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汪洪亮

四川某大学教师,关注近代中国和当代民生,试图在保持浓厚学术兴趣的同时,能够保持一种对社会的关切和人间情怀。关注领域:近代文史、边疆研究、大学校史、农民市民化等。创办和主持学术网站:同道中人http://www.tongdaobbs.com/。本站论学文字多为未定稿,凡未公开发表者,概不加注,如有引用者请注明本站地址或与我联系。若有报刊发表本站文章,敬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QQ:83109967。

操哥


  昨天,本科时候的老同学张循,已从复旦博士毕业归来,下半年即在四川大学工作,来我校参加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此人是个做学问的料子,这点在同学中是公认的,大学时大家还在东奔西窜、寻找种种突围可能的时候,他已坚定方向要做学问。记得那时,每至下课,我们都跑出去透气,他端坐在那里,手操一卷诸子著作,脑袋一啄一啄地读下来,偶有那么一两个平常便“操”不离口对他却异常崇拜者也在旁边脑袋跟着啄,我就觉得此小子日后定成大器了。那时也有女子高瞻远瞩,看出其人非池中之物,主动抛出绣球,这小子心如明镜,却假做不知,害人流了不少眼泪,罪过不浅。看不惯的人便不由会“骂&rdqu...

Read more

余杰给北大抹黑了吗?


             
  北大怪才余杰这两年迅速走红,以笔为剑,指东打西,把文坛弄得煞是热闹。他一会要剥著名学者钱穆的皮,一会又要当红作家余秋雨为过去的历史忏悔,颇让那些老先生们人人自危,生怕被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点杀。当然也有许多老先生不以为然,以为像余杰这样还没有学得真本事的初生牛犊,耍的花拳锈腿,自己一出手,就像武林高手一点穴,他就撒手了。

  不管怎么说,余杰总还是一个话题,一种现象。不过这两年余杰的文风有软化的趋势,开始写起了爱情小说...

Read more

我看名人出书


   按:这也是一篇旧稿了,大致应是写于上个世纪末或是世纪之交的那一年。是学校内一小报要求我写一篇杂文。我那时候就是爱写杂文的,有时只顾“语言流畅”,一气呵成,未能过细考虑每句话的可能之意和弦外之音,言语间难免有刻薄和不当之处,或许会导致部分读者的“过度”理解和阐释,这点是需要向同道说明的。  

     大家也看得出,现在我写出的文字,与过去的这些文字已大有不同,也难说这样的变化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除了略为拘谨的学术论文外,即使是一般的千字文,也多是平实...

Read more

我在海南的日子里


  骨子里曾是个浪漫的诗人,喜欢幻想与远足,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享受孤独或在茫茫人海中穿梭肆无忌惮地阅尽人间春色,但后来这一切似乎在我心目中都变得淡然起来,我惊讶地发现了我与诗人的差距,我早已从天上来到人间,变成了彻底的一个俗人,与芸芸众生无异,甚至反叛到了哪里都不想去,就想蜷缩在办公室里或斜躺于床上,或与同道厮混切磋着一些填不饱肚皮穿不暖身子的形而上的东西,或遐思迩想红颜知己暖玉温香举案齐眉诗酒过从暮春出游的形而下的琐碎生活。

  骨子里曾是个浪漫的诗人,喜欢幻想与远足,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享受孤独或在茫茫人海中穿梭肆无忌惮地阅尽人间春色,但后来这一切似乎在我心目中都变得淡然起来...

Read more

学术、思想、人文:同道中人的精神家园


  同道们共同的精神园地同道中人论坛

  (http://www.tongdaobbs.com/)开办至今已是一年半了,在

  知识界、思想界初具影响。从反馈信息来看,同道论坛的品位

  与追求,为观者所赞赏。尽管同道中人论坛仍似冷清,但我们

  不改初衷,相信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必将在广大同道中人心

  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这是我校研究生曾仁欢、许彦在今年

  初对我做的一个访谈,已发在我校研究生杂志《视界21》上。

  现转发于此,以备查览,亦供博友明了我所主持之同道中人的

  苦心孤诣,从而具了解之同情,对我进行更为切实有效的支持
...

Read more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张鸣事件的浅层次思考


  最先看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在我购买的一套光明日报社版《胡适精品集》上,且被编者作为其中一册的标题。从胡适那里,我又知道了这话最初是范仲淹说出来的,其文曰:“灵鸟,灵鸟,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德甚迷,人言遏病!彼希声之凤凰,亦见讥...

Read more

从四川历史看四川人的精神


这是新近出版的“天下四川”书系之一《最应了解的四川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的一节。 

   

      悠悠数千年来,四川在历史长河中绵延流淌走到如今。回望过去的漫漫岁月,在大多数时候,四川可谓是富庶之地,温柔之乡。过去谓之"天府之国",用现在的话说,"成都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四川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一个大盆地,是历代政治家逐鹿中原或收复失地的大后方,使那些流落在此的落魄文人重新焕发神采,使那些失意在此休整的...

Read more

民国时期史学研究中史料尽量扩充现象(漫谈吴虞2:在日记中发现历史之上)


  前曾蒙吐鲁番学专家王启涛先生惠赐一本傅斯年著、雷颐点校的《史学方法导论》一书,虽曾大致翻阅,却一直未曾细读。最近在写以《在日记中发现历史》为题的论文,突然想到傅斯年的史学主张来。

  他提倡:"史学便是史料学",还说,"史学观念的进步,在于由主观的哲学及伦理价值论变做客观的史料学。""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傅斯年强调"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他还说,"...

Read more

两则吴宓日记


近读吴宓日记,感受良多。其人文化上持保守主义立场,一生为学却是西方的文学和学术;其人性格上优柔寡断,行事反复,但为其文化理想却矢志不移。吴宓日记,是近代知识分子价值最高的私人信史。

恰在九一八,我读到了吴宓在日记记载到了关于抗战的态度。有两段言论,有意思,先抄在这里。另外,旁听了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研讨会,陈廷湘教授有篇文章,通过李思纯日记和吴宓日记看那代知识分子在抗战期间的生活样态,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考察。

 

1936年8月8 日《吴宓日记》有这样的记载: 
   “夕7 ──8 独坐气...

Read more

安息吧,我的一颗劳苦功高的牙齿


  一颗陪伴了我近30年的牙齿,昨天脱离了滋养它的肉壤,被拔掉了。在此,谨对这颗牙齿表示深切的哀悼。

  这颗牙齿近30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我吃饱饭喝好汤说好话,竭尽了它一生的心血。它从不偷奸耍猾,从不推脱责任,它尽其职守,既不越位抢权,也不争风吃醋,它甚至从来不出风头,从不争取暴光亮相,它躲在后方,却做着最苦最累的活,有重活,它干了,有硬骨头,它啃了,它太累了,以至于肌体受到极大的损伤。是我对不起它。两年多前,它就病了。它病了,我也心疼过。它也跟着疼,疼得来沾冷水要疼,沾热水也要疼,它羸弱的身体有了裂缝,已无法抵挡一点点热风冷雨的侵袭。我知道它病了,可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