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本角度看农民生计
多年以来,我认为中国的增长率,实质上是比政府统计的为高,高相当多。昔日的个体户的生计急升,政府无从估计,而今天月薪千六以下不用报税,加上打散工的无数,估计也...
作者文章归档:张五常
写这系列文章,起于三个月前发表了《经济学的缺环》,读者投诉不明白,要澄清一下。动笔后,我想到答应了高斯用英语写一篇题为《The Economic System of China》的长文,为他明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中国改革研讨会议」作为主题文稿,恐怕宝刀老矣,要操练一下,于是借题发挥,把自己二十八年来从中国的经改发展得到的关于制度或合约安排的启发,来一次「沙场秋点兵」。这系列写到中途,同学周燕到冰岛参加新制度经济学会的年会,给我长途电话,说了些听到的论点,不苟同,于是藉此系列发点牢骚,顺便表演一下。
经过多年的争取,对自己的玩意成果来一次沙场秋点兵,是人之常情。这样做不限于经济学,而为...
说交易费用庞大不夸张,而像香港今天那样以金融及商业为主的经济,赚取交易费用是国民收入的大部分可以肯定。因为有交易费用而赚取收入,商业经济最高,工业次之,农业再次之。这些是普通常识,不用调查了。
我曾经指出多个行业的存在起于有交易费用,希望唤醒行内朋友或同学的注意,然而,从经济科学的角度衡量,交易费用的重要性可不是因为这些费用占了国民收入的一个可观或甚至庞大的百分比——绝对不是。我因此认为诺斯等人——包括不少搞新制度经济学的——花上心血去估计交易费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没有什么意思:怎样看也是二等的学问了。重要的是...
前文提及,解释个别合约安排,指出某些交易费用的转变就足够,但分析制度的整体,把交易或社会费用的整体放进去,要过三道难关。前文分析过首两道,这里转谈第三道,最困难的。困难的起因,是经济学要遵守在局限下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这个武断假设,任何情况不能反复。稍有差池,或时守时不守,推理逻辑立刻发神经,假说不可能被推翻,于是无从验证。
假设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交易费用是一种局限,是制度或合约安排的成本。从套套逻辑的角度看,任何安排,这些费用一定是最低的。史密斯的思维说,人的自私会带来改进生计的安排,虽然没有明确地考虑交易费用,但确是白纸黑字地这样写过。问题是,我们怎可以解释昔日中国的人民公社的...
这系列文章看来真的不易读,尽管我务求浅白,叫苦的读者无数。不湛深,但复杂。让我停一下,重复几句以前说过的。
交易费用有多方面,首先的困难是好些时我们无从分开不同的交易费用。边际的转变可以分,但不可以把总费用的不同类别切开来。解释现象只要求边际分得开,知道其转变,用不着一项一项地切开来的。这是传统的、一起产出几种产品不能瓜分总成本的老话题,解释行为只要知道边际的转变就足够。
因为不能瓜分不同的交易费用,三十三年前我被迫而提出广义性的、应该称为制度费用的交易费用。这是说,我是逼着要把一人世界不存在的所有费用或成本算进交易(制度)费用之内,而一人世界是没有经济制度的。这广义的交易费用观高斯...
两个月前发表了《经济学的缺环》后,写了五期从合约安排的角度再解释,要给同学们打个基础,然后转到复杂的层面去。不是由浅入深,而是由简单转向复杂。处理湛深的学问我可以势如破竹,视若等闲,但复杂的学问想到就头痛。无奈世界上真的有复杂的一面,怎样简化也是一连串的交叉。对复杂有恐惧感的同学不读下去算了。
前文提到的座位票价、捆绑销售等现象,以交易费用作解释,看似湛深,或巧妙,其实是雕虫小技,只要灵机一触,答案信手拈来。熟能生巧,经过数十年的操作,这类课本一般不染指的有趣现象,我可以一天处理一两个。容易,因为简单。有解释力的经济学来来去去都是一条需求定律,一些局限转变,没有其它。前者的阐释与变...
量度是排列,通常用数字加上定名;精确性不是以数字的大小衡量,而是观察者对排列的认同。数学用的数字,不需要有内容,定名一般不需要。为了要知所指,或要有内容,数字的定名不可或缺。这是实证科学需要的,可惜有时从事者不同意定名的内容。另一方面,量度一定是排列,但不一定要用数字。
实证科学,有解释力的,要通过验证那一关。验证要靠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或行为,或起码原则上可以观察到,然后排列高下,或先后,或大小。不一定要用数字──皆量度也:验证要求的是起码有两点,或两个不同情况。点数太多,数字无限,采用数字就来得方便了。两点又两点又两点地推下去,也是无限,是经济解释的一种比较容易处理的方法,说服力也...
以理论解释现象或行为,我不怕湛深,却怕复杂,非常怕。湛深的理论,不管深到哪里,只要逻辑对,总有办法说得够浅白。事实上,自己的经验,不能浅化的深理论,一定错。复杂是另一回事。处理复杂问题是要简化的。简化要用假设来减少或删除,但哪些要删减,哪些要保留,不仅头痛,而一旦选错了,整个分析加不起来。
经济思想史上,天才最高应该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李嘉图。此君处理的经济模式庞大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复杂之极。李氏的简化本领令人拜服。可惜的是,今天不少学者认为,除了比较优势定律,李嘉图没有对过一处——我可不这样看,认为他的租值差别(differential rent)理论,在...
还是回到土地使用的例子去吧。
传统的经济分析,着重于土地,以农业为主,土地与劳力是两种主要的生产要素。古典学派着重于租值与工资的厘定,是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的起点。到了新古典学派,有数学的协助,边际产出下降定律容易处理,资源使用有了均衡点。再跟着是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的分析大行其道。于今回顾,英国的P. Wicksteed应该是此函数的开山鼻祖。
我很少用生产函数,有时避之则吉。这使不少后生小子以为我这个老人家不懂。其实我是懂的,曾经非常懂。一九六八在芝大,R. Fogel正在写他后来获诺贝尔奖的《Time on the Cross》,分析美国黑奴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