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征收。
从中国税制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看,将营业税并入增值税应该是大势所趋,可以乐观地预测,营业税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营业税是典型的商税,有人说,中国在周代就已经征收具有营业税性质的赋税了,当然,在那时并未有营业税的名称。严格来说,营业税也应该是舶来品,是从国外引进的税种,它到底来自法国还是德国,则人们的说法还不一致。
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向商人征收厘金,长时间成为中国商人的噩梦。民国建立后,就有人建议采用国外的营业税以取代厘金...
作者文章归档:梁发芾

个性介绍:
避席畏闻文字狱,码字只为稻粱谋 "
晚晴民国时期地方公债的利弊得失
近日,财政部决定四省市进行地方公债的试点,地方债务在争议中上路了。
说起公债,那其实是一种舶来品,古代中国皇帝不可能发债,皇帝无限的权力决定了他可以通过征税解决财政问题;即使征税有困难,高贵的皇帝也不可能向臣民借钱,让臣民反过来当皇帝的债权人。由于古代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没有独立财权,自然不可能有借债的权力了。到了晚清时期,在西方财政思想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下,在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地方坐大的现实面前,满清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开始了公债发行的破冰之旅。
清末新政中,两广总督岑椿萱就以“息借民款”办地方要政为名,向皇帝上奏举借内债...
王安石的高利贷
宋朝王安石改革,听起来轰轰烈烈,但改革主要内容的青苗法与市易法,从本质上说,不过是政府主导的高利贷而已。
市易法起初是从边境贸易发展来的。由于国内商人缺钱,买不起蕃商的物品,影响交易,官府就掏钱将外商的物品买来,交给内商去出售,卖出后将钱还给官府。表面上看,官府是将商品赊销给商人,其实官府是给商人贷款:因为货物卖出后商人还给官府的钱,要多于官府当初购买蕃商货物的货款。官府赚取的就是这个利差。所以说,这是一种贷款,而不是赊销。
在宋朝,金融事业看来还处于很落后的境地。商人经商需要资金,只有到所谓“兼并之家”去借钱,而“兼并之家&r...
民生投入须有民主财政做保障
媒体报道说,针对我国财政收入很高但市民感觉不明显的问题,财政部办公厅表示,主要是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后,仅为美国、德国、英国等的8%左右。
人均财政收入低,固然是一个原因,不过,财政部的解释显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人们对于民生投入高还是低的感觉,并不主要是与国外对比而形成的,主要还是通过与其他方面的投入对比而形成的。人们可能不知道国外民生投入有多高,但是人们看到国内豪华的办公大楼,气派的公务轿车,奢侈的公费宴请,潇洒的出国培训,将这些与破旧的校舍进行对比,自然会得出民生投入不足的结论。这就是说,看一个国家民生投入高低,要看这个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在我国,虽然...
肥胖税能够解决肥胖问题吗?
近日,一种几乎搞笑的税种突然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就是“肥胖税”。从10月1日开始,丹麦开征“肥胖税”,法国也向可口可乐等含糖软饮征收“肥胖税”。报道还说,英国也可能正准备跟进。
征收肥胖税的理由,是为增加人民的健康。据说,针对胖子越来越多的现实,世界卫生组织就鼓励各国“用税收政策和其他财政措施”来促进健康膳食。闻税则喜的各国政府闻此消息,莫不欢欣鼓舞。一些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在激烈争论是不是应该征收肥胖税,在税收方面以实行全民公投著称的瑞士的一个组织还搞了一次公投,居然有大半的人赞...
谨防地方发债权被滥用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浙江省政府今年将发行人民币80亿元(合12.6亿美元)的债券,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这也是中国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试点的一部分。
按照中国的《预算法》规定,省以下政府实行平衡预算,地方财政预算不列赤字。这个规定堵死了地方政府发债的渠道。不过,近些年各地通过一些投资平台不但举债,而且债务水平相当高,等于是规避了《预算法》的规定。既然禁止地方政府发债的法律并不能真正管住地方政府举债的手,倒不如授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将偷偷摸摸的地下举债放到桌面上来,既有利于负责,也有利于监督。
不过,从历史上考察,真正将发债权给予地方政府,运用不好仍然会带来严重的后...
百姓可以奢侈 政府必须节俭
浙江省国税局购买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游艇,受到人们的质疑,也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反问:政府为什么不能买游艇?政府奢侈也能拉动经济,并举出历史上的管子、晏子、范仲淹、陆楫的思想观点为之论证。
中国历史上主流的思想认为官府应该节俭,儒家和墨家都坚持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财政思想史上的主流。但是,强调官府应该奢侈的异端也是有的。《管子》就讲到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奢侈。《管子》说:“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意思是,在社会生产不振的时候,有必要通过侈靡的政府消费行为予以推动。他还说:“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
中国人的税负痛点在哪儿?
福布斯认为中国人的税负痛苦指数为全世界第二,这其实是一件旧闻,但《人民日报》的高调辩解,反而冷饭热炒,引起争议。
所谓税负痛苦指数,显然主要是从主观感受出发进行的分析。而《人民日报》采访的一些所谓专家,以中国的税负不高来证明中国人的税负痛苦指数不高,是在偷换概念,自欺欺人。税负痛苦,自然与税负有关,但税负显然不是决定其高低的唯一因素。有不少因素,都会引起税收的痛苦感受,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造成人们的税负痛感,中国人的税负痛点,到底在什么地方。
不用说,税负痛苦或其痛苦指数首先还是与税负水平有关系。虽然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宏观税负不高,仅有21%,但是,这里使用的是最小...
应警惕财政收入过度增长
财政收入一如既往地喜讯连连。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546.37亿元,同比增长34.3%。全年收入超过10万亿元基本没有悬念。这样的高速增长,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在一定的时期内,政府与居民的财富是一种零和关系,即社会总财富一定的话,分配给政府的多,则留给居民的就一定少,虽然由于转移支付,一部分财政收入也会转化为居民收入,但总的来说,政府和居民共同分割既定的财富蛋糕,其关系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
这些年政府大幅度增收,其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长。以今年上半年来说,财政收入增幅超三成,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仅为13.2%,农村的高一些,为20.4%...
应警惕财政收入的过度增长
财政收入一如既往地喜讯连连。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546.37亿元,同比增长34.3%。对于这样的增长,财政部解释说,是因为清缴4月至6月石油特别收益金所致。其实,如果不看8月份的增幅,看看1~8月的数据,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9%。增幅仍然超三成。
不管怎么说,今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全年收入超过10万亿元基本没有悬念。这样的高速增长,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考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的曲线,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数据表明,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