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身处污染严重的城市,自然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本人以前就环境问题写过两篇网络杂谈,今天趁建设和谐社会的东风,把它们整理成一篇文章。] 主要观点: 就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观也应是不断发展的。任何一项决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没有放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皆准的一劳永逸的决策。我们都知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后来违背了它所处的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纠正作用。但是,在发展经济中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只顾经济的片面发展,就会带来相应的恶果。……
作者文章归档:潘发勤

优质的师范教育何处寻?关于师范教育的争议
目前,综合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尝试办师范教育;另一方面,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看齐,试图提高自己学术竞争力。这是师范教育的幸事还是不幸?说它是幸事,是因为教师教育又多了一些途径,综合大学的学生又多了一些选择;说它是不幸,是因为一些综合大学里的师范教育及其相应的教育学科不是强势学科,加之教师行业、尤其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还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参见:关注中小学教师流失:进城、转行、东南飞 ;教师为何要想方设法进入城市重点学校;为什么到今天还有许多中小学教师想转行?),所以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品行优秀的学生很难进入师范教育的渠道,甚至在某些学校反倒成了因成绩太差、选不到其他“好...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要思考效率和效益、节约与创造性培养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将有利于辩证地认识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出自经济的考虑使教育发展陷入矛盾状态 作者 潘发勤 随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业界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迫切需要教育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新的教育学,需要小班额、活动教学、照顾个别差异,这要花费许多资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大班额、...
当人们把大学教育当作投资而没有回报的时候
文化冲突需要跨文化对话
据新华社北京
在过去的十几年,有关西方和伊斯兰社会的关系的争论在两个对立的论题下展开:一些人认为是文明的冲突,主要指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根本冲突;而另一些人则呼吁文化之间的对话。
中国有句俗语,“冤家易结不易解”“怨...
我们发展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共中央于
 ...
“训有方”,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从学术资本主义观点看象牙塔内的贫富教师
近来,因一北大副教授哭穷,引发一些媒体对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注,更进一步,《中国青年报》发文,开始关注大学教师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也比较关注,近几年在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时接触到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学术资本主义”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其中自然涉及到学科差异和教师的收入差异。我们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动不动拿大帽子(如“学术资本主义”之类)来吓唬人,但其伴随的问题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即当大学及其教师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发展、对大学师生、对学术本身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西方院校教...
外媒: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引来嘲讽
[我同意部分网友的看法:关于向马其顿捐校车事件,你可以不捐,也可以换个时间捐,还可以捐了不说。因为校车正深深刺痛着全体国民的心。可是,你偏偏就在这时捐,捐了还说。你真的没拿国民的感受当回事!]
从英国BBC广播中听到“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引来嘲笑”,上网查阅外媒的相关报道。现译两则:
(美联社) - 中国向小小的马其顿捐赠校车引起网民的嘲笑,网民认为,在本月初甘肃校车惨剧致死19名幼儿后进行这样的捐赠似乎考虑欠周。
星期五在马其顿的中国大使馆的网站上一则消息说说,中国捐赠了数目不详的校车,以帮助这一欧洲小国的经济和...
辑录:美国校车与中国校车
美国校车: 100多年前,最早的校车在美国出现 20世纪初,社区必须为儿童免费提供校车,被写入美国义务教育法案 1939年,美国法律规定,校车必须漆成黄色。 从此,醒目的黄色成为美国校车最鲜明的特征。 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每年行驶44亿英里。 现在,每天乘坐校车的美国中小学生占到一半以上。 校车,已经成为美国义务教育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