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应张欣教授之邀,我和陈钊对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刘易斯拐点”的争论进行了全面的评论,并对新进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全文发表之前,我先将其中一段有关经验证据的评论发布一下。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果中国适用刘易斯理论,那么,问题出在劳动供给方。如果中国的现象应由政治经济学的城市分割理论解释,那么,中国要动的首先是制度,是更自由的劳动力流动。这些事如果不讲清楚,政策将跟着错。
一场有关“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争论正在影响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现状及前景的判断。如果中国经济适用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近年来劳动工资的明显上涨和招工难现...
作者文章归档:陆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作为咨询专家受聘于世界银行,作为研究员兼职于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1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曾先后在法国就业研究中心(CEE)、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和巴黎第九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学习和工作。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经济学。
警惕地方政府扭曲经济结构
如果回头看历史,“资本深化过度”一直是计划经济的显著特征。而这条路带来的是大量的资源错配以及经济增长与人民福利的脱节。中国应该警惕“资本深化过度”的危险,一个有严重资源错配问题的经济,迟早会出事。无论什么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如果只看第二、三产业,中国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简称“就业弹性”)只有越南的一半。不错,中国比越南更富,劳动工资更高,因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相对更少。但即使与人均GDP更高的巴西、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相比,中国每单位非农业...
扭曲之手造成经济增长与人民福利脱节
中国应警惕“资本深化过度”的危险,一个有严重资源错配问题的经济,迟早会出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如果只看第二、第三产业,中国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简称就业弹性)只有越南的一半。
不错,中国比越南更富,劳动工资更高,因而企业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技术,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相对更少。但即使与人均GDP更高的巴西、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相比,中国每单位非农业产业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也要低一大截。更令人担忧的是,已经相对较低的就业弹性还在下降,这似乎表明中国经济正滑向“资本深化过度”...
高增长低就业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出现了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与出口、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持续下降等结构失衡问题(陆铭等,2008)。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资源错配造成了巨大的生产损失(Hsieh and Klenow, 2009)。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以下简称“就业弹性”)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源错配问题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是在一定的要素相对价格下最大化利润的结果。就业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较高的就业弹性意味着一单位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定...
哪里的用地需求更饥渴?
报道说,以后国家要实施差别化供地的政策,西部将是最大受益者,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指标的需求尤其饥渴”。http://www.eeo.com.cn/2011/0831/210087.shtml
这样的政策导向已经严重忽视了当前中国用地效率的如下现状:城市的面积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而这一局面最严重的恰恰就在西部。同时,根据我们的测算,以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的二、三产业GDP来看土地利用效率,距离大港口500公里左右的地方,用地效率就下降50%。
另外,不知道“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指标的需求尤其饥渴&r...
根据地理因素调整发展方式
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地理因素都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在长期更重要。相比之下,投资和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短期为正,但到长期却不显著,甚至为负。这种反差非常强烈。
研究发现,教育投资变量(以师生比来度量)可以被政策所改变,并且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但这种正面影响仅仅在长期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且比短期和中期更大。教育资源对城市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据估算,每100个中小学生的老师数量增加1人,则长期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上升1.07个百分点。因此,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正确的方式也应该是投资于“人”,而不是...
城市化三辩
在当前的中国,没有什么比推进城市化更重要。但当前城市化的问题是城市面积扩张太快,而城市人口增长却受到阻碍。通过压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来控制城市化的进程,无异于南辕北辙。
城市面积扩张不利保护耕地?
仅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城市面积扩张的确威胁到了耕地保护。据《改革内参》2010年第42期的内容显示,在1980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的时期,经济每增长1%,占用农地2万公顷左右。而日本从1965年至1984年快速发展时期,GDP每增长1%,占用农地2500公顷左右。也就是说,中国GDP每增长1%的占地面积是日本的8倍。
何以中国的城市化没有保...
不平等还是不公正?
对于经济学家最为浅薄的批评莫过于,他们只关心效率而不关心公平。事实上,如果你承认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收入)不平等,那么,关于不平等的测量、成因及其影响,最重要的研究工作都是经济学家完成的。
一个更为严重的误解是,人们将对于效率和平等的追求对立起来,认为对于平等的追求是体现了一种公正的价值观。由此,人们认为牺牲点效率也不要紧,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来减少不平等,这为日益增长的带有偏向性的政策(如补贴)找到了借口。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政府干预往往会造成更多的不平等,结果是效率与平等两者兼失。
当前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政府的一些政策正在造成对于经济的扭曲,既不...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对于当前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这导致的一种后果可能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可能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口号喊了许多年,已经喊到近乎麻木。实际上转变了没?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投资推动加出口推动,而这背后,在根本上,其实还是因为政府推动。你看,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出手及时,化危机于无形之中,博了个满堂彩,政府的自信也大增一截。冷静想想,如果投资推动、出口推动加政府推动的确是中国经济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现在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我丝毫不怀疑,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是真地看到了问题...
让人期待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大量农民跨地区地进入城市,在这一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如何扩大人口流入地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至于在城市扩容中引起原城市居民的反对;二是土地制度如何改革,进城农民在家乡的土地(包括承包地和宅基地)如何处置,城市扩容过程中近郊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本文在农民工异地进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土地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的解决方案。即政策应允许跨省(市、区)的农业用地“占补平衡”,在不同地区之间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
人口,户口,城市发展不可承受之重
当前,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改革非常紧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