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曲辰

曲  辰,男,1942年1月21日出生于河北涿鹿。曾先后务农、做工、当会计、搞育种、充任剧团编剧,以及《长城文艺》杂志的小说、散文、诗歌、地方风物专栏编辑,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三套集成”副主编,张家口地区民俗研究会主席,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已退休。
从1958年起,曾先后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篇;发表研究历史、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的学术论文200余篇;有学术研究专著《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科)《中华民族的先祖》(人民日报)《黄帝与中华文明》(中国华侨)《解〈易〉诸谜》(中华书局)《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宁夏人民)《尧舜史迹考》(人民日报出版社)《被曲解了的古史地》人民日报出版社)《历代名人颂黄帝诗辞选注》(人民日报出版社)《老子思想批判》(台湾时英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7个学会会员,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宣传委员,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北方学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11节


 

 

 

第十一节   究“道法”

 

“道”与“法”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哲学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我们如何正确地研究、分析、批判、继承、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还并不是人人都清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明确的是非界定标准。因为,“四人帮”过去鼓吹的一些...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10节


 

 

 

第十节  

 

事物的变化,普遍地存在着因果关系,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原因与结果,是互不分离的。当然,在因果关系中,原因是多种的,有内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必然原因,偶然原因等。但所有的原因,都是由事物的阴阳之性所构成的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所决定的。承认不承认和坚持不坚持这种观点,是判定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重要界限。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不同因素构成的。不论事物如何变化,如何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或者由高级向低级蜕变,其结果是事物越来越趋于多样性,而不是趋于一...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9节


 

 

 

第九节  

 

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其本质就是变革哲学。它认为宇宙之间没有一成而不变的事物。所以,《易》经立卦取象,效天道于日、月、星辰运行,由此而致四时之变,风、雷、雨、雪之生,以陈天地感应所产生的变化规律;法地道之于山、川、水、泽,以叙沧海桑田之变,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选择之宜,以揭示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拟人道于父母、兄弟、夫妇、君臣、上下、长幼之序,以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8节


 

 

 

第八节   论“无形”

 

近代,由于中国落后,一些学者们便认定,中华民族具有“劣根性”,这个“劣根”就是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举凡中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无一不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所谓中华文化,“实际上不过是陈腐的渣滓,时代的废物,前进的负累……”由此而主张在文化上,要“全盘西化&rdqu...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7节


 

 

 

第七节   议“无为”

 

中国古典哲学——道学之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被人们歪曲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至今无人提出异议,不仅如此,因为这一观点的谬传,还事实上发生了“倒株连”的历史问题:连虞舜、唐尧、黄帝的思想、作为、史事、形象也被扭曲而误传误信。所以,我们对此不能不加以议论。这个被严重歪曲了的哲学观点,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原意是:自然界所存在的各...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6节


 
 
 
第六节   证“不变”
 
董仲舒还说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话。“十年动乱”中对此也曾批判,至今还有人将此语当作“谬论”,在媒体传播中引之以驳人。其实,对董仲舒这一句话的批判,则是百分之百地批错了。
“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语,是董仲舒在建元元年给初即位的汉武帝所上《举贤良对策》中说过的话。其原话是如此:
“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5节


 
 
 
第五节   考“天人”
 
“天人”与“天人感应”,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研究、阐述与重视。因此,其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有博大精深哲理蕴涵的重要理论根基。如《易》经就是以“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而立卦,通篇都讲天、地、人之间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辨证统一关系的。《黄帝经》提出了治国者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4节


 
 
 
第四节   析“中庸”
 
“中庸”是道学——也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极重要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于阴阳守恒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上的一个名词。中庸一词中的“中”字,即一部《易》经始终强调的中正、中行、得中、久中、中和、中道之意。如《乾·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彖传》:“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屯·象传》:&ld...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3节


 
 
 
第三节   辨“阴阳”
 
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的核心性内容之一。它充分揭示出一事物中存在着的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互感互引,又互动互渗,既相互消长,又保持相对平衡,唯其相异而能相同,唯其相反而能相成,唯其分异对立而能互以为根这样一种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客观自然规律。它是推动万事万物不断产生变化发展的一个内在性根源与动力。如果抽去了事物中阴与阳的这一自然而又实质性的属性,把一谈事物中的阴阳,就说成其不是“道家”之说,而像班固那...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2节


 
 
 
第二节   释“太极”
 
在中国古代的圆形八卦图中,其中心部位有一个阴阳两势呈旋转之态的圆形图案画,名曰“太极图”。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亦将“太极”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使用。如《周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也被称作“太一”。《孔子家语·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吕氏春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