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曾银花

曾银花,(笔名曾华)女,1962年8月29日(农历7月30日)出生,湖北省团风县人,1978年9月参加工作任民办教师,1980年2月到县棉织厂当学徒工,1983年5月转为正式工人,1989年6月调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工作,1994年6月单位体制改革,买断工龄后下岗。爱好写作,在地市级报刊发过作品。

解读中部两大城市圈优势


解读中部两大城市圈优势

 

  “中部城市圈对于今日中国的试验价值,不言而喻”,这是即将面世的《瞭望》新闻周刊最新一期(第47期)中署名为吴永保和周阳两位作者发表的一篇题为“中部两大城市圈具有五大比较优势”的重头文章的核心内容。这篇报道,已经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就在上午十点钟,本人在很多网站查阅,都没有看见这篇文章,而从下午开始,各网站纷纷开始转载。晚上,浏览全国各主要网站,几乎都在显要位置转载了该文。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版本,都是来自新华网和人民网,时间分别是2007年11月20日06:27:45和2007年11月20日08...

Read more

军人的爱情


军人的爱情



  军人的爱情是通过邮寄完成的。

  女人们在接纳军人之爱的同时,就必须接纳远远近近的距离。这种“搭配”的爱情,有一种把孤独拉得很长,把日子盼得很瘦的相思,蓬勃而茂盛地生长。这是军人和他们的妻子或恋人们共同培养的感情收成,供他们以书信的方式分期分批地品享那一份痛苦的甜蜜。

  于是他们总是热衷于这种咀嚼文字的生活:于是就有坚强如钢的七尺男儿泪湿信纸的柔肠;于是就有恨邮途长,盼邮期短的军嫂们,在望眼欲穿地等候远方那个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而飘缈的男人。

  他们不知疲倦地耕耘那片片信笺的薄土地,把情把爱把心语把欢乐与忧伤都播...

Read more

回家的感觉


回家的感觉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需要家,每一个正常的家都是温暖的。

  春节是人们特别想家的时候,无论你在何方,只要能够,你都会奔向它。哪怕它在天涯海角,在深山老林;哪怕它远隔千山万水,路途多么坎坷;哪怕它多么简陋,多么贫困,你都会奔向它。因为它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因为它有你的父母,有你的兄弟姐妹,有你的妻子儿女,它洋溢着浓浓的暖心暖肺的亲情。你的欢乐在这里能得到由衷的分享,你的忧伤在这里能得到真诚的抚慰,你的疲惫身心在这里能得到充分的养息。它是你温暖的港湾,是你走向社会、开创事业的出发地。它无可替代,弥足珍贵。

  回家是为了团聚,团聚是为了享受亲情。在合家吃团...

Read more

过年


过 年



  过年是过一种心情。心情好,年就会过得好。心情不好,年就会过得勉强,因为“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比强烈,这年却又不能不过,所以这时人的心态更容易失去平衡。

  过年时,总想起童年的事情。

  一进腊月,母亲便开始忙起来。做新衣,拆洗被褥,包饺子,打扫灰尘,粉刷墙壁……每当见到母亲拖着纤弱的身躯累得精疲力竭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想帮她做点什么。可总是事与愿违,不是打碎了碗,就是弄翻了盆。如果平时发生了这种事,母亲定会大发雷霆,但这时母亲总是说:“没什么,以后小心就是了。”我长大后才明白...

Read more

春夜听雨


春夜听雨



  有雨的日子听雨,没有雨的日子听音乐,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生活中总得有一种可心的声音驱赶市井的喧嚣,淹没落寞的心绪和躁动着利欲的杂音。

  我居住的这座山清水秀的古老的小城,每年降雨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不乏有雨的日子,尤其在春季,一半以上的日子都笼罩在烟雨中。那雨极细极温柔,抚摸着大地,抚慰着我的心情。看细雨纺织着如梦如幻的轻纱幕帷是一大享受,而听雨更另有一番情趣。

  听雨最好在静寂的夜里,在你抱一册书斜卧斗室凝然静读时,兀然听到恍惚数千条春蚕噬食桑叶的沙沙响。这响声雾一般漫过书页,漫过心坎,滋润着心田。那时你会感觉与大自然更贴近了,感觉世上...

Read more

我的陋室铭


我的陋室铭



  我的宿舍有十几平米,虽不至于环堵萧然,但值钱的东西实在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提起来,也称得上陋室了。

  这就难免要想起唐人刘禹锡及其《陋室铭》。其实,不想起倒也罢了,一想起反而有些惭愧:人家刘禹锡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起码是绿色簇拥、环境优美;我的宿舍在六楼,完全是不毛之地、周遭荒芜。人家刘禹锡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的尽是阔人;而我呢,别说鸿儒不至,白丁惠然肯来的也不太多。人家刘禹锡身处陋室,从事的却是高雅事业:“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我既无那高雅趣味,也...

Read more

细心观察是作文的一条“验方”


细心观察是作文的一条“验方”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作并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生活画面,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极平凡的事,毫不令人注意的小东西,也可以写出极好的文章来。有人说,细心观察是作文的一条“验方”。

  有个同学的《蝴蝶花》一文,取材是非常平凡的。人人皆知的蝴蝶花,若不留心观察,这朵小花有什么好写,它只不过是小草丛中的一朵路边野花罢了,能做什么文章。可是这位同学细心观察了蝴蝶花的外形,并进行了想象和联想,写出了一篇较好的散文。

  文章有两段是这样描写蝴蝶花的:

  初夏,蝴蝶花盛开了。花朵极象蝴蝶,有...

Read more

挑 水


挑   水



  离村三里的地方有一条清清小河。

  爷爷十八岁时,天刚蒙蒙亮,就一下子爬起来挑着大水桶下河挑水了。下河挑水是村里祖祖辈辈非干不可的活儿。爷爷气力大,一气挑了四担,他呼哧呼哧地把最后一担挑给了村里孤老黄秀才。黄秀才妻早死,仅留一养女香云伴之。

  娇羞的香云十六岁,给爷爷端茶倒洗脸水。爷爷脸红。秀才老人面带微笑,说这孩子厚实、勤快、心眼儿好。

  后来香云就成了奶奶。有人说奶奶是爷爷挑水挑来的。奶奶骂,爷爷笑。

  父亲刚满十八岁,起床时天已亮了。父亲找着爷爷挑过的水桶下河了。父亲一气挑了三担,他照例呼哧呼哧地把最后一担挑给了村里孤老黄秀才...

Read more

情感“瘦”了


情感“瘦”了



  走在大街上,见人纷争,赶紧绕个弯走掉。

  回到家里,老早以前每日必行的“问候礼”不知什么时候也免了。

  老朋友久不见,电话记不住打一个,似乎历史已远去。

  踏着钟点上班,寒暄、聊天也是一种疲惫。

  下班守着电视,看电视剧气壮山河、情动天地,竟如同看小丑玩把戏,无动于衷。

  忽然感觉空间很拥挤,而情感益发“瘦”了。“瘦”得缺乏生气和活力。

  物欲不断膨胀,人和人无暇顾及精神的交流和升华,情感便多转化为&ldquo...

Read more

团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


团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



  2007年10月26日,有80多名代表参加的团风县首届文代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召开,标志着团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县委书记孙璜清、县长洪再林等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黄冈市文联主席彭仕雄出席祝贺。

  团风县人文底蕴深厚,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员遍及城乡,其成果颇丰,有不少在国内外获奖并广为流传。可是,建县十多年来,他们一直处于松散型的自发状态。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到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决定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组织到文联旗下,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此次文代会,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召开的。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