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曲辰

曲  辰,男,1942年1月21日出生于河北涿鹿。曾先后务农、做工、当会计、搞育种、充任剧团编剧,以及《长城文艺》杂志的小说、散文、诗歌、地方风物专栏编辑,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三套集成”副主编,张家口地区民俗研究会主席,张家口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已退休。
从1958年起,曾先后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篇;发表研究历史、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的学术论文200余篇;有学术研究专著《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科)《中华民族的先祖》(人民日报)《黄帝与中华文明》(中国华侨)《解〈易〉诸谜》(中华书局)《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宁夏人民)《尧舜史迹考》(人民日报出版社)《被曲解了的古史地》人民日报出版社)《历代名人颂黄帝诗辞选注》(人民日报出版社)《老子思想批判》(台湾时英出版社)出版。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7个学会会员,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宣传委员,河北北方学院兼职教授、河北北方学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6节:军事学说


 

 
 
 
第六节   军事学说
 
 
中国古代的军事学说是博大精深的,它引起世界学术研究及军事家们高度重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之所以如此,我以为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学说,从其开始形成之时,就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它就具有了博大精深的辨证思维特点,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二,中国古代的军事学说,也同中医学理论一样,较少受到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嬗变的影响。
 
那么,或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思想理理论,无不受到因...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5节: 法制观点


 

 
 
 
第五节   法制观点
 
 
 
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思想观点也同经济思想一样,春秋时期前后是不同的,概括起来,春秋时期以前的法制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道立法的观点
《黄帝经·经法·道法》开宗明义地指出了“道生法”的观点,这是中国上古关于法哲学理论的明确申明。它说明了法学的起源、法理的依据、法律的科学性、普遍性、公平公正性和永恒性,是对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原理的精辟阐述。
 
首先,...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4节:经济思想


 

 
 
 
第四节   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以春秋之际为大体时限,其前后的差别是较大的。造成此种思想理论上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原因:
 
第一,春秋时期以前,土地是国家公有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历史变革时期,到了战国后期,土地变为私有。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要经济生产,土地是农业生产资料中最主要的部分。作为中国主要经济生产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发生重大变革前后,就自然地要深刻地影响到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此,反映在...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3节:政治理论


 

 
 
 
第三节   政治理论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早在五帝时代就已引之以为社会政治的指导思想,故政治思想理论就特别发达,其论述几乎包括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近代有人就说中国的古典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说法,虽然在对于中国古典哲学本质的评论上是失偏的,但并不是就毫无道理。因为这恰好说明了,中国引哲学为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在全世界是最早的。
 
虽然,时代是不断地进步的,古今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一些古代的论述并不一定对现在...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2节:伦理道德


 

 
 
 
第二节   伦理道德
 
 
 
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方面,其主体和精华的部分,基本上是在唯物辨证的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也就是以天、地、人与自然万物合一而论,以阴阳对立统一为基础这样一种思辨为核心的理论指导下,从家庭关系到社会关系,从伦理道德到法理与行为规范,求其和谐、平衡,并由此及彼而构成其伦理道德总体性结构的。这一点,《易传·序卦》就阐述得十分明确:“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4章第1节:道学与中华文化


 

第四章: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第一节 道学与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民族在其生活区域内一种长期性的历史创造和积累。如此,民族区域自然条件的不同,民族历史的不同,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等等,自然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使之各有特点而不会相同,这就是民族文化在个性方面的具体体现之根,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不同的原因。中华文化由于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种形成单元性区域内形成的,所以,对中华文化就远不能以一种“汉文化”看待,中华文化在很大程...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3章第7节:隋唐时期的文化移入和宗教泛滥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移入和宗教泛滥
 
 
 
人类的社会发展史证明,主观唯心论是导致宗教泛滥的思想根源。在原始社会,由于科技发展进步的历史性限制,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早期历史上,都曾是“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占主导地位。这是人们对于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类自身等一切自然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解释的原故所致:不能客观正确地解释,并不影响一切自然现象的存在与发生,也并不限制人的心理与思维功能,所以,人们还是试图要对自然界存在和不断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进解释的...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3章第6节:魏晋南北朝的虚无玄谈之风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虚无玄谈之风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秦、汉、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之言,大倡神鬼、谶纬、占验之风,就实际上将哲学思想的发展给完全封死了道路。学者们对此是并不赞成的,魏晋之间的玄学兴起,就体现出了这种倾向。但是,《易》经已不被学者们所认识了,学者研究哲学也就找不着根源,就只能从李耳、庄周那里去寻求依据。然李耳为了篡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奴隶主独裁统治者献其愚民之术,也就在道学原理的解释上玩弄文字游戏,他是在神秘主义的掩护下而变其戏法的。其言...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3章第5节:秦汉封建神学理论的形成


 

 
 
 
第五节   秦汉封建神学理论的形成
 
历史上,凡是独裁统治者,都搞唯心论,而反对唯物论,都喜欢愚民以治,而反对民主政治。这是统者的私利及其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它也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客观规律。所以,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所谓“百家争鸣”,不是学术研究意义上的、真正的学术争鸣,而是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应社会变革之需而出现的特定社会历史现象,一旦这个社会历史变革完成,新的统治者上台执政,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独裁统治制度,就决不会再容许有任何人对社会制度,对统治者的施政说三道四...

Read more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第3章第4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繁荣的历史时期。这事实上是经过了夏、商、西周的“神道设教”愚民宣传之后,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此,史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科技、教育诸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更促成了其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