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新政策规定: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时“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这种“一视同仁”的费用,相对于民工微薄的收入还显得过高,所以期望民工子女可以轻易进入公办学校读书还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至少在目前,在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无法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没有大量的“民工学校”,要想解决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还是不现实的。
虽然公办学校的教学、师资和环境都远好于“民工学校”,但我们在还不能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的时候,显然不能忽视人们基于自身经济条件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当然...
作者文章归档:高泽金

解决公交车站秩序需要一整套措施
武汉公交和城管部门近日出台举措,规定:公交车未到站牌不得开门上下乘客、一站以内只有排在前面的3辆公交车才可以开门上下乘客。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它是在总结以往公交车站秩序混乱的基础上作出的整改措施。以前,公交车未进站前远远打开车门,以便多上乘客、增加客源,从而增加收入。如此一来,乘客便获得了这样的经验:为了早点上车争到一个好位置,他们会逐渐在远离站台的地方等车。从此车子的停靠离站台越来越远,公交车站也日渐混乱。
但是,公交车站乱停的情况缓解了,但其他大量的问题却出现了。
首先是公交车站的堵车现象更加严重了。造成目前拥堵现象的还有...
不能完全否定GDP
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并不是不要经济的高增长,一定时期的高增长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
1、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一段较长时期内的高增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首先实现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这离不开一定时期的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2、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要解决统一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任何外国势力无力插手两岸事务;其次是只有我们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我们对台湾经济的吸引力才会进一步增强、两岸经济的融合程度才能进一步提高。
3、三农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三农问题的解...
我们不需要这么多证件
用一句“证件满天飞”来形容今日社会一点也不过分。什么毕业证、务工证、职称证、暂住证等等。最近还出了一种证让人不知所以:湖北省新近出台规定,要求所有就业者都要办理《就业证》。据说办理这个就业证的目的是要完善全省的就业登记制度,一个《就业证》在手可以集就业、失业救助、再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险等等功能于一身。
若真是能起到如此效用,那倒真是个大好事。怕只怕劳动者只是花钱花时间多领了一个证件而已,什么《务工许可证》、《再就业优惠证》等等照发不误,劳动者的权益非但没有保障,反而多增添了一分负担。
社会需要这么多证件吗?我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如此多...
瞒报现象的根源是畸形政绩观
当官者普遍的心态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即是有功”,这是畸形的政绩观的主要形式之一。
既然“无过即是有功”,那如果有过呢?麻烦可就大了。对下好说,晓之以情,动之以利,再不然就恐吓一下,反正这些小老百姓不能决定我的仕途,我却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谅他谁也翻不出大浪来。对上,就不太容易了,如果长官没有与我拴到一条绳上,他知道我的领地里出了事故,甚至出了大事故,那我的乌纱可就难保了。如果再由不作为追究到我以往的斑斑劣迹,结果就更可怕了。权衡利弊之后,瞒报事故成了必然选择,“大事报小、小事瞒报...
韵味深长话“过早”
从上大学时算起,我已在武汉生活了7年,其间对武汉的大街小巷、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我都十分关心,自认有着一个武汉市民的责任感。但另一方面,我至今不会说武汉话,有时听起来还不完全懂。还有一件事说起来羞愧,虽然在武汉生活了这么多年,但由于生活习惯,我至今无法像武汉人那样享受武汉丰富的早点。看着武汉人香喷喷地吃着马路边上堆得像小山的热干面,我只有羡慕的份。
在这里,我想说说对武汉人过早的印象。
仅仅是“过早”这说法,就极有特色。在别的地方,熟人见面打招呼都说“吃了吗”,而武汉人一大早见面就问“过早了吗&...
桥:武汉人的梦与痛
湖北日报
武汉被称作江城,以其两江横过城区并在此交汇而得名。因为这一特殊景观,武汉与桥也变得密不可分。三镇交通,离不开桥的承启,三镇经济,也因桥融为一体。正因如此,武汉的大桥之多,几乎可以赛过世上任何一个城市。武汉目前已建成的长江大桥有4座,在建的有1座,汉江上也已有7座大桥通车。即使有这么多的桥联通两江四岸,但给人的感觉仍是及其拥挤。桥面每天都是塞车最严重的地区,桥面路况也便成了电台交通信息关注的焦点。
桥对于武汉人来说有着太多的骄傲。第一座长江大桥落户武汉,被光荣地称作“武汉长江大桥”。武汉人干脆就称作R...
从郑州“馒头办”到“个人信息办”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工作在近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法起草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中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周汉华教授近日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政府会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个人信息保护办公室,并设信息专员,以切实保护个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京华时报2005年4月18日)。
通过立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这是权力机关的职责,也符合居民的期待,但为了保护某一项权利而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我们不怀疑设立这样的一个办公室的初衷,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个“办公室”可能非...
农妇“以身试药”谁之过
看了这则新闻,我没能有作者文中所含的的那种好笑的心情,只感到这是一个发人深省但绝不孤立的事件。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农药这种东西是随便喝不得的。以身试药者要么存心寻短,要么就是愚昧至极,该报道中的农妇显然是属于后者的。从表面看,为农妇之死负责的只能是死者本人,可事实是否如此呢?
其实,事件的导火索是以往的农药都“杀不死虫子”。农药杀不死害虫原因无非有二:一...
?xml:namespace>电力困境与经济学的尴尬
似乎注定了今年又要是一个难熬的夏天。远在热天开始之前,各地都已开始吵着能源紧张的问题,甚至算出了本地的电力缺口是多少多少等等。这不,真正的热天还没到,武汉拉闸限电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许多回,搞的市民不禁心里惶惶。
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用电缺口呢?不懂经济学的也知道这是电力供不应求所造成的。无论是有形的商品还是无形的劳务,供需缺口都可以用价格来调节。现在不是吵着电力不足吗?所谓“不足”不就是因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你需要用电而我没有更多的电力供给吗?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么我增加电力的供给、要么就减少你的需求,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