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利益就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过程,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
1.人是利益的主体。我们翻开世界文明史就会知道,在人类社会中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人本身,不论是人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还是处理本身之间的社会关系,莫不如此。(1)它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是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把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放在与利益的相互地位和作用上,说人是利益的主体,就是说在人和利益之间,人是主导和主动的方面,人是利益的决定者、承担者、享有者、当事者,而利益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这也就从客观上回答了人是...作者文章归档:李书进

欲望是人类创造性的原动力
欲望推动着社会前进,欲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没有车的时代,人们希望能有一种代步的工具,之后出现了马车、自行车、汽车……在没有水的地方,人们渴望有水,之后人们开始贮存雨水、挖井、开河引水……这一切都是欲望的力量在推动着,欲望是人类行为的生存力量,它是人们获得成功、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1.欲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欲望推动着社会前进,欲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没有车的时代,人们希望能有一种代步的工具,之后出现了马车、自行车、汽车……在没有水的地方,人们渴望有水,之后人...
欲望的涵义
1.欲望的概念。所谓欲望是指人们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1)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人的物质存在是自然的,其需求冲动也就是与生俱来的。与人这一物质本体的需求天性联在一起的是欲望本能,它与人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的永恒紧张与矛盾状况,使人一直处于焦虑之中。在所处和感觉到的具体社会环境中,人总是要竭尽全能去谋求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不用谁去教,就会一个劲地寻找母亲的乳房。少年时期,寻求玩具、连环画。到了青年时期就会去寻找美丽的恋人。人到中年,不少人就追求起金钱、地位。人即使在弥留之际,也会追求进入极乐世界、天堂。这一点既能使我们在面对人类社会进程中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功德与...
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与经济增长-经济功能3
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旧的意识形态进行相应的及时更新或者旧的意识形态被彻底抛弃,崭新的意识形态出现。这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变革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改良;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革命更替。这里着重讨论前一种变革方式。
(1)自上而下的变革。这是意识形态最典型的自我更新方式。它通常是由控制统治权的团体成员通过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改革,然后使改革影响扩展到民间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整个团体中意识形态的全面转变。日本的明治维新、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就是典型的成功范例。这种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包括:存在外来的强大威胁,使整个团体的生存发生危机;统治阶层成员能够认识到这种危机带来的影响并且有能力提出改革...
政治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
政治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
马克思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就指出了意识形态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基督教在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强调以及儒教对东方经济阻碍的论述,实际上也是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种肯定。
1、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在现实世界中,并非现在的每一种意识形态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的意识形态阻碍着经济增长。那么,是否就此断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种促进经济增长,另一种阻碍经济增长?一方面,先进的意识形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任何一种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的经济功-1
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
在社会经济过程中,任何个人、团体的目标首先是保护自己的既有利益,其次是实现既有利益的增长。
(1)论证团体集体的合理性。在经济生活中,任何团体采取的集体行动都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是受其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支配的。意识形态的论证功能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对团体成员来说,使之确信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步骤和做法是合理的、正义的、应该的,由此实现团体内部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对其他团体以至整个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使特定团体的行为披上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外衣,证明其行动的目标和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其他团体的抵触和敌对,尽量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一种意...
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早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意识形态就被政治化了。这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作为革命口号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资产阶级用来鼓动民众,同封建阶级做斗争的有力工具。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变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开始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
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与统治权的结合过程。虽然“国家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恩格斯语),但直到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之后,特别是资产阶级国家出现之...
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1)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的。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都是为了维护或变革现存的政治制度。(2)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因不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行为就不会为社会所接受。“一个试图逃避意识形态教化的人只可能是自然存在物,而不可能是社会存在物,也就是说,接受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正是人们在任何特定的社会中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前提1。
2.阶级性。政治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内容
接受过黑格尔学派的训练,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创造出了一套非常复杂的意识形态,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经济学理论、社会阶级理论和历史理论。
(1)经济学。在经济学中,马克思强调的是“剩余价值”,我们也可以称为“利润”。工人生产出产品,但是只得到其产品价值的很小一部分。资本家提取剩余的部分,即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这还不是不公平的全部,更严重的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工人的劳动所得只是他们生产的一小部分,却又不可能脱离市场而购买所需商品。资本主义体系给市场带来丰裕的商品,可是人口的绝大多数,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工业劳动阶级),无法负担它们。慢慢...
现当代政治意识形态
现当代政治意识形态
1.共产主义。20世纪80年代,共产主义世界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焦虑。东欧、苏联不再相信它。在非共产主义世界,几个西欧共产主义政党拥护“欧洲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曾经被认为正走向崩溃或至少面临着严重困境,但它在美国、西欧、太平洋沿岸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却得到复兴。社会主义领导人发现,自己国家的生活标准并未得到提高,他们试图改革原有的体制。许多共产主义领导人承认,他们的经济过于僵硬、集中,拯救的药方在于减少国家控制,让自由企业承担更多的任务。1989年,东欧共产主义政权解体。苏联的局势迅速变化。一个部分自由的议会经选举产生,大幅度经济改革的结果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