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书进

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政治现代化的政治价值取向分析


    1、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内涵,政治价值取向认为,传统社会政治体制存在极大弊端,表现在权力的过分集中,地方和个人缺乏约束和积极性。转型就是要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由权威主义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2、关于政治现代化的动因,政治价值取向认为,体制转换过程中,利益分化加剧,新的利益群体政治参与的要求越来越高,旧的政治结构和体制不能容纳和推动政治发展,政治合法性受到挑战,政治有效性严重失灵。

   3、关于政治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和方式。作为主体的力量只能一种,或者是体制内的,或者是体...

Read more

政治现代化的特征


1.结构分化。传统政治体系,总是由少数结构负担着许多尚未分化的功能:由一小部分社会集团或个人承担整个体系的一切功能。而现代政治体系则存在着明显的分工趋势,愈现代的政治体系,其结构愈是分化。政治结构分化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结构分化”最初是由阿尔蒙德提出来的。他在1960年发表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中将政治结构分化分为“角色分化”和“次体系自主性”两个方面。角色分化是指在原有结构中,旧有的多功能角色发生变化,变得更加专门化,因而产生出许多新型的、相对专门化的角色,形成新的结构和次体系。次体系自主性,是指这些分...

Read more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从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现代化迅速发展,并且存在一些反复的情况,但总的趋势是政治现代化过程。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政治现代化进程遭受极大的挫折,甚至发生了倒退,存在专制制度的复归。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现代化继续它的历程。这一历程可分为三条线第一条线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它们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共和民主制度,从而加入到政治现代化的行列中来。这就一改过去政治现代化主要限于欧美国家的历史状况,使其真正具有了世界规...

Read more

现代市场经济对政治现代化有决定作用


    (1)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主体的发育和成熟。首先,市场经济导致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造就出具有“独立性”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一切产品、活动、关系都物化了,都变成了交换价值,变成了商品,因而都能同货币相交换,而货币又无差别地同一切相交换。这样,普遍的效应关系和实用关系使用不同的东西都等同起来。人的依赖纽带、血缘纽带、等级差别、种性差别等在事实上都被打破了,从而使束缚人的依赖关系逐步走向瓦解。特别是劳动力的完全商品,使劳动力的持有必须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市场交换,其价值要受供求平衡机制的支配而上下波动...

Read more

几种经典政治现代化观点


1.沃德和拉斯托的政治现代的观点。沃德和拉斯托提出的现代政体的特征:(1)一个有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政府组织体制;(2)这种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一体化;(3)理性的和世俗化的政治决策程序;(4)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数量多,范围广,效率高;(5)人民对本国的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和有效的认同;(6)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体制,虽然他们未必参与决策;(7)政治角色的分配是依据个人的成就而不是依据归属关系;(8)司法制度以世俗化而非个人化为基础。

沃德和拉斯托认为,这些特征是传统政治体所不具备的。这些特征偏重于政府功能、公众服务、社会服务等技术方面,而没有把流行的民主化列为考察变项,...

Read more

从经济的数量值发现民主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



第三次民主浪潮迫使人们重新为经济因素定位。为什么60-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看起来如无根浮萍的民主到80年代初开始生根开花?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突出变化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比政治因素更稳定,比文化因素更活跃。人们可以发现,在经济低度发展的国家,往往是民主化的“盲区”,或仅表现出微弱的民主化冲动;而在经济失败的国家,尽管会发生激烈的政治动乱,但难以启动健康的民主化进程。第三次民主浪潮主要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或中度增长的国家。在50年代,这些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实现民主的最基本的经济前提,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跨过了作为民主必要经济...

Read more

市场经济崔生出民主政治意识形态



    与自然经济或家长制经济的封闭、孤立、自给自足截然不同,商品市场经济显然是一种开放的、交往的、生产者消费者相为依存的和具有无限辐射与扩张趋势的经济类型。它的出现,得以使自然经济中的劳动者破天荒冲破了血缘、乡缘为中心的活动半径,借着商品的交换关系而走向社会交往的新天地。借着商品交换关系进入人们,展示了新的面貌,逐渐脱去其家长制经济中囿于宗教血缘关系的依附身份而获得了经济活动中的独立人格。他是其财产的主人,同时又是利益与风险的承担者,它的决策和劳动投入直接关乎他自己的生死存亡。这是由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决定的,这意味着“人的依赖关系&rdquo...

Read more

小农自然经济决定了封建的政治意识形态


  1.小农自然经济的性质。以中国为例进行说明。自然经济生产 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它是一种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在自然经济下,生产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某社会集团的生活需 要。小农自然经济其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和原料进行生产,生产规模弱小,技术落后;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男性家长为主,以个人劳动为 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自然经济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躬耕不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少有流动,祖辈相袭,年复一年地从事 这种土地劳作,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以吃、穿、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活着&rdq...

Read more

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利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需要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就转化成利益关系了,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共同体。

1)阶级利益。阶级利益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经济地位和所获价值的不同而构成的社会集团的共同利益。阶级利益虽然以个人利益为基础,但它以处于同一经济地位及其所获价值的大致相同为本质。同时,由于阶级利益与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阶级利益往往是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的冲突的根源。

2)民族利益。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必然有其共同的需要和价值判断,构成了民族利益。民...

Read more

利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是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核心


1.利益的共同性与政治关系的形成。(1)利益共同性的含义。利益的共同性是指各利益主体之间具有相同的利益指向。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利益等等。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或子群体利益的相同之处,构成了共同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2)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而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人们的需要通过这些社会关系而转化为人们的利益,同时,人们的利益也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由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人们在社会中满足和实现自己利益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显然,这其中经济关系和物质生产是实现人们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