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信仰“欧美化”
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有着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但他的思想并非一味抄袭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而是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思想、西方自由民主意识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期间政治上并没有真正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是冻结“宪法”,实行封建的独裁专制统治。台湾人的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形同虚设、地方自治未能落实、权力主要掌握在没有正当民意基础的“外省官僚集团”阶层身上,实际...
作者文章归档:李书进
(一)政治信仰“欧美化”
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有着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但他的思想并非一味抄袭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而是兼收并蓄了社会主义思想、西方自由民主意识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期间政治上并没有真正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是冻结“宪法”,实行封建的独裁专制统治。台湾人的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形同虚设、地方自治未能落实、权力主要掌握在没有正当民意基础的“外省官僚集团”阶层身上,实际...
由集体的政治文化转向集体的政治文化与个体政治文化之间调适
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家、民族、集体至上观念占主流,个人根本没有应有的合法地位。将集体权益全置于个人权益之上,割裂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压抑了个人参与政治的主动性,窒息了个人首创精神,忽视个人某些最基本的、不可让渡的权利,成为生成子民—臣民型政治人格和政治依附心理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开始对这种政治价值取向进行调整,力图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将之统一起来。主流政治文化仍侧重强调集体主义,一方面,“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
主流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缺失与重建
人们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大面积塌陷,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改革开放后,中共纠正了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条式曲解,重新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力图消弥政治信仰危机,重建政治信仰。这对新时期政治发展、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起了重要的支撑和导控作用。
中国的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要回应更深层次的现代化挑战,必须有一个世俗化的转型过程。但在现实世俗化过程中作为主流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依托的社会政治建制受到世俗化大潮的巨大冲击。所以,在中国社会的世俗化转型中,如果主流政治文化还是以过去革命年代的政治信仰来引导和教育公民,就会与公民在世俗化社会的那种希望社会公正、平...
由盲目依附型的政治文化转向独立自主型的政治文化。
原有政治全能社会体制造就了依附型人格,这严重地阻碍政治社会改革与发展,必须消除。随着社会的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深入,政治人格开始从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政治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比如见于报端的“民告官”等事例逐渐增多。因为市场经济能培育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自由精神、宽容精神、平等观念、妥协思维。这些意识和精神必然要渗透到政治领域形成独立政治人格和新型政治文化。
应该看到,无论是从各层官员还是普公民讲,依附型依然是中国人政治人格的主要特点之一。二十多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首先主要...
由情绪化的政治文化逐步转向理性化的政治文化
1.情绪化的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表明,中国公民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但在80年代,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某些知识精英,实际上都没有真正从理性化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政治民主、自由、人权及其中国具体的实际国情,就盲目地把抽象形态的政治民主等理论概念作为一种济世良方用来医治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痼疾了。这种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的情绪化主要表现为情绪化的“左”的教条和西化的教条以及民族主义。
改革开放前长期的文化专制、改革开放后经济政治体转型过程中官僚腐败的泛滥、中西政治文化强烈的反差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与焦虑感、西方政治方...
封闭型的政治文化转向开放型的政治文化
1.从政治文化多元性讲,改革开放前绝对一元化政治文化结构,被曲解了的毛泽东理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整个政治文化体系中拥有绝对至上不容置疑的地位,成为对内凝聚、统一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扼杀内部“异端”政治文化,对外抗御外国异质政治文化的根据。亚政治文化的层次性不明显,并且为主流政治文化所同化。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体制如公务员制度、完善人大制度和监督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也借鉴了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权力制衡等原则;中国政府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说明政治文化实际上已承认人权具有普...
感恩是人性的一种表现,知恩图报是人的善举与美德。感恩之心应该是人皆有之,更应该是双向的,感恩分为仰视感恩、平视感恩与俯视感恩。最美好的感恩应是发自内心的、无所求的、单向的感恩。
1、仰视感恩。孩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年轻人对老人、病人对医生、下级对上级、无权利的人对有权利的人、学生对教师、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等由于高层次的人 对低层次的人所做都要求低层次的人员对其尊重、回报、听从、顺从进而崇拜这就是仰视感恩。仰视感恩往往是出于被感恩者的威严,感恩者并不一定情愿,甚至夹 杂着不良用心。
2、平视感恩。同事与同事、朋友与朋友、同学与同学、战...
从子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
1.公民文化的价值所在。今天中国追求公民文化,而是内外因素促成。首先是它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体验,一种来自于传统子民时代的极为值得回味和记取痛苦的凄惨经历。这种体验和经历曾经伴随中国人走了两千多年之久,可怕的梦魇般的生活令人们不堪回眸。其次是声讯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高科技改写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后,人们不再为专制所愚和因无知之自愚。这种客观的巨大改变使人们有条件跳出“深井”,放眼全球,量人比已,评头论足;有条件让人们对生活样态在对比与反思之中做出新的符合愿望要求的选择和调整。再次是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共和国的制度基础,有...
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
1.政府邪恶与法治文化。法治,从形式上讲是指国家不仅通过法来管理社会,而且它本身也为法所支配。依法行政来源于对权力性质的认识。所谓“政府是必要的邪恶”,且不说那些专制集权主义政权是如何奴役与压迫社会大众,即便是世界上一些民主国家的权力有时也难免伤害公民的利益,挤占社会的自由空间。对此,有必要从人性方面寻找依法行政、依法限权的答案。
与中国古代哲人的“性善说”不同,西方人文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性本恶”的忧患意识。作为西方人文精神赖以发端的基督教,就是以人性趋恶为出发点展开了它...
从家长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
1.民主文化是最佳选择。世界至今所经历的多种国家统治模式无论怎样千差万别和花样翻新,如果依据权力的分配来说,大约无非是集权与分权或专制与民主两大类。专制文化所造就的是那种奴性社会,以绝大多数人的一切自然权力的损害剥夺为基本内容,把国家、社会与民众的命运操纵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股掌之上,政治的意义近乎全部地展示为专断独裁、压迫奴役与卑鄙野蛮。这种制度有时也驱使社会制造畸形发展的奇观: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哈里卡纳苏城加里亚国王摩索拉斯陵墓、中国的长城和“兵马俑”,等等。专制的惨烈所产生的能量令人叹为观止。
民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