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大可

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谁来营救李西闽?


 

谁来营救李西闽?

               (本博文根据几位当事人回忆做了一些事实性调整)

 

【5月14日】

 

今天整个下午,都在为好友李西闽的命运担忧。

 

他在成都彭州县龙门山镇九峰村一组洛河桥的鑫海山庄的五层楼上写作。

 

12日下午,公寓楼在强烈的地震中整体倒塌。

 

据逃出废墟的山庄管理人员说,他在13号中午听见了西闽的呼救声,发现他被巨大的混凝土块压住了肩膀...

Read more

地震时代的诗歌命运


 

地震时代的诗歌命运

——同济“阎安、宗霆锋、阿库乌雾、余地诗歌恳谈会”纪要

 

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命运及其个人使命——阎安、宗霆锋、阿库乌雾、余地诗歌创作恳谈会”,于 5月17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聚集了三十余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德国等地的不同年龄阶段、有影响的诗评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批评家、诗人和哲学美学方面的专家,朱大可、徐敬亚、耿占春、杨小滨、张柠、张闳、万书元、王鸿生、李森、李震、张清华等。会议对来自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四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及其相关话题展开热烈研讨。

 

会...

Read more

谁杀死了我们的孩子?——关于汶川地震的反省与问责


 

朱大可

 谁杀死了我们的孩子?

—关于汶川地震的反省与问责

 

跟反应迟钝的缅甸军政府相比,同样作为威权政府,中国却向世界展示出良好的救灾效率,并因而改善了此前遭到严重损害的中国形象。历史学家向我们证实,这种高效率的救灾运作,恰恰就是亚细亚威权政治的传统。从大禹理水,经望帝(鳖灵)抗洪到李冰修堰,这些著名的抗灾人物,都向我们提供了威权主义的效率样本。汶川地震再度证明,自然灾难和威权政治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巨大的灾难刺激政府,促使它作出迅速反应。威权政治的这种特性,向民主社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样本。而它所扭转的国际舆论生态,也将成为进一步提升效率的良...

Read more

问助:如何为难童打造坚固的家园?



朱大可

问助:如何为难童打造坚固的家园?

 

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我和朋友已募得五十万元的微薄善款。

 

起初,打算跟一些成都艺术家合作,在组织一次义卖之后,共同组建一所民间孤儿院,专门收纳有艺术天赋的地震孤儿,但这项计划终因无法逾越的行政障碍而被迫放弃。

 

现在,我们的唯一希望,就是把它交给可靠的朋友或机构,在四川地震灾区建造一所新型学校。

 

但在成都的民间慈善组织NGO遭到查封之后,我不知道应该去跟谁打交道。面对社会诚信危机,我无法克服严重的畏捐心理。这种错误立场,令我在那些身影高大的奋勇捐款者面前自惭形秽,看到了自己的“小”来。

&...

Read more

序《丑陋的日本人》: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乌托邦


 

没有哪个民族国家是完美的乌托邦

——序《丑陋的日本人》中文版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

 

“丑陋”作为自我鉴定的基本术语,起源于一本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的书,它由美国作家(美) W·莱德勒, E·伯迪克所著,书里充满了对美国外交人员的自大傲慢的...

Read more

强光的暴行:解读蒋志“光系列”叙事


 

强光的暴行

解读蒋志“光系列”叙事

 

光叙事简史

 

眼睛、世界和照亮世界的光,乃是影像诞生的三种根基。本体论意义上的光,也就是光与暗、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渗透于索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佛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教义之中,成为光明、温暖、真理、正义和爱的不朽象征。

 

光是一种正面的势力、以及建构乌托邦的核心材料。《圣经•旧约》明确写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是人类关于自我诞生前夜的简洁叙写。神把光带给大地,是基于一种大爱。光就此成为救世主的记号,用以抵抗世界的黑暗属性。后者属于魔鬼、苦难和创伤记忆。在《新约》里,上帝就是...

Read more

朱大可:丽江与大理的双城记


 

 

朱大可

丽江与大理的双城记1

 

与吴越汉地的乌镇相比,云南更像是一个专为西方人所构筑的东方乌托邦。它向全球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美妙的人类学镜像。“香格里拉”这个词,聚结了西方对东方价值的估量,基于海拔和其它原因,它变得地位崇高起来:它企近太阳和星空,也更企近人们对远东的文化想象。

 

1922年至1935年期间,美国探险者约瑟夫·洛克为《国家地理》杂志所写的10篇文章,让西方世界获知了一个叫做“丽江”的纳西族聚居地。他为该杂志拍摄的600幅玻璃底片,完整地寄达伦敦,以逼真的色彩印制出来,其上描绘出雄奇的冰峰、寺庙中戴着恐怖面具表演宗教...

Read more

朱大可的精神记忆


 
朱大可的精神记忆
张斌璐
 

《记忆的红皮书》是朱大可的又一部个人文集,记录了作者至今以来的精神历程。这里的文字,最初曾在各家媒体刊物中得到刊载,随后在作者的博客上出现,而如今则以结集出版的形式再一次获得抒发。期刊、网络、书籍,这三类表达手段是如今书面文字的主要运行出口,构成了当下写作者的重要身体器官。文字的多重出口分别拥有各自的隐喻特质,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话语场域。然而对朱大可而言,这里始终承载着他的个人历史、记忆和情感。他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也注定将成为汉语书写里的重要异端。

 

 

在国际通...

Read more

茶、瓷、丝的三位一体——华夏帝国的器物贸易


 

朱大可

茶、瓷、丝的三位一体

——华夏帝国的器物贸易

 

茶、瓷、丝,器物的三位一体,典型的华夏帝国制造。跟“四大发明”截然不同,它们不是基于物理学原理的技术发现,而是三种包含独立技术的商品,属于远东农业文明,并一度构成全球贸易的坚硬核心。郑和的宝船舰队,使用指南针技术、火炮技术、装载大量《烈女传》和《历书》之类的印刷品,尽管这些器物都源于“四大发明”,却不是朝贡贸易的对象。它们看起来只是一些忠诚的仆从,为茶、瓷和丝的远洋运输而辛勤工作。

 

茶是一种自然饮料,被用以矫正存在的状态——提唤精神,激发思维,同时保持内在的理性,跟酒的功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Read more