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力推进市场整合,谨防各地在对待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时,采取“国家间”的思维模式
人们常常担心中国经济“拉美化”,会使中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失范和贫富悬殊等陷阱,但却忽视了另一个潜在的危险,中国经济也可能“欧洲化”。
欧洲一体化大考
欧元区的诞生,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欧盟的蓝图是先在贸易上一体化,然后走向统一货币,进而走向统一的政治,实现放弃“过时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宏伟梦想。但目前,这一环节正在经历自欧元诞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
作者文章归档:陆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作为咨询专家受聘于世界银行,作为研究员兼职于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1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曾先后在法国就业研究中心(CEE)、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和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学习和工作。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经济学。
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和“欧洲化”危险
如果不能顺利地推进市场整合与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中国经济将面临潜在的“欧洲化”危险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到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地区间禀赋差异明显,各个地区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中国脱胎于计划经济,至今在很多方面仍然带有政府干预的色彩,尤其是它的生产要素配置还远未市场化。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获得的,而全球化进程则使得全球的资本与中国价廉质优的劳动力相结合。
中国经济的成功一面体现了生产要素在...
中国需要怎样的投资
中国投资是否过多?支持投资者会说,只要把中国的人均资本装备率和发达国家比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投资多并不是坏事;批评者马上会说,政府借钱投资的偿债能力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对何谓政府负债率过高,并无定论。相比而言,思考投资往何处去,比争论投资是否过多更有意义。
增长的黄金律
一个企业家,挣了一笔钱,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再生产?显然吃光用光不好,这样生产不扩大,既有的设备又要折旧,以后生产肯定要萎缩。反之,不吃不用也肯定不对,人都活不成了,还谈什么未来?
更重要的是,如果全社会都不吃不喝,明天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投资就没回报,就算是今天的生产扩大了,明天也挣...
技术和教育的赛跑
美国正在出现技术和教育的赛跑。在中国,一样有技术和教育的赛跑,而城市化则是那条跑道。
技术、教育与收入差距
美国正在出现“技术和教育的赛跑”,哈佛大学教授高登和卡茨在他们的书中写道。他们将20世纪称为“美国世纪”,同时,也是“人力资本世纪”。在这100年间,美国领跑了全世界的技术创新,其基础就是教育。直到最近这些年,在发达国家内部,人均教育程度赶上美国的也只是少数国家。
教育的发展支持了美国的技术创新,也提升了其人均收入水平。在20世纪的前四分之三,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对于高技能劳动力...
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
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
农民为什么要进城?我认为其基本原因在于提高收入。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那么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伴随大量的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因为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而农业的性质决定在土地在生产要素中作为一种投入品,其投入数量是很难改变的(拓荒或者填海对土地数量的增加影响并不大)。在土地给定的情况,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在城市经济中,土地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且其增长是无限的。这就决定工业和服务业的...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
面对中国经济目前的下行趋势,是值得复习一下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时候了。恰恰是因为这些最基本的原理被忽视,经济的结构性扭曲日益严重,增长的失衡和宏观的风险不断累积。
增长中的扭曲
经济增长在短期里是个需求问题,消费不行靠出口,出口不行靠投资,但这个游戏是玩不长久的。凡是我们谈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的时候,就必须在长期的视野里看增长。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中国的利率较低,甚至很多年的实际利率为负。如此,企业和地方政府当然是能借就借。尤其是地方政府,先借了再说,还钱是下届政府的事。更重要的是,利率并不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价值,低利率实际上补贴了地方政府这样的借...
自由迁徙的经济价值
对一个大国来说,自由移民的重要性远不只是保障人们的权利。自由移民是缩小区域差距,并在一国内部实施统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保障。
卓玛与松茸
卓玛母女穿过村庄,走进20公里之外的森林。“一般来说,走一公里才能找到一朵松茸,”卓玛说。松茸是一种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食用菌,甚至还远销日本。在香格里拉的一个小村,村民在雨季的每天凌晨三点出门上山找松茸,如果去晚了,松茸就被别人挖走了。这是央视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其一,采松茸显然是一项各顾各的零散生产。给定松茸的产出完全是天赐的,那么,很容易找...
城市扩张刺激就业与收入
城市扩张不会增加失业,恰恰相反,城市发展是创造就业和提升收入的源泉。运用歧视性的政策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
中国发展的新动力在何处
要改变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在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下,政府都过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实际上是场不公平竞争。未来,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经济总量增长的考核应该主要针对东部地区,而对于中西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更重要
最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恢复,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甚至又再现用工荒了。可是,笔者想提醒一句,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采取的是投资推动的方式,投资在短期内是需求,在长期是供给。
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来看,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增长将放缓,而人口的老龄化也会带来国内储蓄率的下降,长期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
放开户籍制度促进消费
现有通过补贴来增加农村消费的方式虽然有效,但只是短期措施,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趋势也相悖。与其补贴农民在农村建房,不如补贴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租房。
中国的城市化推进了生产,却没有同步推进消费。户籍制度是其中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放开户籍,促进消费,是下一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重中之重。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农业GDP已经降到全部GDP的10%时,其农村人口仍有50%,而且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已经进城打工的农村人口。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如此低的消费率,在2009年,最终消费与GDP的比率仅为48%,而扣除掉政府消费后,居民消费与GDP之比仅为35%。
无论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