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罗振宇

1973年1月生.安徽芜湖人。90级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本科,94级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04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历任CCTV:《商务电视》、《经济与法》、《对话》制片人:担任《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主持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
2012年,与申音打造脱口秀《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口号是“有种、有料、有趣”,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推崇自由主义与互联网思维。

越不靠谱,越容易成功


一、一家奇怪的巴西公司

 

十几年前,巴西有一家企业,老板叫塞姆勒。他说巴西通胀率已经到了百分之百了,在这个国家做商人,就像地震的时候骑在一头暴怒的公牛上,真正可怕的不是公牛的颠簸,而是地震。

 

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环境太不稳定了,企业简直没法干下去,他就不想干了。

 

可是一旦他不干了,工厂的工人怎么办?

 

工人代表就找他谈判,说:“这样吧,我们主动要求降低工资,但是你得答应两个条件。第一,以后工厂如果挣钱了,我们的分红能不能增加点儿?”

 

塞姆勒说这个可以,反正现在什么都没有,以后万一挣...

Read more

最坏的民主走向何处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一场战争。

这是一场穿越了2000年的战争。从它在公元前431年爆发,一直到今天,2400多年里它被人们一遍遍反复研究。神奇的是,它的价值却历久而弥新。

它被认为是西方政治史和战争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它是读懂民主、读懂西方文明、读懂国际关系、读懂大国崛起的一门必修课。

中国人对它非常陌生,但我相信,现在是时候认真思考它了。

在大国崛起之路上,从盛世走向反面到底有多远?

古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留给了人类许多的惨痛教训。
 

西方文明的第一个转折点

故事要从大家熟悉的斯巴达300勇士,和马拉松战役讲起。

在那场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在斯巴达和雅典...

Read more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


这次给大家推荐的是史钧先生的大作——《一本书读懂进化论》。

 

进化论是个什么鬼?

 

人是猴子变的?

 

OK,我信了还不行吗?具体的细节论证,让学者们去做吧。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了解这个结论,也就够了。

 

这个糊涂认识,差点让我和一个精彩的世界擦肩而过。

 

妙趣横生的进化论

 

说起我和进化论的结缘,要感谢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感谢他写了那本《阅读生物学札记》。

 

记得当年郑老师仅用两句话就唤起了我强烈的知识饥渴:

 

&l...

Read more

只有现代化才能解决雾霾问题


摘自《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很多后进民族、后发现代化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思潮,索尔仁尼琴、甘地,包括我们说的环保主义分子,他们都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现代化真的这么不好吗?尤其是这些“道德高级之士”告诉我们,现代化很糟糕,我们应该听他们的吗?

 

很多中国人都学会了一套东西,叫辩证法。它总会告诉我们,现代化有好有坏。今天我们要为现代化这个“魔鬼”辩护,大声疾呼——现代化远没有你们讲的那么不堪,而前现代化社会也远没有你们幻想的那么...

Read more

为60秒我每天要录十几遍,最长一次7小时


创新就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就行”

 

过去200多年的工业社会给大家制造了一个假象,以为财富的增值或者个人的幸福增值都需要外界给东西给我们,其实这误解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所有的创新就是一个原理,就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就行。一男一女,也可能是两个男的或女的。

 

当他们看对眼之后,最合适的匹配结构,马上人间就是天堂,幸福就立即增值。所以乔布斯讲过一句话,什么叫创新,就是把原来没搁一块的东西搁一块,就创新了。“罗辑思维”就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造浪。然后只要没合作过的,比如小王总(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这么帅的帅哥,...

Read more

电视断想之盛世危言


    小友云集时,问起一事:你们还看电视吗?
    曰:否。
    顿觉老脸无光。
    这种调查方法虽然极不科学,可惜并非“孤证”。记得去年,本频道一帮电视理想远大的兄弟们,搞出了一套真人秀实验片《实习生》。收视率差强人意,而在制片人会上公布观众结构分析时,却搞得满座轰然。这套节目的定位毫无疑问地指向就业、创业中的年轻人,而观众居然以中老年居多。
    满座轰然,继之以满座唏嘘。类似的反讽,据说在新闻频道的收视分析中,也屡屡一见。
&nb...

Read more

嘉言四则


一位师兄传我十六字局中心法:“不卑不亢,埋头业务,尽力平衡,屁股干净”。

呀。这人成精了。

 

王闿运为曾国藩写的挽联说: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徵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据说,这是唯一没有在曾国藩灵前焚化祝告的挽联,因为“过苛”。细琢磨,又何尝不是持平之论?人间功业,想想真是无限,转而又觉无味。

 

一位野狐禅师告诉我,学禅和做生意,在成功的道路上遭遇的几个阶段完全相同,依次是:“精进、布施、忍辱、禅定和般若”。再往后,就是佛陀的“彼岸”了。

“精进”?俺懂,不就是勤奋吗?

“布施...

Read more

我们的“蓝海”在哪里?——品牌栏目的突围思考


 

2005年起,一个全新的名词出现在中国公众的视野中——“蓝海战略”。这是两位美国学者钱金和莫勃涅针对当代企业经营提出的具有突破意义的战略构想。

“蓝海战略”之所以能在全球企业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在这套构想中包含了两点极为诱人的许诺:

1,     企业可以通过对“蓝海”的发现,彻底摆脱在“红海”里令人痛苦的“竞争”;

2,     企业可以通过从“红海”进入“蓝海”,低成本地确保优势。

虽然不是在经营企业,但作为一个电视人,作为一个在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中感受压力的栏目管...

Read more

关于《360度》的感佩与妄言


   《360度》的隆重登场,势必要载入2006年中国电视业的史册。栏目本身暂且不论,问题在于态度。一帮理想主义者,终于又鼓捣出一个创新园地。“活泼泼地”——连古板的理学大师也不会忘了这个词。《360度》绽开在晚八点,背后你会影影绰绰地看到一群人跳起摸高的可爱劲头儿。受此感染,谨以此文拔刀杀入战团。

      不知道这个栏目对自身的期望值有多高?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目标定位?
      第一次看,就有个很强烈的念头:《360度》或许终将替代《新闻联播...

Read more

回去,或在回去的路上


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拍成了电影。从文本到影象,相隔大约十年,说明这事确实不易。在非情色电影中,出现这么多儿童的裸体和下体,在电影史上不知道算不算是首创?孩子们的屁股、擦屁股、排便等等影像如排山倒海,十分震撼。难怪我的一位老师说,电影的主题是要表达儿童的性幻想。如果没看过原作,这个说法应该算是正解。   张元导演,谁也别怪。龙种本来就很难栽培,跳蚤其实也是收获。   这件事让我再一次感慨“对话”之难。   十年前,我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看这本小说,一边赞佩,一边叹气,感慨:“天下才共两斗。王朔一斗,其他人共一斗”。这样的景仰,至今未变。   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王朔为什么成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