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现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会成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多元化退潮:数据背后的经济真相》、《<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等著作。

2022年全球“滞胀”格局固化,宏观政策方向明确


  

短期复苏路径更趋曲折与分化,但长期政策方向却更加清晰。

  2021年,世界进入疫情常态化的新阶段,新供给冲击成为主导宏观经济演化的主线逻辑,“滞胀”风险逐渐显现。展望2022年,全球“滞胀”格局进一步固化,经济复苏有序推进但难以恢复疫前水平,通胀的延续性和破坏力不容小觑,全球供应链渐进恢复,数字经济加速进化,成为升维竞争的核心要义。尽管新供给冲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与恶化,短期复苏路径更趋曲折与分化,但长期政策方向却更加清晰。

  2021年全球经济回顾:滞胀风险显现

  新冠肺炎...

Read more

面对大疫之世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拿出半副药方


   “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在这风中飘扬。”在新冠疫情百年量级的冲击之下,全球经济亦深染沉疴。传统的全球经贸体系碎裂,传统的经济治理工具失效,现实世界亟需理论灯塔指引新航道。值此大疫之世,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拿出了半副药方。10月12日,经济学家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 Wilson凭借对拍卖理论的贡献摘得诺奖桂冠。他们的学术成果表明,通过微观激励机制的设计,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宏观经济的变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学有望对社会发展做出更丰富的贡献。虽然这半副药方难以直接根治全球经济的伤痛,但是沿循两位学者的智慧启迪,更多的良...

Read more

外题内解:“双循环”筑基高水平开放


   “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来。”

  面对全球化的历史性困局,中国“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

  一方面,基于“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料将与全球经济缔结新的利益纽带,强化“外循环”中双向开放的动力。另一方面,“内循环”的产业升级预计将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优化“外循环”中国际分工的路径。

  得益于...

Read more

解读海外投资中国的量化逻辑:“高α”+“低β”


   从政策空间上看,当下中国是全球少有的可兼顾合意刺激力度与币值相对稳定的经济体,随着宏观政策更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内外双循环新格局,这也有望吸引国际资本长期的趋势性流入。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冲击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巨震。但相对而言,人民币资产表现不俗,既受益于疫情有效控制叠加经济稳健复苏所带来的短期超额收益(高α),也因经济基本面和宏观政策的内生性增强凸显出对于海外资金的长期配置价值(低β)。量化来看,中国市场不仅提供了基准之上的收益表现,同时凭借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资产的低相关性...

Read more

中国服务贸易“双循环”的层次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疫情时代,全球货物贸易的起落固然引人瞩目,但实际上服务贸易亦已开启了双维分化的历史性演进。一方面,由于人员流动停滞、信息流动加速,“跨境交付”、“商业存在”的发展料将领先其他贸易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疫情下高附加值服务的跨境贸易更为稳健,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增长料将长趋势地快于劳动密集型。在这一变局之中,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构建正在为服务贸易提供“双向生长”的变革机遇。其一,传统服务贸易向内生长,激活国内经济循环的需求动力...

Read more

2020下半年全球经济展望:金融市场调整的快与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20年6月中旬,新冠肺炎累计确诊逾830万,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毫无疑问,这场前所未见的疫情已经成为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历史性变量,自大萧条以来发达和新兴经济体或将首次同时陷入衰退。从经济冲击看,全球并不存在疫情孤岛,尽管系统重要性经济体受到冲击的峰值接近尾声,但复工延长疫情的风险和潜在的二次冲击仍难以忽视;从金融冲击看,疫情带来的情绪和盈利“双杀”有时差之分,发达市场驱动着全球性情绪起落的β,而新兴市场分化加剧的疫情干预效果影响着相对波动的&alpha...

Read more

2020下半年经济展望:复苏的虚与实


   “成败在于虚实,不在于众寡。”2020年,百年一遇的疫情冲击,碰上历史罕见的超常规政策浪潮,推动全球经济金融驶入虚实相生的未知水域。在这一水域中,唯有明辨“虚”“实”,才能理清中国经济金融的位置、前景与价值。从全球看中国,全球复苏的期待为“虚”,外需缓慢的修复为“实”。下半年全球经济难以涅槃重生,既会延缓中国出口反弹,亦将体现中国经济的相对韧性。从政策看中国,政策刺激的幻想为“虚”,工具创新的效力为“实”。...

Read more

数字经济的燎原之火


  金融科技在数字时代应运而生,它是数字经济的一条分支,却贯穿了数字经济的始终。辨清数字经济的全貌,对于把握金融科技的核心功能与发展趋势大有裨益。自2017年被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便具有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数字经济,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数字经济起初只是由生活生产的每一个切实细节衍生而成,最终却贯穿了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全过程。数字经济的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关键在于它衡量出人的创造力、影响力的潜在价值,并以...

Read more

展望2020年中国经济:新旧年代间的转换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2020年,既是本世纪20年代的肇基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新旧年代的转换之年。而年代之变,不仅蕴含经济主脉的革故鼎新,更将催动投资格局的别开生面。

  展望2020年,一方面,“高增速”年代余音渐远,经济增长趋于平淡而平稳。钝化的库存周期与韧化的地产周期形成对冲,加之政策周期的历史性蜕变,中国经济的年度增速预计将略有下降,季度增速或将走出“缓V型”路径。

  另一方面,“高增质”年代序章初开,经济增质孕育“民富”与“国...

Read more

“四维空间”中的MLF降息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19年11月5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将1年期MLF操作的利率从3.3%下调至3.25%。这次降息,既在意料之外,与通胀压力下的市场共识相悖;又在情理之中,其触发条件和政策逻辑符合我们10月上旬报告的预测(《降息的四维空间》)。我们认为,此次市场预期与央行行动的背离,验证了利率政策逻辑的两大关键变革。第一,自LPR形成机制改革后,降息空间已经从“一维”变为“四维”。降息空间的大小不可再一概而论,不同维度空间的开闭轮动将决定央行降息结构化的立场、时机和形式。此次央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