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克俭

与共和国同龄,参与过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下乡、改革开放全过程。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下海经商都干过,学的是工程学,喜欢科学学和经济学,在大集团任职近20年财务总监。目睹了马克思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过程。20年前发现了社会经济普遍的二重性现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价值观。

为什么经济学家都庸俗?


说到“庸俗经济学家”这个名词,一般我们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那么,无产阶级是不是也有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无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经济学家都是庸俗的呢?一句话,经济学家都是为政治、为政府服务的。在中国也不例外,经济学家不为政府的政治服务是不现实的。那么什么是政治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目前虽然鼓励发展私有经济,也仅仅是对公有制的补充,不是不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批评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可以,但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学会作无产阶级“庸俗&#...

Read more

物对人的两种属性


物对人具有两种属性,即所属性和被劳动性。世间一切物无不具有对人的所属性,即便是未被人类约定所属的南极,远离地球的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物对人的所属性是物自身所具有的属性。目前,人类已经将地球陆地的绝大部分物约定了所属,除人类已经特别约定有了归属的物以外,其余诸如公海、南极、宇宙万物等共有物归每个人交叉所有,既归你,也归我。一国之内有许多物也具有交叉所有的属性,如公共场所的空气、沿海的海水等。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空气都是共有物,其实不然。一国之内的空气归本国人民共有,外国人不可随意入境享用;家庭居室内空气归家庭成员共有,外人不可擅闯民宅前来呼吸。

物对人的另一种属性,是物被人结合起来进...

Read more

人对物的两种属性


 

这里所指人对物的二种属性是专指经济学中人对物的两种关系。人对物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人对物的所有性,二是人对物的劳动性。当人与属于自己的物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时,表现为人对物的所有性与劳动性的两重性。尽管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物在所有和劳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量与度有很大差别。然而,单就人本身来说,这两种属性是客观的。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人的这两种属性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有生命的人体之中的。当世界上出现第一个原始人的时候,他就具有对物的所有性与劳动性,由于在当时没有公共约定的法律,每个人也都不了解世界有多大,然而人自降生之时起,世界万物就已经属于他所有。在原始社会,每个人...

Read more

所得税里面的学问


 

所得税自古以来是针对私有制的,是调控私有制在国民之间比重的手段。对国有制实施高税率还可以投资返还,实施低税率还可以分红上缴,税率高低是钱在左、右口袋的区别。100%税率无异于全盘国有化,0%税率即全盘私有化。在当代不可走两个极端,相对于社会需求,全盘国有化生产不足,全盘私有化生产过剩,无论不足还是过剩,都是供求失衡乃至经济危机。如何利用好所得税率,平抑失衡和危机是一门学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得税应该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税种,用企业所得税率平衡国有与私有的比重,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率拟制个人所得两极分化。当所得税不是主要税种时,这种调整的作用不大。流转税的主要作用...

Read more

应提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伦


劳动在经济学里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较普遍的理解是耗费劳动力的活动,即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活动。然而,劳动力不等于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们在工作之余从事体育运动、旅游、娱乐活动、家务活动、义务劳动、学习知识等也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但这些活动不属于劳动。那么,什么是耗费劳动力的活动?这种活动有什么特征?我们必须彻底弄清楚,消除对劳动的片面理解。
劳动力是人的宝贵财富之一,这种财富凝结在人体之中;除此之外,人还有另一种财富,那就是个人的财产。人的劳动力是指人在劳动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人的力气,外形、灵活性,动手能力,有何技能、专长、工作经验、学历等。人的个人财产包括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货币...

Read more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二重性思想


经济社会中的二重性现象,不是马克思而是斯密首先发现的。

斯密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叫作交换价值。”

斯密发现二重性现象100多年后,马克思评价说: “亚当·斯密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具有二重性。”(《马恩全集》 26卷第一册第142页)可以说亚当·斯密的二重性思想,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还进一步指出:&l...

Read more

对金融危机的深层剖析


我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国有化导致“需求大于供给”,经济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导致“供给大于需求”,这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了的两个极端社会矛盾。上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当一个社会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相对较少,由于私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对降低劳动成本,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出现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不足的社会矛盾。上世纪中期,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均已证明,当社会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地位,私有经济寥寥无几,甚至绝迹,国有经济效率低下,一方面是社会商品短缺,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国家还要照发工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