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余永定

广东台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国际金融。198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文章数百篇,专著(含主编、合著)10余部。代表作有《宏观经济分析和中国稳定政策设计》(英文,博士论文,牛津大学图书馆藏)、《西方经济学》(主编和主要执笔人)、《我看世界经济》、《一个学者的思想轨迹》。

中国经济学家错在不会认错


  六年前,我曾对中国经济学界的辩论发过这样的感慨:“在中国,经济学辩论像是一场运动员、裁判和观众一起上阵的‘足球比赛’。混战结束后,留下的只是一堆无人认领的鞋子。”

  中国经济学界存在两个突出的学风问题。

  第一,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中国经济学家,特别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的主流经济学家,通常以根据本部门领导意图,解释、论证即将或已经推出政策为己任。大家都要做正方,结果就没有反方。即便有不同观点,也要把这些观点表达得尽可能圆通。最后又难以被事实检验。时过境迁,留下一笔糊涂账,“今天天气,哈哈哈”。

  第...

Read more

金融只能充当中国经济的第二小提琴手


  金融密集度

  1980年以来全球金融业急剧发展,各项金融指标对GDP(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不断上升。金融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大批本来可以成为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年轻人无论教育背景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都一股脑进入金融行业成为分析师、交易员和银行家。一时间,金融业成为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行业。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颇具神秘色彩的发达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活动自然是艳羡不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也建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善、规模庞大的资本市场。中国一直认为“金融深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目标。中国金融现代化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我以为,特纳(编者...

Read more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大杂烩


  吴敬琏教授最近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学界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在实际的贯彻中也很混乱。所以需要对中央的这个提法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真正形成共识。只有这样,步调才能上下一致,中央的方针才能贯彻下去。

  我完全赞成吴教授的这种看法。令人担心的是:经济学界和媒体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混乱解读,可能既会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改革蓝图的全面落实,又会延误运用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克服通缩、稳定经济增长的战机。

  总供给与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是从需求和供给、长期和短期的不同角度出发分析经...

Read more

外储减少是否造成国民财富损失


  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下降。最近几个月以来又有加快的趋势。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中国过去三十年来通过“双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特别是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这种状况远非理想。作为人均收入世界排名94的国家,中国本不应该积累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购买如此之多的美国国债。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已经积累大量外汇储备。而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财富,财富的积累来之不易。2015年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了5000亿美元。可以想一想,这5000亿美元可以用来进口多少战略物资、高科技资本品和可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的消费品和服务!...

Read more

货币政策应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支持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难题,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破解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局。日前,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先生。

  保住经济增长底线十分必要

  上海证券报:您过去一直强调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为什么最近提出再次引入经济刺激的主张,这种主张与您对当期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什么关系?

  余永定: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很大的通缩压力。结构改革要继续推进,但通过需求管理摆...

Read more

我们该庆幸股市暴跌发生在现在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如果有人问:中国最容易在什么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过早地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中国应该庆幸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年7月而不是在一两年之后。中国也应该庆幸股市暴跌发生在2015年6月-7月,而不是在一两年之后。

  资本项目自由化被许多中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其实,与贸易自由化不同,资本项目自由化从来就不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纷纷反思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理念和实践。资本项目自由化也被请下了经济学神坛。

  为什么一个国家必须要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国...

Read more

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后遗症


  马丁·沃尔夫无疑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媒体人”或“媒体人–经济学家”。世界各国的经济决策者和经济领域从业人员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大概就是翻阅英国《金融时报》,而在浏览过《金融时报》的头版头条之后,他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大概就是要看看马丁在他的专栏中说了些什么。我与马丁相识近20年,他对全球经济的洞察力一直让我深为佩服。他提出的尖锐问题常常迫使我对一些问题重新思考,他的观点始终是我自己观点的重要参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家纷纷著书立说,重构危机爆发过程、分析危机...

Read more

资本项目自由化费思量


  非常感谢感谢大家。很高兴有机会在交大和大家交流,人民币贸易结算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问题,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复杂的问题。我讲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

  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

  先回顾一下,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对于国际化货币这个概念,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其实定义非常简单的,国际化的货币就是在境外可以充当货币的基本职能的国别货币,美元、欧元等等。这些货币可以在美国和欧洲之外,充当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三个,一个是价值手段、计价单位,就是你跟人家谈判,订合同的时候是以哪种货币作为计价单位,这个职能我们在讨论国际化货币问...

Read more

“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转型


我以极大兴趣认真拜读了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邓海清、陈曦博士(编注:以下亦称作者)所著《再造央行》。该书从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出发,深入思考各种金融现象(或乱象)背后的逻辑,通过大量的经济、金融数据的佐证,得出不少具有创见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央行在新常态下的转型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认为,在中国经济由“旧常态”进入“新常态”,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需相应调整。该书归纳了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四个重要变化。第一,五大周期(经济增长周期、通胀周期、地产泡沫周期、外汇占款周期、资金成本周期)的同...

Read more

谨防西方的货币洪水


  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财政恶化和经济疲软一直不见改变的势头。欧洲主权债危机自2010年初爆发以来,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目前世界经济依然笼罩在全球债务危机的阴影之下。世界经济学家对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普遍持非常悲观的态度。西方国家政府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财政、货币政策,试图复苏经济,但收效甚微。西方国家的财政状况仍然在继续恶化。

  黔驴技穷的西方中央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肆无忌惮地滥发钞票的政策,试图以此刺激经济增长,减轻或摆脱债务负担。

  2008年11月美联储首先推出QE1, 购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尔后又购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