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元堰塞湖,我们既要时刻警惕,也需从根本上加以应对,必须谨慎对待美元长期升值论,避免思想上盲从和行动上冒进;同时加强对国际资本多渠道流入和流出的数据采集、统计和预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避免国际经济秩序再度转向霸权结构。
“堰塞湖”这个地理学专有名词最近在财经领域非常流行,主要用来形容中国经济的货币超发和沪深股市的IPO积压。虽然从经济学意义看,“堰塞湖效应”和“堰塞湖现象”属于衍生词汇,并无确切的理论解释,但笔者以为,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可从特征类比切入。按地...
作者文章归档:程实

意大利乱局或致欧债危机再度恶化
意大利大选后形成的政治乱局,看似偶然,但从经济视角审视政治局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欧洲货币一体化推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效应,欧洲内部裂痕不断加深,意大利大选只是这一趋势特征的最新体现而已。所以,即便欧债危机得到阶段性缓解也不会轻易结束。
就像一颗放在桌面上、装有计时器的炸弹,意大利大选如期引爆了国际金融市场,但效果还是大幅超出市场预期。2月26日结果公布的一夜之间,恐慌情绪再起,避险需求重生,风险偏好趋冷,美元指数大涨,股市骤然下行,一度“面朝复苏、春暖花开”的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又遇“倒春寒”。
意大利大选重创...
美国重燃增长发动机的长期挑战
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了2013年国情咨文演讲,在这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一系列美国关键问题的演讲中,奥巴马格外强调了提振经济作为长期目标的核心地位:“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是——重燃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尽管2012年岁末的财政悬崖风险尚未完全散去,但美国经济基本面情况依旧健康:家庭消费有序恢复,房市投资触底反弹,失业状况趋向改善。一系列短期积极因素和长期有利风向都为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内的经济复苏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居安思危,从风险视角审视,长期内美国经济依旧面临五重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长期挑战,维护美...
美国经济的长期挑战
2013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正式开启了他领导美国的第二个任期。对于奥巴马第一个任期的经济表现,市场评价可谓毁誉参半:一部分人认为,奥巴马在刺激经济增长、巩固财政状况和改善微观福利等方面的表现都乏善可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奥巴马成功地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其功绩并未全然显现于经济数据之中。无论如何,在经历2008-2011年连续三年的危机蛰伏之后,美国经济在2012年却呈现出“周期性领跑”的相对强势。尽管2012-2013年岁末年初财政悬崖、债务触顶等一系列尾部风险集中爆发,但美国经济基本面情况依旧健康:家庭消费有序恢...
美国经济又要衰退了吗
[ 从各方面分析,美国经济温和复苏趋势并未根本扭转,美国再陷衰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出乎市场意料的-0.1%依旧敲响了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警钟 ]
“观人要观大节、略小故”,观人如是,观察美国经济也是这样。
1月30日晚,美国公布了核心经济数据,数据一出,市场哗然:2012年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仅为-0.1%,不仅远低于上季度的3.1%、1947~2012年历史平均的3.23%,甚至还低于2008~2012年危机阶段季均的0.525%,并成为2009年三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而根据彭博统计,数据公布前市场预期中值为1%,实际经济表...
评判中国债务风险的切入点在哪里
只关注偿债风险而忽视流动性风险,可能影响对中国爆发债务危机可能性的全面认识。从偿债风险看,中国爆发债务危机可能性不大;从流动性风险看,只要不断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体系的规范度、透明度和稳定性,就有能力将债务危机挡在门外。
欧洲近期出现了不少积极迹象:边缘国家国债收益率下行,主权CDS息差大降,欧元持续走强,股市普遍回暖,除了实体经济没有起色,债务危机在欧洲的演化似已行至转折点。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本周已明确表示:“最黑暗的一片阴云已经飘过欧元区上空”。欧债危机是阶段性缓和还是彻底终结?大可深究。无论答案如何,债务危机并不会...
为什么中国通胀堪忧
笔者以为,对2013年全球通胀压力结构不对称性缺乏警醒,可能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风险之一。
2013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中国经济的各项重头数据,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触底反弹,物价形势也在发生转变,虽然2012年全年CPI同比增幅仅为2.6%,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但从时序看,2012年12月,中国CPI同比增幅为2.5%,连续第二个月反弹,增幅较11月上升0.5个百分点。
对于物价形势的未来演化,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从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方面分析,从翘尾效应、春节错位、食品价格、国际油价等要素切入,中国通胀虽有上行压力,整体风险并不大。但...
欧债危机已经结束了吗
1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环球经济评论版刊登了单景辉和徐以升的文章《欧债危机已经结束》(下称《结束》)。相比“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欧债危机暂时缓解”的主流研判,《结束》一文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将主权债务危机已经结束这一观点明晰化”。
在笔者看来,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更是有益的尝试。结论本身是否正确也许并不重要,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结束》一文旗帜鲜明地向市场人士提示了易被忽视的事实,并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讨有关欧债危机演化的新问题。
毫无疑问,就欧债危机的演化而言,2012年年末以来,一系列积极迹象集中...
欧洲经济裂痕渐深难以摆脱衰退阴霾
欧洲经济真正的危险在于,因为现实太糟糕,一定程度上让市场放松了对未来更糟糕的警惕;市场将太多目光聚集于欧债危机自身的演化,多少忽视了欧洲实体经济的潜在恶化。而从具有国别广度、时间深度的基本面数据着手分析,欧洲经济短期和长期均风险林立、险象环生。
2012年,欧洲经济再现衰退。据IMF预测,欧元区和欧盟经济恐将收缩0.41%和0.21%,200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但展望2013年,许多市场人士认为,欧洲最坏的时刻已过去,欧债危机在政策救赎下初露见底端倪。从逻辑上看,触底之后,反弹似乎势在必行。笔者以为,欧洲经济雨过天晴,更像是一种美丽的愿景。看好欧洲的两方面原因均值得质疑:一...
对美国财政悬崖的三种误解
岁末年初,远观美国,政治博弈、自然灾害、社会事件、企业兴衰掺杂在一起,财政悬崖风声鹤唳,飓风桑迪影响深远,大选冲击尤有余波,苹果股价一跌再跌,而QE3s又意外面世。
12月12日的美联储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出乎市场预料,也引发了市场的三重疑问:首先,短期内,货币与财政并无明显关联,如此急不可耐的货币政策举动对于避免财政悬崖而言,岂不是头痛医脚?其次,中期内,在前两轮2.3万亿美元QE的影响业已沉淀的背景下,成本高昂、恐将美联储资产规模推高至4万亿美元的QE3s对于刺激经济增长而言,岂不是不太划算?此外,长期内,势单力孤的货币政策对于缓解多元化冲击岂不是杯水车薪,对于长期债务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