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状况,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企业应走出国门,开拓和发展海外业务的“走出去”战略,一些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国内理论界也对这一战略展开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主要涉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目的性,即企业该不该走出去的问题,以及包括什么时候走出去、谁最应该走出去、走到哪里去、怎样走出去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探讨,对“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试图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与分析。
作者文章归档:纪元

企业民主管理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企业民主管理问题不只是一个政治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只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有关公平的分配性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一个有关效率的生产性问题。以前,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探讨,更多地集中在政治、生产关系和公平性方面,而忽视了它作为经济、生产力以及效率方面的基本内容。[1]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追根溯源,回答企业存在的目的问题,才能分析企业的运作方式是否能达到企业目标,进而才能看清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必要性问题。笔者试图沿着这一逻辑,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之进行一个梳理。
一、  ...
时间与成本
一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即只有可延续的时间,经济发展才有意义,否则人们只有从历史遗迹与教科书上去回忆那些已经中断和逝去的文化与文明。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什么疑义。劳动力价格是成本,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经济体的竞争能力。在这一点上恐怕也没有什么疑义。当人们将时间与成本结合起来来研究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时,很容易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来维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恐怕是存有疑义的,因为两个没有疑义观点的结合,并不必然得出第三个没有疑义的观点。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围绕工资问题而展开的。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
垄断与歧视:中小企业的金融困境
当人们无奈地面对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谴责企业主对工人的黑心盘剥之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在世界各国都作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生存条件,因为作为现代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各经济主体之间是如此紧密地相互依赖,以至于忽视任何一方的利益,将导致整个经济发展过程的失衡与畸形。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恶劣生存条件使劳动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作为社会财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金融市场以及政府在货币金融政策上的取向,不能不说是重建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是现代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口占就...
财政目标错位——劳动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资料显示,自1990年至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仅为7.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率为4.3%,经济增长速度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高1.6和5个百分点。人们会问,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余年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为什么显得相形见绌?为什么普通职工感觉不到分享国民经济增长成果的欢乐?为什么工人的劳动付出与所得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反差巨大?这样的经济增长对普通职工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政府直接对各阶层进行收入分配的方式,其分配标准主要是政治资源的贡献,同时兼顾经济资源的作用。政府当时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