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赵晏彪

记者、作家
赵晏彪,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已出版七部专著:《汪海三十年》、《译道与文化》、《雁过皇城根》、《与波光水流对话》、《百名女杰》、《做强做久做自己》、《真水无香》,其中《真水无香》一书出版后部分章节由北京电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曾两次为作家录制专题片。获奖小说《孝顺》1991年被选入中学语文补充教材。
现为北京作协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作协副主席、《民族文学》主任。

个性介绍: 我的“人生三境”——好友者,不以生死易心,嗜书者,不以忙闲作辍,为文者,不以顺逆改志。
本人声明如下:发表在博客里的文章均属本博主原创,还未公开在报刊上发表,若欲转载,请与博主联系。未经同意者,谢绝转载。谢谢。

怎样“熬”过这个寒冬


晏彪按:2009年元旦来临了,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窗户上,当手机短信一个接着一个的报着祝福与平安,心情格外的爽朗。昨天还在忧虑着这个严冬,今天将这份忧虑贴出来,希望我们大家都有一份“知春”的心情,不是缩头冬眠,更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有为的抗争与坚持,严冬一定会过去,春天一定会来临。

2008年的冬天特别冷。

曾经火爆的楼市风光不在,叫卖者众也,购买者寡也;一年一度的洋节如期而至,灯红酒绿的圣诞概念,换来的是寒风孤树(圣诞树在寒冷的北风中无人问津);再看各大高级宾馆门前,昔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今日冷冷清清,把大“礼”小&ldqu...

Read more

创作谈:历史的旋迴碎片


——写在《大登殿》发表的时刻(民族文学)

                          叶广芩

我时常地怀念旧时的北京,那些个困苦、简陋、热闹、温情,让人留恋,也让人一言难以道清。京畿之地文学素材丰富,随手拾来不用修整便是一篇不错的故事,内中的风土人情饱含了北京人的苦辣酸甜,也饱含了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

2...

Read more

叶广芩的好看小说


叶广芩,女,北京人,满族。1968年到陕西插队,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作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采桑子》、《青木川》等。作品《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原载《民族文学》第一期

殿

             叶广芩

 

      宝钏封在昭阳院,代战西宫掌兵权。参王驾来问王安,讲什么正来论什么偏...

Read more

“视听奇观”的梦幻水立方


友人给我三张票,说是在奥运会场馆水立方举行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请我去欣赏。说实在的,身在北京,只是与北京作家采访团在水立方和鸟巢建设之初去过一次,那次采访只是在外边看了看,到了展览厅看了看,没有让我们进去参观,后来开奥运会时我也没机会进去。前不久我们组织了“首届中国民族文学传媒论坛”,也组织大家前往水立方和鸟巢参观,我又因有其他事物在身没有参观成。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吧。今天朋友的票算是给我一个机会,使我有机会走进水立方,一睹其容。

那是个周末,我夫人及弟弟来到水立方。夜景里的水立方和鸟巢的确很美丽。所感叹的是,他的周边太大了,听说森林公园更大,还有一个水系,开奥运...

Read more

医院,没有“严冬”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无论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黑皮肤的人几乎在同一时刻,都感受到了全球金融风暴给他们带来的这场难以避免的“金融严冬”。失业者众也,倒闭者众也,一夜之间从百万富翁到穷光蛋的者,也不乏其人。这场由可爱的美国人引领的全球金融风暴,让企业感受最深,让劳苦大众感受最痛!股市的缩水,对于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在账面上减少了一些数字,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那可是他们的血汗钱,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和后半辈子的依靠。但风暴无情,世态炎凉,谁又能救得了谁呢?不靠神仙皇帝,靠我们自己。

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角落,但...

Read more

文学与摄影的关系


这是一位报社总编出的命题作文,要求文字不多于五十字。虽然遵命而作,也写下了十几个字的话,但还是想把这个题目展开写一写,因为总编先生是约了两部分人写同一个题目。

一部分是作家,另外一部分是摄影家。我作为写家,谈摄影难免捉襟见肘,但摄影与文学的确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目前作家队伍当中已经多人说改行也行,说弃文经摄而好,或者说是双栖,一不留神成为摄影大家了。尤其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叫摄影文学。就是用摄影的形式,加之简单的文字来表现一段故事或者一个内涵,一度也是很爱读者欢迎的。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爱好者们也在成倍地增长,用摄影的方式纪录下当今的世界,...

Read more

文学摄影之我见


这是一位报社总编出的命题作文,要求文字不多于五十字。虽然遵命而作,也写下了十几个字的话,但还是想把这个题目展开写一写,因为总编先生是约了两部分人写同一个题目。

一部分是作家,另外一部分是摄影家。我作为写家,谈摄影难免捉襟见肘,但摄影与文学的确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目前作家队伍当中已经多人说改行也行,说弃文经摄而好,或者说是双栖,一不留神成为摄影大家了。尤其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叫摄影文学。就是用摄影的形式,加之简单的文字来表现一段故事或者一个内涵,一度也是很爱读者欢迎的。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爱好者们也在成倍地增长,用摄影的方式纪录下当今的世界,...

Read more

白洋淀之夏


晏彪按:昨天接到一个电话,他自我介绍说是白洋淀人,姓周,正准备编辑出版《名人笔下的白洋淀》一书,在一本上海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中发现了我的一篇散文“白洋淀之夏”,他通过我的一位朋友,中国文联的潘处长找到我,希望能够将我的这篇散文收录其中。这当然是件好事,周兄人很爽快,不但事先征求作者的意见,并说稿费、样书一个不少。这样的做事态度让人感动,也让人赞赏。其实我的一些文章被一些书籍或是报刊选载后,经常是一个招呼也不打,更不用提稿费了,这样的事常有发生。这位先生能够事先千方百计地寻找作者,这样的态度与行事作风是应该提倡的。现将发表于1997年《人民日报》上的散文&ldqu...

Read more

索普,走好自己的路


下篇:索普,走好自己的路

19941220,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是镇化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天,江苏索普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同样是个里程碑,经省政府批准,授权索普为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索普再次更名为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

“索普”,取意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宋勤华正是这样一位不畏艰险勇向前,大胆走自己路的企业家。索普集团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镇江化工厂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宋勤华以一个企业家的过人胆识描绘了一幅大型化工企业的宏伟蓝图。总投资10亿元的醋酸项目于199815一次试车成功并且...

Read more

索普战略


中篇:人才,企业珍贵财富

早在80年代初期,宋勤华就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说,人是企业的主体,更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人才就是资本和钱财。当时这样的理论是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有些人还提出异议。但宋勤华却坚持已见,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知识型的企业家,自然深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道作用而得不到重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知道重用而且又能用好你才是优秀企业家。”

正是宋勤华这样人才观,大大激发了职工的斗志,人人干劲培增,企业迅速扭亏为盈,尤其他提出的“1124”人才工程更是令人赞叹不绝。

何谓“112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