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放

笔名张叹凤,祖籍达县管村,长于阿坝汶川,中国作协会员,四川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76年赴阿坝州若尔盖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师,教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深宫绝学》,散文集《家园的味道》,评论集《爱心》,评点集《新月与孤星》、《招魂的短笛》,随笔集《文苑星辰文苑风》,中篇小说《芙蓉城》,短篇小说《老师》、《肉身》等。专著《中国新散文源流》获四川省写作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如花的妩媚》获《小说界》第二届小说评奖一等奖,《神圣崇拜》获1992年《小小说选刊》一等奖,散文《天真别趣》获第二届《散文》一等奖、成都市第一届金芙蓉文学奖,其作品还获四川省第一届文学奖、1994年庄重文文学奖。

再揭一次痂 (下)


再揭一次痂

我的新浪博客独家回应

 

(下)

 

张放

 

——————

 

    “你不要出去做零工了吧,真的,很危险的,把自己弄伤了,累坏了,是一辈子的事。你需要钱,我这里有,我们搞野外的,工资比较高,还有野外津贴。我有存款,你先拿去还账,以后我每个月都可以给你3050块钱,应该够了吧?”

 

老张评论:因此,再读接下来的文字,就更加滑稽可笑了。居然有趣的是,作者调动幼稚的想象力,将“老三”描述成有存款、而且每月还能拿出30元到50元多余钱,准备养地主女儿的大款了。真让人笑得忍不住喷饭...

Read more

再揭一次痂 (上)


再揭一次痂

我的新浪博客独家回应

 

(上)

 

张放

 

 

有人将《山楂树之恋》作者在其博客里猛烈攻击我的话,粘贴给了我。作者会是这样一个骂街式的人,有些让人感到意外。但抛开其骂街的内容,从中看出,作者不是个有责任感的人,说得更直白些,可能更是个喜欢胡编滥造故事的写手。信手拈来,对文革不作深入的研究,只是道听途说,然后掺入很多自己想当然的情节,再经民营出版者的吹嘘,这部小说,就这样冠冕堂皇地诞生了,而且,就要在张艺谋的手里,拍成电影了。其实,开始时我并无意挑刺。只是因为看到有消息说,张艺谋准备拍摄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电影,才知道有这么一...

Read more

“非诚勿扰”舞台上老外败场说明什么


  
  “五一”这几天,专门看了大家都在讨论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大型相亲节目。据推荐看此节目的人说,这节目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今年轻人(基本上是80后吧)的所思所想。对出版者来说,很有好处。或者说,对于想讨好“80后”读者的出版者来说,很有用处。我不怎么出版读者对象是“80后”的图书,但很想了解一下“80后”在想什么。于是,看了。结果发现,这节目很娱乐,很好看,同时,也很发人深省。  

  台湾曾有一档胡瓜和高怡平主持的“非常男女”...

Read more

要拿世博会期间的"中式英语"怎么办?


要拿世博会期间的"中式英语"怎么办?

 

张放

 

 

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始,《纽约时报》就在第二天,也就是5月2日发表文章,拿世博会就揶揄一把。揶揄哪里呢?中式英语。诸位一定会问:不会吧,上海,俺中国那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洋得够呛的地方?那现在又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方?那个当地人都那么洋,那么拽,还那么瞧不起“乡下人”的地方?怎么会跟老土的北京一样?又尤其怎么会在洋文上出问题?可能吗?那啥,老张,您是不是看错了?

 

还真就没错。那啥,不信的话,这样,我就把那10张图,给粘贴上好吧。看完了再说。不过,这次,可不是俺老张故意刁难洋上海,而是《纽约...

Read more

“密室疗伤”与心灵受洗


“密室疗伤”与心灵受洗

 

张放

 

 

前些时日,看《非诚勿扰》之余,又看到江苏卫视推出“心理疗伤”方面的节目广告。有些期待。昨天晚上,泡杯咖啡,准时坐到电视机前,一顿广告过后,开始欣赏起号称要以治疗心理创伤为主要目的,进而构筑“和谐社会”的《密室疗伤》首期节目。

 

一共来了三个心理需要治疗的访客。第一位是怕蛇的女人,第二位是丈夫有外遇的女人,第三位是5-12汶川地震时失去当老师的女儿的中年男人。他们由一位说话听上去让人愉悦,也很有劝说力的心理师指引,开始了多媒体方式的心理疏导。三人在节目的不同时候,都流下了可能不一定想流的眼泪。节目之后,...

Read more

“土改”,遗忘,美化


“土改”运动

_____“慢但震撼阅读系列”

 

 

    人类反抗暴政的历史,就是记忆反抗遗忘的历史。无比遗憾的是,在这场斗争中,难免会有一些十分珍贵的记忆不幸沦为牺牲品而湮灭无闻。我们读到的历史几乎都是残缺不全的,而越是暴虐的历史很可能就越是残缺不全。纵然有一天我们战胜了暴政,赢得了自由,我们也未必能完整地恢复记忆。毕竟,我们祇能根据有幸留存下的记载重建过去,那些未被记载或被销毁了的事实,势必就永远地消失了。

 

———题记

 

 

 

2005年12月30日上午8点过钟,我和已习...

Read more

悼亡父


悼亡父

张放

 

 


 

老爸,儿子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

 

明天您即将踏上永不归返的路途,儿子却只能在天人两隔的这边,无力、无助地祈求上苍将祝福赐予您。只希望您在那边也如在人间一样,继续无怨无艾地活着,继续知足常乐地活着,继续慈祥地望着我们,直到我们的身影,一次又一次消失在您生前居住的小区大门拐角处。

 

老爸,您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儿子一个最普实的生活道理:勤俭的日子,照样能快乐无比。尽管您穷毕生口挪肚攒地积攒了很多积蓄。

 

老爸,您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儿子一个最真实的事实: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尽...

Read more

跟老外吃饭,别总“充大头”


  国人好客,全世界有名;但国人才过上几天好日子,全世界也知道;另外,国人要面子,全世界越来越感受得到。

  国人好客,是因为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千年文化熏陶所致。大老远地来了个与咱们长得都不一样的洋人,还要跟咱们一起吃个饭,那是跟咱们有缘分,还能让人家掏银两不是?那不是打咱们的脸吗?不就是个饭钱吗,小意思。平常节省点就有了。请。于是,一顿本该各付个的饭费,被国人拿下。这事恐怕在很多有老外朋友的人的耳朵里听上去,一点不生疏。而且,我对此的心理分析,也大概八九不离十。

  至于,国人过上了几天好日子,那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细算一下,这政策已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