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叶匡政

文化评论人,诗人,学者。主要关注儒家精神的现代表达、现当代史的常识重建。 1969年4月出生。1986年开始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800多首,作品入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中间代诗全集》《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等60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城市书》、《小说馆》、长诗《571工程纪要样本》等,曾获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及国内10多种诗歌奖。个人编有《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大往事》等书。 主编过“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独立文学典藏”“独立学术典藏”“独立史料典藏”“国学典藏”等多种丛书。

叶匡政:汤唯,我们在春天欢迎你!


叶匡政:汤唯,我们在春天欢迎你!

    借第34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东风,汤唯终于复出了。《月满轩尼诗》是她在《色戒》后的第一部电影。两年的沉寂后,观众终于盼来了汤唯的高调复出。《月满轩尼诗》是本届香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想来因是汤唯首度揭开神秘面纱,所以首映门票在10分钟内即告售罄。除了有张学友与她演对手戏外,鲍起静、李修贤也在片中领衔主演。

    导演岸西爆料,汤唯在片中扮演一位“马桶西施”,是个喜剧角色。不能不说港人聪明,这个名头倒是与汤唯的遭遇,很是般配。“马桶”在人们言辞...

Read more

叶匡政:《弹道》彰显了公民的怀疑精神


叶匡政:《弹道》彰显了公民的怀疑精神

    很惊讶电影《弹道》能在内地公映,这大概是华语地区第一部讲述现代民主选举的电影,虽然揭的是台湾选举的黑幕。导演刘国昌说,电影在内地没什么修改,只是删了几处血腥镜头。《弹道》的故事原型就是震动台湾的“3.19”枪击案。2004年3月19日,台湾“大选”投票的前一天,陈水扁和吕秀莲因拜票遭受枪击,民众的同情使阿扁一夜间改变颓势,赢得了选举。陈水扁和吕秀莲虽都受伤,但此案社会一直怀疑是阿扁自导自演,被视作是台湾民主的一个闹剧。至今仍有大量民众希望当局能重启调查。

&nbs...

Read more

叶匡政:为“公公知识分子”画像


叶匡政:为“公公知识分子”画像

搜狐博客特约,转载请注明

        最近“公公知识分子”成为网络热词,还进了《南都周刊》的热词榜。公公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公公学名太监,因没了男根,对于权贵主子自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里的男根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对真理、正义、良知的信仰。

       中国历代都有对“公公知识分子”的批判...

Read more

叶匡政:《东风雨》在重塑一种公共记忆


叶匡政:《东风雨》在重塑一种公共记忆

    对表现现代战争的国产电影,我一直很少有评说的欲望。因为那些电影中,对杀戮正义的渲染和对胜利庸俗的欢呼,已经阻碍了人们对战争真正的思考。当我看完柳云龙执导的《东风雨》,第一感觉非常惊讶。这虽是一部谍战剧,或许因故事点选的好,它竟透露出一种异常宽容的民族和历史意识。对战争的审视,采用的也是一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悲剧视角。在我的印象中,有这种意识的战争电影,在国内还凤毛麟角。

    《东风雨》说的是上海孤岛时期的一场国际间谍战,为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各方政治势力开始了渗透、合作与争斗。...

Read more

叶匡政:恶性暴力背后的文化沉思


叶匡政:恶性暴力背后的文化沉思

    今年以来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还未忘记“3.23南平血案”,4月28日广东雷州又有暴力凶杀案,砍伤18名学生和1名老师,凶手是当地一公办教师;29日江苏泰兴幼儿园再曝杀童案,致30多人受伤。这些暴力事件内容相似,凶手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作案手法残忍,滥杀无辜的动机多是为报复社会。屡屡发生这些令人瞠目的暴力事件,让人们不得不追问这些暴力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

    出现这类暴力事件,个人心理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关注这类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和...

Read more

叶匡政:新《三国》偏离了“中国史心”


叶匡政:新《三国》偏离了“中国史心”

    我不是三国迷,仍然追看了新版电视剧《三国》,这大概就是名著的力量。从首播几集看,说是曹操的独角戏,大抵没错。连分量极重的“桃园三结义”,在剧中也只是被一笔带过,片长一分钟都没有。看前几集时,我主要还在让自己努力抹去脑海中已有的三国人物形象,试图能接受这些新面孔。至于效果如何,现在还难断定。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空镜、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桥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

Read more

叶匡政:季承能说父亲季羡林是人生失败者吗?


叶匡政:季承能说父亲季羡林是人生失败者吗?

     季承新书《我和父亲季羡林》未出版前,我就看了书稿,出版方让我写一句评论印在封底。当时看到季承书中透露的一些细节,很是惊讶。没想到季羡林在儿子笔下,竟是“一个人生失败者,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这本书无疑颠覆了季羡林作为曾经完美的“大师”形象,肯定会引发很多争议。比如季承写到:“记得父亲在摸了我的头之后,立刻去水缸里掏了一瓢水去冲手,使我感到很新奇。但他从来没有亲过我或拉过我的手。”

  &nb...

Read more

叶匡政:摩罗的“倒骑驴”和“没主义”


叶匡政:摩罗的“倒骑驴”和“没主义”

      从《竞报》和网上,读到了摩罗先生反驳我的文章。《竞报》标题是《敌意者看见敌意,荒唐者看见荒唐》,网上文章叫《阿凡提的驴是怎样读书的》,同一篇文章。可能《竞报》编辑觉得原题不雅,引了文中一句话作标题。这几天也陆续有朋友传来这篇文章,意思大概是想让我回应一下。我是极不愿就一本书与人打笔战的,倒不是对摩罗不屑,而是一来一回,很有给《中国站起来》做广告的嫌疑。对这类书不理睬是最好的办法,否则,粘上了就像一贴狗皮膏药,想甩掉都困难。这两天我看到这本书...

Read more

叶匡政:国民敬畏心对食品安全也很重要


叶匡政:国民敬畏心对食品安全也很重要

      每年3·15后,总会曝光出大量食品安全问题,今年也不例外。从地沟油、毒筷子到毒餐盒,曝出的内幕总是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毒餐盒和毒筷子,本来人们使用这些一次性餐具,是为了更卫生,哪知竟成了“隐形毒药”。食品和餐具对人体无毒、无害,应当说是人们对食品环境的一个起码要求,但是在现实中要做到,却让人感到越来越难。

  如今抓捕几个无良奸商,查处几件食品安全大案,已经很难消除民众对食品环境的整体不信任。虽然我国去年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也明确了质量监督...

Read more

转: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


转: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


     叶匡政按:很久没在博客里转过文章了,感到此文一定要转。这篇新闻发表在《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7日,这是中青在线链接:http://tour.cyol.com/content/2010-03/22/content_3146220.htm

    我对气候问题一窍不通,但看到这篇新闻,非常震惊。几年前我若看到,会一笑置之,但发生在身边的事实,让你不得不面对这种问题。确实到了每个人都要思考气候问题的时候了,对未来多一点判断、多一点警觉,肯定不是坏事。我非常期望文中所预测的事实,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