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的不信任,重新估算一些重要数据就成了学者甚至老百姓的一项重要工作。从CPI、到房价上涨,到住房空置率,草根数据都与官方数据差别甚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质疑,统计局多次撰文反驳。此番,针对学者个人的商榷尤为引人瞩目。应该说,出...

Read more

中国应跟进“数量宽松第二季”吗?


中国应跟进“数量宽松第二季”吗?

 

傅勇/文

 

 

 

过去一段时间,笔者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将是十分缓慢的,并可能出现反复,需要对任何乐观预言保持警惕。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已部分脱钩于发达经济体,各国经济周期有所不同。三是发达经济体政策退出的时间窗口会比市场预期来得晚,国内政策需要率先收紧。

当前,美国上下最为担忧的是,经济会否陷入日本式通货紧缩陷阱。最近,美国经济复苏停滞,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官方和私人机构,均下调了美国经济的预期增长率。美联储在最近一次的声明里,非但不再提及何时加息,反而决定终...

Read more

经济进入温和通胀周期


  最新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长回落的同时,物价涨幅有所扩大。与此前几轮通胀相比,当前物价涨幅还不是很大,但对居民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3%,这不仅创下年内新高,也创下自2008年11月份以来的新高。受盛夏时节恶劣天气增多影响,老百姓感到,蔬菜、农副食品价格上涨明显。这点也反映被统计数据捕捉到。7月,食品CPI同比上涨6.8%,环比上涨0.9%,鲜菜价格环比涨幅最高,达到4.3%。相比之下,7月非食品CPI同比涨1.6%,涨幅较小。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延续了6月份以来的回落态势,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