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长伸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中考之前,我是一个轻松快乐的初中生,因为作文几乎每次被老师当范文在班级里读,我整个初中生活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里。中考落榜,犹如一盆冰水临头浇下,令我大梦初醒。考不上学,我就是个农民,要砸一辈子坷垃。同时,在我内心深处,教科书上建立起来的世界也坍塌了,一切的美好都化作了云烟,那么,这个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我要弄明白,我要告诉人们!
    一方面是不得不应付考学,一方面,来自生命深处一种使命般的信念却促使我不由自主的踏上了求索社会真相之路。“动态资源论”就是我三十五年来锲而不舍付出努力的成果,今天我终于可以把它捧在你面前,也呈献给世界。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动态资源论 dtzyl1

科技是怎样进步的


  对于科技的进步,《关于社会运行规律的新发现》一文提到:“生产力的进步,是依托于生产单元个体,并不具有先天的社会公益性。即,对新资源领域的拓进,总是发轫于个别的生产单元,而不是所有的生产单元同时获得了对这一资源开发利用和占取的能力。”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一切的动力、行为包括创造,都源于以个体为单位的这个生物载体。这就意味着,有利于竞争的政策环境,才能促进科技的进步。因为它承认人和人之间的能力不同,鼓励和保护个体的创造性劳动在资源占取和拥有上的差异,符合人性中的个体性和自利性要求,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所有个体探索未知领域的主观能动性。

  “动态...

Read more

寄语“完全内循环”


  

  “完全内循环”,就是没有外循环的内循环——即使如此,未必不能成功。

  从绝对意义上讲,地球不就是完全内循环吗,人类毕竟还没有和地球外的智能生物进行交换吧;历史上,当山川阻隔难以逾越,屏障内的人群不也是完全内循环吗?

  可见,“完全内循环”所可能具有的劣势,是相对意义上的。也即,相对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你若主动或者被动关起门来实行“完全内循环”,在精神和物质交流方面少了一些选择而已。

  然而,从理论上讲,即使“完全内循环”,情况也...

Read more

他们的神逻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社会化,或者说社会化生产是当下的生产力;

  社会化生产决定了当下特定的生产关系。

  社会化生产决定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

  公有制是唯一符合公平正义、不存在剥削关系的生产关系;

  因此,公有制是唯一符合既与生产力相适应,又不具有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

  除了原始社会,人类历史所经历的所有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都是具有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

  既符合生产力要求,又符合公平正义的生产关系何时降临呢?

  就在当下,生产力刚好发展到社会化生产的这个时候。

  从来不是以“道德”标准来评判生产关系优劣,但...

Read more

教育的堕落


  

  教育的目的,本该是教人如何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交换关系,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成就自已。但中国的教育,把教育过程中的某个节点作为价值交换的标的,让个体与这个虚假的价值载体建立起交换关系,从而避开了个体与社会真实需求之间要缔结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就是,个体只要把规定的书读好就行,这些书与社会需要有无关系,怎样的关系,已不重要。这样人为设定的游戏规则,驱使千千万万的学子进入一个虚幻的角斗场,费尽心血,却与真正的事业成就无关。

  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这样的性质。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考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博、导等等,这些本来只是通向目标的阶梯,却变...

Read more

天底下,有谁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之前说,探索社会我走过了三十几年,或者说近四十年。那是从中考落榜为起点算的,因为在那个时间点,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现在想来,这样算是不准确的。这条路,应该追溯到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从那个时候,我就确立了对“写作”的喜爱。或者严格的讲,是确立了我通过写作表达对所处世界看法的喜爱。今天的一切,与这个源头是一脉相承的。

  中考之前我通过“作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教科书上的观点,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极度推崇,让我自感骄傲并沉浸其中。但是,中考落榜,“我将要回家种地,重复祖辈的...

Read more

我的使命


  

  “你信吗,我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

  老婆一巴掌拍过来,“啪”的一声脆响。

  “咳,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打脑袋,开着车呢!”

  “我信你个疯子,不打怎么清醒!”

  ……

  去年比现在略晚些的时候,我在天津南开大学参加第十届国际政治经济学年会之后,因为接触到王正毅教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便写了一篇与其有辩驳意味的《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Read more

论国际关系


  

  所谓国际关系,就是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循权利平等法则。权利法则,从属于人性,是构成人性之个体性、自利性、平等性的三要素之一。所以,归根结底,是普遍的人性塑造了国际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说,国际关系,就是相对于国内扩大了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国之内的人与人关系,在动态资源面前,遵循的是竞争与平分平衡的规律。同样的人性所决定的关系法则,在扩大了边界的人与人关系上,仍然受竞争与平分平衡规律的支配。

  资源面前竞争与平分平衡的规律,不受人们已然获得的对资源占有权的限制,恰恰相反,这一规律...

Read more

说“内外有别”


 

  内部是“新古典综合体系”、“福利经济学”主导下的混合经济, 对外却一边倒的力推自由主义,这是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通行打法,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内外有别”。

  内部要实现一种平衡,即竞争与平分的平衡,这是国内经济健康运行以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对外,则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世界上也没有像国内那样的一种博弈机制来约束。于是,这些无论技术还是资本都具有优势的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就只是作为竞争者的角色行事——自由主义,是竞争者的宗旨和灵魂,自然希望在世界范围内畅...

Read more

当今的理论“洼地”


  毋容置疑,关于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当今有两大理论高峰,一个是自由主义,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就理论本身内在逻辑严密性和理论体系完整性而言,它们都符合理论构建的两大标准,即:“寻找到了理论赖以建立的不可还原的核心概念和范畴,通过某种方法或路径在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建立一系列因果联系……从而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王正毅著《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具体说来,自由主义建立在人性和资源无限性这两个核心概念与范畴之上,马克思主义建立在人性与资源有限性这两个核心概念和范畴之上,两者都以权利平等为是非标准,确立并构筑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则和框架,前者...

Read more

实现“平衡”的途径


 

  我一直在讲“平衡”,即,社会运行的规律,遵循“竞争与平分的平衡法则”,这个“平衡”是由资源的动态性决定的。如果没有资源的“动态性”,也就没有这种平衡,或者说不需要这种平衡。这个动态性,就是人类面对的资源,既有旧资源里生产单元不饱和与饱和之间的横向变化,又有旧资源与新资源之间从生产单元饱和到不饱和的升华。这种动态性,是生产关系“私有”还是“公有”之间交替更迭的决定因素。当构成资源动态性的生产单元不饱和与饱和两种因素并存的时候,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