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曲辰

从1958年起,曾先后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篇;发表研究历史、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的学术论文200余篇;有学术研究专著《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科)《中华民族的先祖》(人民日报)《黄帝与中华文明》(中国华侨)《解〈易〉诸谜》(中华书局)《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宁夏人民)《尧舜史迹考》(人民日报出版社)《被曲解了的古史地》人民日报出版社)《历代名人颂黄帝诗辞选注》(人民日报出版社)《老子思想批判》(台湾时英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7个学会会员,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宣传委员,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北方学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3章第2节:“五帝时期”的道学发展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3章第1节:道学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的关系
第三章:道学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
第一节 道学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的关系
道学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的关系,是事物发展演变的因果关系。为了将这个问题尽可能说得浅显、明白一些,我们不妨从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后果举例谈起。
凡属健康人的大脑、小脑等组织结构,以及运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都是一样的。不然,医学理论及其研究也就没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了。由此可见,人的聪明与否,在人体的生理条件方面原本都是一样的,并不是先天就有多大的区别,更不是聪明的人具有甚么先天的特异功能、与生俱来,而是学而知之...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2章第6节:论议式哲学传承的功过
第六节 论议式哲学传承的功过
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承形式,因为前人论之很少,因而,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可以依从。我在这里论其不同形式,是以历史实际的这样一个既定事实而行区分的:八卦、《连山》、《归藏》、《周易》,这种以哲学语言创造出来的哲学符号组成的图案画为主,用文字注、解、阐、释性文字为图案画服务的哲学传承形式,可按人们的习惯,称其为“八卦传承形式”;以纯文字写成的、谈道学理论为主、以举事例为解释道理服务的书,我们也依历史上的习称,谓之以“道书传承形式&rdquo...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2章第5节:道书的道学传承
第五节 道书的道学传承
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在以图案性卦画为载体进行历史传承,跨越了无文字历史上漫长的时空,到有文字之后的历史上,人们一方面给图案性卦画注以文字,以方便学习、理解、记忆,形成了历史上《连山》、《归藏》以图案画为主、文字注释为辅的独特的哲学经典。同时,伴随着文字的发展,也开始有了同希腊一样的、以纯文字写成的哲学书籍。由于中国古典哲学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道”,对哲学家呼之以“道”家,那么,对于这些历史上又出现的、以纯文字写成的传&ldqu...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2章第4节:关于“河图”“洛书”
第四节 关于“河图”“洛书”
自从《周易·系辞》中出现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样的话后,关于“河图”、“洛书”的争论,也就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此后,伴随着这个争论,与此有关的“新事物”又不断出现,争论的内容也不断增多,且相互纠缠,搅成了一个“谜团”,神神鬼鬼,扑朔迷离,竟成了《易》学研究中著名的历史谜题。
那么...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2章第3节:中国道学的传承方式
第三节 中国道学的传承方式
哲学,可分为古典哲、现代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当然,还可以分出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在中国的古代,春秋战国之际有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名家学派、墨家学派、阴阳家学派,魏晋玄学有贵无派、崇有派,宋明有理学派、气学派、心学派等;在外国古代,希腊有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逍遥学派、犬儒学派,印度有吠檀多派、国民经济学派,在英、法、意大利、爱尔兰等西欧国家,中世纪又有经院学派;在朝鲜有理学派、实学派等。到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名目就更多了,首先是有了很多的“主义&...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2章第2节:道学产生的地望
第二节 道学产生的地望
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唯物辨证哲学,是中国的道学。其产生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历史上。
我们对于社会历史从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不论任何时代,在一个面积广大的地域之中,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有先有后,参差不齐的,而越是在古代历史上,其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也就越大,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造成的,是古代交通、信息、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不发达条件所制约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也自然不会是像变魔术那样,一夜之间在神州大地上就普遍产生并应用了起来。因为,...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2章第1节:道学产生的时代
第二章:道学的产生与传承
第一节 道学产生的时代
中国的道学究竟产生于哪一个历史时代?这在学术界的认识上是很不一致的: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道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只有少数学者认为《周易》是道书,产生于商末周初。至于伏牺八卦、《周易》以前的《连山》、《归藏》,则几乎无人提及。而不少的学者则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因此,不同学者之间认识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这种对于中国古典哲学认识上的巨大差距,是由于客观历史与我...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1章第12节
第十二节 明“道德”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不可不讲道德,道德何由所生?对此也不可不说明白。在中国,道德一词自古就是一个哲学名词,在《易》经中,“道”“德”二字的使用频率极高,以今本《周易》而言,“道”字之用在九十次以上,“德”字的出现至少有六十几次。“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名词,随文义之需,分别指事物变化规律、法则、宇宙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那么,这个“德”字是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